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超:构筑全面法律服务体系,赋能中企出海战略
原创 作者:闫佳佳 /
发布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0次

刘光超强调,ESG合规已成为企业海外经营的“硬指标”,直接影响项目融资、合作机会乃至企业形象。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正在经历从单一产品、单一交易模式出海到供应链整体出海的深刻转型。在此过程中,法律服务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律所或律师行业而言,需要深度研究这些变化和变化背后的核心需求,为法律服务提供着眼点。”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光超表示。
6月13日,刘光超在《中国经营报》《商学院》、中经传媒智库联合主办的“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引领新商业文明——暨《商学院》创刊20年论坛”上发表了《律所如何赋能中企出海战略》的主题演讲。他观察到中企出海法律服务需求的出现了显著变化,并揭示了在日益复杂和多元的国际环境中,律所如何赋能中企出海战略,实现稳健和可持续的海外扩张。
法律服务需求变化
在刘光超看来,中资出海企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正在由基础需求转变成全方位需求,这种需求并非单向的,而是多向、复杂、系统的。
以前,企业出海的产品简单、交易方式单一,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法律领域多但还没有相互融合,只需要简单的法律咨询等基础法律服务。但是,现在企业出海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交易”模式,而是将产业链、管理、运营等全部转移到海外,所以,企业现在需要的是涉及多个法律领域、系统性、整合的复杂服务。
与此同时,律所提供法律服务的主战场也由中国本地转变为了多地,甚至可以说出海地变成了法律服务主战场,律所需要立足于企业出海地整合资源。这意味着律所不仅要精通国际贸易法规,还需深谙当地法律法规、合规监管体系,以及如何在跨境并购、投资、运营等多维度为客户提供深度支持。
比如,随着产业链出海,企业知识产权不仅要在中国对其进行保护,还要在世界范围内予以保护,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也变成了律所和企业非常重要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各国对企业的行为、理念、监管趋势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更加重视企业的ESG合规。如今,ESG已不仅是企业经营的理念,更是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合作的前提条件。
刘光超强调,ESG合规已成为企业海外经营的“硬指标”,直接影响项目融资、合作机会乃至企业形象。律所在帮助企业理解和应对ESG挑战时,需从环保、社会责任、企业治理三个维度入手,帮助企业构建合规体系,以满足国际标准。
赋能企业出海
“在不断深入了解企业出海的法律需求后,如何为出海企业赋能是律所面临的新课题。”刘光超说,“为研究这一课题,律所可以从六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企业做国际法律方面的调研和分析。比如,法律环境、法律体系、监管要求、合规要求、司法审判倾向或导向等。
二是为企业提供法律培训和教育服务。比如,当地的法律法规培训、相关的操作流程培训、相关的注意事项风险防范培训、合规的要点培训、交易涉及的主要模式和风险点的把握等。
三是推动企业提升法律合规意识。通过律所与企业的合规部、法律部形成立体的内外部组合,提供立体保障。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加强与境外相关律所甚至其他资源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一个丰富立体的合作体系。
五是建立中企联盟和交流平台。除了传统的法律服务外,律所还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效协作的生态系统,作为这一生态的“总包”或“总枢纽”,将各类专业服务资源集中在同一平台。不仅如此,律所还能促进上下游企业及中企之间的联盟与交流平台建设。
六是设立海外办事处或律师团队。
总而言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商业环境中,不仅要求律所在专业领域保持深度,还需拥有国际的视野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复合型需求。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点赞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