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稳预期将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牵牢的“牛鼻子”
原创 作者:李媛 /
发布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0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
在1月7日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重大战略部署。“稳预期”将成为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也必然要成为中国2024年经济工作必须牵好、牵牢的“牛鼻子”。
他认为,“三稳”当中,稳预期是基础和关键。只有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增强了,预期稳定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减轻,源自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化解,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稳预期是“三稳”的基础和关键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稳预期”取代了此前“三稳”中的“稳物价”,并跨越了“稳就业、稳增长”,置于“三稳”之首。
高培勇表示,“稳预期”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也必然要成为中国2024年经济工作必须牵好、牵牢的“牛鼻子”。
在他看来,稳预期的重要性,首先源自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2023年的经济恢复,呈现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相交织,而且周期性的矛盾、结构性的矛盾、体制性的矛盾相叠加。”
他举例到,我们指出当下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更多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后者是量和价两个因子的乘积。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减少背景下的预期转弱。消费者因眼前的收入减少而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不能如以往那般花钱,以及因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转弱,也不敢如以往那般花钱。
“相同的逻辑还体现在投资需求上。也就是说,表面上是需求问题,背后是预期问题;表面上是供给问题,背后还是预期问题。换言之,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集中体现在信心和预期上。‘三稳’当中,稳预期是基础和关键。”高培勇表示。
稳预期需依托改革和政策联动
高培勇认为,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不宜过多依赖“三箭齐发”。虽然不排除“三措并举”,但其中必须有重头戏,这个重头戏只能是稳预期。
而在稳预期的具体动作上,要依托改革和政策方面的联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信心问题和预期问题,宏观政策的支持和支撑是少不了的。但它只是辅助性的,根本之道还需依托于改革。只有依托两者的联动,以双引擎来驱动经济恢复,才能打下有助于稳预期的体制和机制基础。”高培勇说。
当前中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所有涉及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战略谋划,都需契合经济恢复进程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需牵好、牵牢稳预期这一非同小可的‘牛鼻子’,把稳预期作为着重点和着力点落地2024年经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高培勇强调。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点赞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