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王健:寻求新贸易格局下的新稳定

原创 作者:赵建琳 /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0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几乎都被牵扯进新冠疫情的影响当中。疫情使得全球范围内人员、货物等要素流动受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主要国际组织也大幅下调全年全球经贸增速预期,中国的外贸活动也受到了直接影响。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57万亿元,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随着疫情的好转,中国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2020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中国外贸领域的重点工作是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值得一提的是,跨境电商成为中国2020年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首选和外贸创新发展的排头兵,进出口增长31.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看来,跨境电商给中国贸易质量的升级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制造业的崛起助力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但由于制造业方面的高技术产品占比相对来说不是很大,中国仍处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升级过程中。”
 
要提升贸易质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产品融入更多服务。互联网时代下的跨境电商能发挥很大作用。王健认为,跨境电商拉近了企业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过去市场信息都掌握在经销商手中,而今通过互联网,企业能直接触达消费者,将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根据市场需求快速改进创新,促进贸易稳中提质。”
 
如今的跨境电商有了更丰富的涵义。“很多人把跨境电商理解为通过网络达成交易,事实上现在的跨境电商不仅仅是交易过程,已经演化为基于互联网的新服务生态,比如跨境的网红直播,融合国内外生态体系的出口业务,都属于跨境电商的新业态新模式。与此同时,这些新业态新模式也能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王健告诉《商学院》记者。
 
跨境电商还可以促进产业创新,如物流行业,现已衍生出诸多硬件与软件的创新,“我们预测未来会在金融上创新,比如未来是不是能通过创新为中小企业海外仓的跨境融资贡献新的解决方案,都是可以期待的。”王健介绍道。
 
如今,中国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机遇和挑战都面临新的发展变化。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到,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又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呢?
 
“总体来讲还是有一定不确定性,因为全球贸易格局正处在转型期。”王健谈道。在原来的WTO体系下,货物进出口与服务进出口之间界限分明,货物是货物,服务是服务,但随着互联网持续深入渗透人们的生活,货物与服务之间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人们买产品所花的钱更多地是为其附加的服务买单。
 
也就是说,如今作为市场客体的产品发生了变化,作为市场主体的交易者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让中小微企业参与到了全球贸易中。依托于互联网的跨境电商更让交易方式发生了改变。三个观察市场的维度都变了,市场格局也就随之而变。从目前看,全球贸易格局正处于转型期,是正在进行时,还没有形成最终确定的贸易格局形态。
 
“这也是现在WTO运转不太顺利,很多问题被搁置的主要原因。过去的国际贸易治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了,又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家都在寻求改革创新的解决方案,寻找新的贸易格局下新的稳定。”王健谈道。
 
记者注意到,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王健表示,对中国来说,未来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源于这个时代,机遇则源于近些年中国各种互联网生态服务体系建立得比较快,电子商务、移动支付都为人艳羡,中国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转变和适应自然也特别快,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