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姚洋:大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城市化2.0的两大趋势

原创 作者:陈茜 /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0


近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第56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中,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就“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和乡村振兴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解读了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姚洋指出,“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新型城市化。城市化意味着转型,从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转移,还有集聚和创新的效益,这样的转型能自动带来经济增长。
 
据他统计,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左右,其中,对消费的贡献很大,城市消费是农村的2.3倍以上。由于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增长足以弥补老龄化带来的消费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刊发了署名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提出完善城市化战略。其中就东部城市群组团式发展,中西部培育多个中心城市,以及对重点县城要重点发展提出构想。
 
姚洋认为,从中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两个重要方向,一个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的再集中,向城市化区域集中。另一个是1800多个县市农村居民在向县城集中。未来可能会实现县城和村庄的融合。

 
人口向城市化区域再集中

 
第一个趋势,全世界人口分布都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形态。比如,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的都市圈,高铁不到两小时的距离,却集中了日本60%以上的人口。目前,中国已经宣布设立9个国家中心城市。未来,围绕9个城市会形成7大城市化区域,即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四川盆地、西安咸阳、郑州开封、京津冀地区。到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5%,其中中国60%以上的人口将集中于这7个区域,这对中国经济的意义非凡。
姚洋分析到,首先,城市进一步集聚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大湾区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而深圳极有可能成为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地理发生大调整,城市化区域的经济比重会增加,非城市化区域经济比重会下降。由于新的城市化道路,中心城市房价可能会继续上涨,但非中心城市区域房价很难维持,特别是人口流出城市。
 
姚洋强调,城市化发展需要配套措施的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是重要一项。要进一步推动居住证代替户口登记,同时,拉平附加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比如养老、医保、子女升学、住房等。其中,高考做户口松绑的最大福利,应主张将地方高考和全国统考结合,让户籍和学籍分离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
 
姚洋指出,中部地区人口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集中是一种现实趋势。虽然很多人在谈“逃离北上广”,但实际上,大量人口在涌向北上广,大城市还在吸收劳动力。
 
同时,也呈现一种趋势是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西部人口,不再到东部大城市就业,而是就地就业,这就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再发展,产业兴、乡村兴

 
姚洋指出,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自2014年以来,劳动力流动趋于平稳,跨省流动基本停止,返乡创业成为潮流。不过,乡村隐性失业增加,目前,国家统计失业率只是城镇范围。
 
要实现从脱贫攻坚到全面乡村振兴,核心是为农民居民提供较高质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因为农业只占GDP的8%,15年前农民主要收入已经不来自农业,乡村振兴的核心不是搞农业。
 
姚洋举例,江西省新干县在过去十年经济增长飞速,这与江西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很多人返乡创业有关。新干县有两个支柱产业,箱包产业和灯具产业。其中,箱包产业占到全国中低档箱包的80%。虽然箱包利润低,但是,工人月收入能拿到四五千元,甚至更高。
 
通过就地就业,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近年大幅度提高,很多家庭购买了小轿车。新干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中等偏下的县城,通过产业转移获得了发展机会。
 
在这些地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主力。虽然我们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重要的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如果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耗能是可再生能源,没有必要都消灭掉。
 
最终,乡村振兴还需要让乡村成为真正的宜居之所。一方面,有些人会到县城买房子,一方面有人会选择留在乡村,最后会形成一个平衡。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化,乡村卫生设施逐渐完善,比如普及自来水、下水、煤气等,逐渐把农村变成宜居之所,那乡村振兴也就实现了。
 
不过,有些地方,自然村落的“消亡”会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姚洋举例,日本城市化水平非常高,但是人口仍然在向东京、名古屋、大阪集中,一些小城市的人口还在下降,很多乡村逐渐“消亡”。
 
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在姚洋看来,对于个人来说,是回到乡村还是去城市,最终要把选择权留给个人。国家只能调节经济活动的分布,着重建设城市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人口也要相对集中。
 
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疫情来袭之后,也暴露出这样一个短板。姚洋指出,“十四五”规划期间,我们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因为,农村地区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压力会更大。要通过乡村振兴,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支撑就业,否则到2035年,财政会面临巨大挑战。(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