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隐居乡里陈长春:乡村天然有可持续的基因

原创 作者:刘青青 / 发布时间:2024-01-05/ 浏览次数:0
 
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应该是怎样的?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认为,答案或许就在绵延千年的乡村里。
 
在乡村文旅的道路上,一边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一边是人文环境的生态和谐,与此同时还要有商业发展、经济拉动,才能让乡村文旅健康发展。
 
隐居乡里凭借8年时间深耕乡村文旅产业,利用在地共生模式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优秀实践。在“2023向光年会丨ESG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创新”大会上,隐居乡里还荣获了“2023向光奖 | 年度社会企业TOP10”。
 
乡村天然有可持续的基因,乡村文旅也必然在可持续的道路上钻研前行。
 
隐居于乡间
 
隐居乡里或许能够帮助乡村展现新的面貌,留住“遥远的故乡”。
 
2015年,隐居乡里团队来到北京延庆的一个结满红彤彤果实的村子里,改造了一座闲置的旧宅院,叫它“山楂小院”。
 
“山楂小院”距离城区2小时车程,交通方便。这里三面环山,山路蜿蜒、风景秀丽,村庄外的田野层层叠叠,村庄内则生活着淳朴的村民,一派田园风光。小院里山楂树枝条舒展,果实红润饱满,掩映着住客的身影,房间内则是现代简约的设计,充分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居住舒适度的需求。

隐居乡里的项目之一:山楂小院
 
这样隐居于乡间的文旅项目击中了当代人对乡村田园的追求,“山楂小院”的院落数量不断增长,隐居乡里也因此大受鼓舞,继续这不一样的乡村旧宅改造商业模式。
 
据了解,隐居乡里寻觅各种有生态价值、发展价值的村子,这些村子大多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而日渐凋敝,大量旧宅被闲置。隐居乡里正是要把原本闲置的旧宅改造出来,加以现代化美术设计和现代化住宿服务,形成乡村度假的绝佳去处。
 
陈长春直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隐居乡里或许能够帮助乡村展现新的面貌,留住“遥远的故乡”。
 
于是,在北京延庆,“山楂小院”伸出红艳艳的山楂;在北京房山的“姥姥家”充满古朴的气息;“云上石屋”坐落于坡峰岭半山腰;“麻麻花的山坡”在山色斑斓的麻麻花中隐现;“稻田理想”完全置身于稻田之间;“师傅的山”充盈着道家气息……

隐居乡里项目之一:师傅的山
 
目前,隐居乡里在全国运营的乡村文旅项目有32个,成功改造运营260多座闲置宅农,服务于20万以上都市人群。
 
作为中国乡村生活方式和县域文旅产业运营商,隐居乡里专注国有经济与村集体经济,挖掘在地乡村资源优势,通过孵化并运营村落品牌实现乡村沉睡资产的盘活,提供一站式乡建解决方案。

隐居乡里的项目之一:稻田理想
 
对村子来说,旧宅改造能够成就新的文旅项目,带来营收;对于村民来说,经过隐居乡里的培训后可以作为“院落管家”服务游客,增加就业;对于隐居乡里来说,必须把好设计和运营的关口,搭建出令人满意的乡村文旅项目,成就价值。
 
而对于游客来说,只需要来到乡村,来到隐居乡里,就能得到吃、住、玩的一站式服务。有清晨清新沁脾的空气,有热气腾腾的地方美食,有“院落管家”热情周到的服务,有乡间的虫鸣鸟叫……
 
隐居于乡间、寄情于山水是古今文人墨客的向往,在社会进步发展的今天,普通人也能暂时抛却烦恼,与亲朋好友在乡村小院当中或闲谈或对酌,回到小时候的故乡旧梦当中。
 
追求生态和谐
 
只有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与人文环境的生态和谐达到统一,才是乡村最美好的模样。而这种沉淀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乡村生活,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最平衡的相处模式。
 
乡村地缘生长出无数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肌理,但中国的每个村庄几乎都趋向于人情社会,趋向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陈长春指出,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都有着可持续的传统,这是乡村天然具备的基因。
 
一方面,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贯穿古今,乡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令人着迷。
 
乡村本身具有很多优点,它与大自然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人口居住的密度是最合适的,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最平衡的。几千年来,乡村自给自足这一印象深入人心,正是因为生活在乡村的绝大多数人的所需要素都是取之自然,归于自然。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也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恢复自然生态,唤醒田园记忆,留住美丽乡愁。
 
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是乡村人文的重要特点。

隐居乡里的项目之一:杏花山上
 
在乡村,挑担的小贩在不同村落里穿行;在河边,有相约一同洗衣服的妇女;在午间树荫下,有邻居聚在一块闲谈;在傍晚,有带着狗走过田野回家的农人。看到老人会谦逊地打招呼,看到小孩嬉闹会会心一笑,看到村民会自然地招呼起来,乡村人情社会有着极其温暖的一面。
 
陈长春表示,隐居乡里在培训“院落管家”的时候,强调让大家能够亲切地打招呼,见人点头微笑,用软性机制一点点地唤醒从前的乡村人情,找到乡村中人与人之间最有魅力的感情。
 
“因为城里很多人到乡村其实体会的不仅仅是自然山水,也不仅仅是好的住宿餐饮体验,更多的是人间的一个温暖的情感。”陈长春总结道。
 
在乡村文旅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城市的生活方式被带到农村。可惜的是,有的乡村文旅项目反而破坏了乡村的原始状态。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乡村文旅用可持续的治理发展理念去重新构建乡村的产业体系。
 
据了解,隐居乡里在注重可持续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是不大拆大建,用最快的速度改造农民废弃和闲置的农宅,但保留了旧宅原有的风格特色。
 
二是在对旧宅内部进行调整和改造时,坚持绿色环保,洗发水、沐浴露等化工产品要注意是否可降解,少用塑料产品,少用一次性产品,尽量用更天然环保的。
 
三是在设计层面极大地尊重自然,引入外部生态资源和景观,因地制宜地展现当地自然环境特色。
 
总之,只有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与人文环境的生态和谐达到统一,才是乡村最美好的模样。而这种沉淀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乡村生活,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最平衡的相处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价值是让百姓赚到钱——让城里赚到钱的人能够有一个回得去的故乡,让在故乡的人能够赚到钱。
 
对于乡村文旅,陈长春常常强调:不谈收益,仅仅靠着满腹情怀去做乡村文旅,最后恐怕只剩一个无底洞;严格要求投资回报,一切向盈利看齐,也难以在乡村长期立足。
 
在他看来,做乡村文旅需要承认乡村商业土壤的不健全。如果指望一个普通的商人,在不进行任何城市发展,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那样的弹簧板的前提下,就能在乡村投资挣钱,这完全是骗人的话。
 
因此,立足乡村文旅撬动地方经济,必然要“全村人齐上阵”,共同投入共同富裕。
 
隐居乡里也没有办法承担所有乡村的全部经营风险,所以改造的是村民的闲置住宅、用的是当地村民做员工,连投资也是村民、村集体、地方银行等都参与进来。整个村庄一点点地参与到乡村文旅项目建设运营中来,大家一起扛责任,一起担风险,一起赚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更何况,乡村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个村子的成员大多沾亲带故,村民之间往往都由错综复杂的关系连接而成。“不患寡而患不均”,当隐居乡里了解到乡村特质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团结村民,在构建整个商业体系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据了解,隐居乡里以民宿为切入口,8年时间里,不断探索民宿与当地自然、风物、文化的结合,依托“互联网+在地化运营”,从一间院落发展出极具创造力且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未来还将继续陪伴指导乡村文旅全产业全地域升级发展。
 
以隐居乡里的留坝“楼房沟”项目为例,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来拉动经济链条。同时,“楼房沟”与当地联手引入果汁厂等加工企业来做当地农场的在地化加工,持续地以客招商、以商招商和在地招商,协助政府开展招商工作。

隐居乡里的项目之一:楼房沟
 
目前,在留坝已经形成了以彩虹星球为主导的有机农业提档升级的服务体系,包括爱故乡、猕猴桃汽水厂二产的加工体系以及小巷三寻、大滩村洗涤厂、Fine hotel的三产上下游产业。
 
留坝仅仅用了3年时间,用一根小火柴把所有资源和工作都点燃了。
 
耕耘8年,如今隐居乡里的商业模式还在持续地深入各个乡村,不断摸索优化。
 
陈长春认为,乡村振兴的价值是让百姓赚到钱——让城里赚到钱的人能够有一个回得去的故乡,让在故乡的人能够赚到钱,让大家在社会上赚钱的时候不要再产生留守儿童,不要产生空巢老人,夫妻不再天各一方。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遇见乡村,让我们可以制定和享受一个规则和共生式的逻辑,在乡村还没有被商业污染的地方形成共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陈长春表示。
 
(本文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