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活出自我,不做老好人

作者:汪冰 / 发布时间:2019-12-01/ 浏览次数:0
无论职场还是生活中,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不是对所有人说“是”,而是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自信的人不会把自己的价值都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这是能停止取悦他人的终极大法。

 

我的一位同学A君是一位典型的老好人。这一类人之所以被冠以一个“老”字,因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如此,时时刻刻皆如此,这种坚持近似于一种强迫行为,而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从这角度来说,“老好人”不等于“好人”。

 

做“老好人”变成痛苦的“表演”

 

在我的记忆中从未听别人背后说过他的坏话,相反大家对他总是交口称赞,比如,“他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修养太好了,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不管多忙,他总是有求必应。”甚至还有女生说,“他太太真有福气,他这么好脾气。”直到有一天他请我喝咖啡,说自己最近很苦恼,原来是他太太要离婚。她抱怨他做人没原则,不懂得拒绝,好像谁都比自己和孩子重要。我的这位同学觉得很委屈,因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他告诉我,让他最挫败的并不是妻子,而是那些总是夸他人好的人们。我好奇地问为什么?

 

他一脸无辜地看着我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跟我玩儿,因为我爸爸那时候出国出差老带糖果回来,我会都分给他们吃。我心里明白他们其实是因为糖果才跟我玩儿的,所以我带的糖果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现在与那时好像也没什么区别,他们夸我无非是因为我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不符合期待,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虚伪,就像一个演员。我明知道观众喜欢的是角色不是我......”

 

后来我发现,原来他最深的痛苦是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洞若观火,却停不下来。与其说他是被观众绑架了,不如说他是被自己对观众的需要绑架了。

 

首先他们的好并不由衷,相反,这种好是基于对自己(甚至亲近人)的“不好”;其次,老好人缺乏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立场只有一个,“如何让对方满意?”或“如何避免冲突?”,所以他们事实上在“助纣为虐”;第三,老好人看重他人的评价,而好人看重的是自己的原则,从这点上来说,老好人其实是在进行一种交易,用低到尘埃里的服务态度换取五星好评。至于老好人这些心理动机的成因,有人说是后天教化所致,比如,父母一味强调顺从忍耐的生存哲学或者总是要求孩子取悦自己,也有人认为和性格有关,比如天生敏感懦弱,害怕人际冲突等。

 

但是,这些分析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老好人会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

 

中国式老好人的渊源

 

任何人类行为能够延续离不开社会的土壤。我们的社会脱胎于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人情社会,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关系网中,他人的评价对我们的社会信用和社交资本都有重要的影响。

 

农耕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耕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也无法随意迁移,耕种需要的水利设施经常需要共享,与他人协作甚至妥协无疑是这种劳动方式的必需。从社交互惠的角度,当一个人被周围人评价为“好人”的时候,他就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获得更多实惠。抛开情感因素,大家都明白帮助好人自己不容易吃亏,甚至可能获得超额回报。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中,被乡里一致认为是“坏人”就等于在生存游戏中处于劣势。所以,在关系网中的好口碑不仅是好名声那么简单。

 

在一个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自我往往是被压抑和忽视的,个体的价值取决于对集体的贡献大小。换句话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为集体贡献什么?集体如何看待和评价你?”所以在我们的生存逻辑中往往需要把别人置于自己之上,否则就会被认为自私自利,下一步可能就是被集体排斥即社会死亡。

 

举个好玩儿的例子,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和同事聚餐时候,他和另一位怀孕的同事明明都对盘子里最后一只大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两人互相谦让,最后谁也没吃。在他的解读中,那只被剩下的虾具有了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说明我们都很无私,都忍住了自己的欲望,都想要成全别人。一句话,一只虾证明了我们都是大大的好人,所以它并没有被浪费。

 

有些人所常说的“吃亏是福”也有这个含义,如果付出换来了别人的口中的“好人品”,那想必也是极好的吧!我记得,A君的父母就经常这样教育他。不过物极必反,无论你想通过一味的忍让奉献来赚取“好人卡”还是获得别人的爱都可能最终得不偿失。

 

自信起来,停止取悦他人

 

对自我的榨取,最终会变成别人对你的压榨,因为没人能代替你保护你自己。你咬牙说出的“好的,没问题!没关系,我没事儿!”,别人永远只能听到字面意思。当你忽视自己的时候,又如何能期待别人看到你的辛酸。

 

老好人不仅难于拒绝别人,往往也害怕被别人拒绝,因为他们认为拒绝等于伤害。拒绝从来不等于伤害,拒绝就是拒绝,受伤的感觉是对拒绝的反应之一,而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被拒绝的人也是。

 

回想一下家人朋友对你提出的大大小小要求中你有想说“不”的时候吗?你是因为不爱他们才拒绝的吗?其实,你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不想做这件事儿”,对吗?反过来也一样,别人即使在某件事情上拒绝了你,并不等于他们不在意或不看重你,只是他们真得不愿意或无法做到。当你真正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你也不会总是从他人那里寻求确认和满足。

 

老好人必须明白一个真相,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我们都无法左右别人的感受,这也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想想连神佛都无法让每一位来烧香的人心满意足,何况我们凡人呢?

 

无论职场还是生活中,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不是对所有人说“是”,而是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自信的人不会把自己的价值都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这是能停止取悦他人的终极大法。

 

你值得被爱,被尊重,不只因为你做了什么,还因为你是你。人类的很多烦恼来自于我们的头脑。看看自然界中的万物,无论是一朵云,一棵树还是一条鱼,它们只是简单地存在着,下一秒发生什么无人知晓,但是你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已被造化所准许,你只需活出自己,这就是你的使命。

 

当然,活出自己并不意味着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而是保持对自己的诚实。下次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命令你“我应该做个好人”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

 

作者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心理学推广者,多年来致力于个人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译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亏欠你,也要敢于拥抱幸福》《辣问爱情》。他也是中央电视台《夜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今夜私语时》《青春晚自习》的特约嘉宾,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Soho新势力》主持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