败退二线、变相裁员,每日优鲜无人货架一地鸡毛?

2017年在资本市场风头最劲的每日优鲜对外宣称融资5亿美元。2018年春节过后,每日优鲜开始在全国主要二线城市疯狂扩张。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每日优鲜就开始从二线城市撤柜,逐步退出这些市场,其中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已经完全撤柜,武汉、成都、南京、杭州、西安等其他二线城市也纷纷收缩渠道,逐步在撤退当中。随之而来的是,当时大量雇佣的市场拓展的一线人员也开始遭遇辞退和裁员,这导致了每日优鲜内部劳资关系的紧张,很多被辞退的一线员工不满每日优鲜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
针对每日优鲜“便利购”无人货架业务撤退二线城市的事情,《商学院》记者联系到了每日优鲜的公关部门,但是截稿之前,对方未就相关问题做出回应。
资本驱动 盲目扩张
如果时间回溯到一年前,每日优鲜可谓风光无限。
短短一年时间,每日优鲜就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先后获得多轮融资。2017年1月,由联想创投和腾讯领投,韩国KTB、华创资本、远翼、浙商创投跟投,每日优鲜完成C轮融资,融资额高达1亿美元。
两个月后的2017年3月,每日优鲜再次获得投资,TigerGlobal和元生资本领投,时代资本参与联合投资,每日优鲜完成2.3亿美元C+轮融资。获得巨额融资后,每日优鲜开始孵化无人货柜项目“便利购”。
2017年8月,每日优鲜成立独立子公司,单独运营“便利购”项目。该项目一推出更是受到资本市场的拥趸,2017年12月,新成立的便利购接连获得A轮和B轮融资,融资额高达近2亿美元,其中其中腾讯领投A轮合计5300万美元,元生资本、时代资本、KTB跟投;光大控股领投B轮合计1.44亿美元,鼎晖、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君联资本、微光创投、Mindwork Ventures、光源资本跟投。
一年时间拿到超过5亿美元投资的每日优鲜也没有辜负投资机构的期望,随后就开始在国内的二线城市大规模布局。这次重点布局的城市包括武汉、南京、重庆、成都、郑州、长沙、杭州等城市。
已经从每日优鲜便利购离职一段时间的小张(化名)谈起那段在武汉拓展的过程,觉得像做了一场梦。过完春节那段时间,获得融资的企业纷纷抢滩二线城市,竞争异常激烈,写字楼成了各家争相进入的焦点渠道。小张告诉记者,具体拓展的方法是部门主管给每个BD分区域分楼,BD就一家一家写字楼的物业中心去拜访,问对方需不需要设置无人货架。
“因为那些白领坐电梯下楼需要十几分钟,这是一种非常便利的购物模式,方便解决自己的需求。对于我们公司是新的尝试,零售大家都没有找到盈利模式,线上资源被抢的不行了,我们是客户的概念,做客户的行为习惯、消费习惯、购买力,还可以把客户变现,无人货架的时间实际最少也是占用客户8个小时。”小张说。
二线城市遭遇重大损失
然而,安装无人货架容易,运营这个无人货架却并不容易,最大的问题就是二线城市的渠道并不完善,配送和供应链管理的能力跟不上,这是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最大的差别,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由于渠道布局已经比较完善,配送和管理也磨合了一段时间,相对来说,补货、供货都比较及时,但是二线城市要做到这样并不现实,货架不能及时补货到位成为常态,这就大大影响了销量。
更为严重的是,在二线城市货物损失的比例非常高,据了解,由于每日优鲜在二线城市没有自己的配送系统,配送需要借助第三方物流,在这个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会损失很多货物,却从无查找。在销售终端,货物的丢失也非常严重,由于二线城市消费者整体素质大大低于一线城市,无人货架遭遇盗窃、丢失的情况要远远高于一线城市。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也出了一种智能货柜,就是扫码才能开货柜,能够控制货损,但是成本很高,每日优鲜并没有引入这种智能货柜,还是以开放式的货柜为主,这就导致消费者白吃白喝,据小张透露,每日优鲜自己的人员监守自盗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像顺丰,丰e足食、京东、饿了吗这样的成熟的电商和物流机构,都是自己独立的物流配送系统,运作比较规范,运输过程中很难发生丢失、损失等情况。
“像小e微店就做得很好,一个城市就放十个人,高质量的客户,步子迈的稳。顺丰是因为有顺丰小哥,一人问一句事情就做成了。”小张说。
据小张透露,在一线城市无人货柜的货损率大概也只有10%左右,在二线城市高达百分之二三十,而每日优鲜在某些城市货损率高达40%。这就意味着拓展的网点越多亏的越多,本以为获得2亿美元的融资可以大规模拓展网点,但结果发现成本失控,损失就是一个无底洞。不得已,从7月底开始,为了止损,每日优鲜除了北上广深,其他城市纷纷开始撤柜,郑州、长沙最先撤柜,此后,成都、武汉、重庆、西安也开始逐渐撤出,收缩渠道。
“无人货架是零售形态的一种补充,最终拼的仍然是供应链。无人货架包含场地方、货架方、补货方、用户方四方,在这种多角撮合关系中,除了无人便利货架平台本身,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意愿去推动交易的达成。”昭邑零商首席咨询师刘晖表示。
强推合伙人制 变相裁员?
在每日优鲜的官网上,在显著的位置上有一个“成为合伙人”的频道。打开频道进入页面显示的是招募微仓合伙人。这个微仓合伙人就是承包一个社区的020的配送微仓,同时负责门店经营和所辖3公里范围内的即时配送上门服务。
至于成为微仓合伙人的优势,每日优鲜方面给出的说法就很诱人了,例如不需要大量的资金,站点和设备都由公司提供,合伙人需要提供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收益好,每个月收益一两万元;而且前景广阔,因为生鲜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市场潜力巨大。
因为没有加入每日优鲜的合伙人计划,程立志(化名)从一名市场BD辞职。程立志告诉记者,所谓的合伙人计划并非像每日优鲜承诺的那样美好,首先,成为合作人之后,每日优鲜不提供任何底薪、社保,承包货架需要另外缴纳2万元保证金,赚取的利润需要合伙人和每日优鲜一起分成。
很显然,在程立志看来,每日优鲜推出的合伙人计划就是要把之前的货损等风险转嫁到合伙人身上。因为之前几个月的市场拓展和运营,市场BD人员也都看到了这一推广存在的问题,因为多数市场BD和补货运营的人员并不想加入合伙人计划,于是,不参加合伙人计划的人员就只能选择走人。
合伙人计划里最大的风险就是运营中的损失由谁来承担,从记者与两位被访者的沟通中可以看到,很显然是要由具体负责管理和运营的合伙人要承担这笔损失,每日优鲜并不承担其中损失。而无人货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货损或者产品过期自行销毁等损失是不能回避的成本支出,这部分费用显然都需要合伙人来承担。因此,后期能否赚钱谁也没法保证,对于本身就没什么钱的市场BD人员而言,自然是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风险。
可是每日优鲜对外则美其名曰为合伙人,对于加入计划的人而言,没有底薪,没有社保,亏损自己承担,赚钱则要和每日优鲜分成,对方拿大头。这显然是一个不对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对于每日优鲜而言,推行合伙人计划则是一石二鸟,一来可以借机转嫁风险,把风险和损失转嫁到加入合伙人计划中的合伙人身上,二来,等于开始实施变相裁员,不加入计划的人员则可以自动辞职。据悉,有的二线城市,市场BD已经从前期的数千人骤减到几百人。
对于,每日优鲜撤退二线城市和推行合伙人计划引发的数千人的辞职潮,《商学院》记者将保持持续的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