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产娃”父母的焦虑在蔓延

作者:文/汪冰 / 发布时间:2019-10-28/ 浏览次数:0

 

前一阵一张关于教育的朋友圈截图火爆一时,有家长问“孩子四岁,英语单词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老师的回答是“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简短的一问一答,已经足以让观者感到深深的焦虑。

 

2016年南京大学教育学院余秀兰教授的一篇文章曾引起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名为《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层最焦虑的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滑向下层社会。毕竟贫穷限制想象力,长期贫困影响“大脑带宽”“一代穷代代穷”,这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中产阶层的内心。一句话,滑下去很容易,爬上来很困难。

 

并不是只有中国的中产阶层才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这是全世界中产阶级的宿命。

 

中产者的焦虑“迭代”

 

中产的意思本身就是他们的财富和资源并不能保证自己和后代免除生活的危机感。中产阶层所占据的社会生态位并不稳固,需要不断踩水才能让头露出水面。

 

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米尔斯认为,作为高级雇员的新中产阶级,他们大多没有自己能够独立经营的财产,他们需要依附于更大的资本或更高的权力(这也意味着更脆弱),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和普通劳动者并无二致。

 

智联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中产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占比为 93%,所以我们的中产都是所谓的“新中产”,而Middle Class翻译成“中间收入阶层”其实更为适合。

 

在最近的一次读书活动上,我就“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采访了两位刚到学龄期的小朋友。以我的判断,其父母应该是典型的北京中产阶层。这两位小朋友一男一女,他们给出了同一个回答:“上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当我再追问找好工作是为什么的时候,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了赚更多的钱,有了钱才能买好东西!”也许这两位小朋友尚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答案,但其中折射出他们的父母,包括整个社会对中产阶层的理解,所谓中产就意味着带着更高的学历,以更有利的起点位置,凭借智识赚取更多财富,成为占据更高生态位的消费者。

 

于是,“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商品”是中产阶层一生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三个基本事实,“总有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作为商品其定价权常常不在自己手中。”“作为肉身,哪怕已被异化为劳动工具依然随时有损坏的可能性。”正是应了那句话“你的安全感来自哪里,你的不安全感通常也来自哪里。”为了增加自身的筹码,只有从方方面面不断地进行自我成长(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劳动力产品的自我迭代),从这点上来说,中产阶层的知识焦虑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如出一辙。

 

按照这个逻辑,孩子只有比自己学得好,才能比自己过得好。

 

如今的中产大都是之前的“考一代”或“学霸一代”。作为父母,他们对孩子最负责的教育就是把自己对这个世界游戏规则和生存策略的理解传递给孩子。既然父母是考上来的,那么很自然让孩子考下去,成为“考二代”是父母的自然选择。

 

我的一位朋友说,既然早晚都要加入生存的竞争,早晚都要受苦,还不如早点儿开始。既然我们的资源上比不上各种二代,唯一能努力的就两件事:爹妈把别人花在买包买跑车的钱都花在补习班和课外班上,孩子把别人花在玩上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阳光、自信,但是他们很快会发现,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下,没有成绩等硬通货似乎很难快乐、阳光和自信。一位朋友这样跟我讲述他的无奈,班上别的孩子因为提前补课都已对授课内容耳熟能详,我的孩子却仍然一脸懵懂,结果孩子认为别的小朋友聪明而自己太笨,老师往往更喜欢学得快的孩子。

 

几十年前一句“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几代人的励志信条,而如今似乎这句话应该改成“教育是中产阶层送给孩子的救生圈”,其目的未必是为了实现阶层跃升而是确保身份复制。

 

教育竞赛变为家长竞赛

 

曾几何时,知识和技能代替了出身和背景成为阶层流动的动力,而如今教育正在成为阶层流动的壁垒。各种教育减负政策可能减少了孩子们在校内的课业负担,但是现实情况是“校内减负,校外加码”。当公立教育越来越标准化,那么开始走俏的将是非标产品,即有充分议价空间的差异化教育资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显示,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参加校外补习的比例为68.1%,明显高于家庭经济中等的学生比例(50.2%),远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31.5%)。教育的竞赛正在慢慢转移为家长素质与资源的竞赛,也难怪中产阶层如此焦虑。
 

更让人焦虑的是,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肖恩·里尔登发表的一份对2001年出生的孩子的研究显示,与25 年前出生的孩子相比,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之间孩子的成就差距增加了 30%到 40%。里尔登认为,高收入家庭越来越多地拥有可能使其子女受益的更多社会经济和社会资源,与此同时,收入差距的拉大也会加剧学校质量和贫富教育机会的差异。过去是父母逼孩子好好学习,现在是现实逼家长好好努力。

 

从心认识自己,不被规则绑架

 

说了这么多焦虑,作为一个致力于提高读者幸福感的专栏“让我们来点儿解药吧”。当大部分家长都把别人的孩子当作假想敌的时候,聪明的父母应该明白每个人最重要的对标其实是自己。我们充其量只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无法成为别人,哪怕从劳动力变现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只有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时候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当然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状态。
 

所以,无论如何给孩子补课,请先搞清楚他是谁。任何一位园艺师都会先花时间去了解种子及该植物的特点和习性,然后才决定如何培育,否则可能是戕害。每个家长都在绞尽脑汁帮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忘记了教会孩子“如何输”。人生没有常胜将军,命运的变量更是多到数不清。
 

无论在波峰波谷,无论在金字塔塔尖还是塔底,不放弃自己,不放弃人生才有希望,而能从每一种境况中咂摸出滋味,领悟到智慧,你就没有输。反过来说,当一个人不怕输的时候,他不仅因为勇于尝试而赢率比较大,甚至可以说他已经赢了,因为他的内心没有被既定游戏规则所绑架。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