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王小慧,无界与无限

原创 作者: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3-08-10/ 浏览次数:0
 
自从2001年《我的视觉日记》出版后,王小慧的摄影和艺术生活便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在此后的20年里,她悄然转身成为跨界艺术家、艺术教育者,她用自身经历展示了人生的无数种可能性。
 
静而不争,心有山海
 
当意大利后现代设计风格创始人Matteo Thun坐在一个艺术设计论坛上,被中文发言人不断地抢话时,同样作为发言人的王小慧适时地提醒大家,要珍惜机会,一起来听听全球著名设计师的见解。在这次讨论中,王小慧所说不多,每每说完,必将话题抛给Matteo。远隔万里的艺术家相会,每一秒的思想碰撞都值得珍惜。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母亲从小教育王小慧的行止。她自小就保持着安静、从容。如果说自我表述是释放自己的能量,倾听则是吸收他人的能量。在与人相会的有限时间里,她总能多学一点别人的,特别反感夸夸其谈者。
 
王小慧说话节奏慢,在每个音符的结尾处声音闭合圆满,释放出一股柔和的力量。“莲”是她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视觉符号,多年前她在捷克完成了一组琉璃莲花的作品。心有所思,必有所见,在一家酒店的咖啡厅与人交谈时,她很快发现,这家酒店的地毯上、灯具处,甚至隐匿的角落都散布着莲花的元素,可谓一念虔诚。
 
自儿时,她便诧异于眼中所见。她在济南的姑姑家过暑假,姑姑家是个大院子,屋外有一个长长的水池,水池对面是洗手间。夜晚,她从屋内经过水池来到洗手间,这段路格外的漫长。洗手间空荡荡的,房顶吊着一个小小的灯泡,在暗夜里透着些许微光,勉强照射着地上的路。地面上斑驳的水渍在微光的勾勒下,幻化出各种形态。她一路走着,脑海中冒出各种鬼怪的形象。姑姑得知她的发现后,被逗乐了,怜爱地说道:“真是个傻丫头!”
 
发现被忽视的美,这何尝不是天赋呢!美术史学者徐小虎先生教人赏画的方式是放大细节,看画师描绘的人物表情,有喜、有乐、有悲,世间人性相通,古画在她的赏析之中,再也没有疏离。一张照片、一幅绘画、一尊雕塑虽然是静止的一瞬,却是人间万象的浓缩。在现实世界,美是流动着的、刹那间的、被打扰的,艺术家要轻轻剥开包裹其上的粗砺外壳,掸去尘烟,捕获须臾间闪逝的美,这亦是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分水岭”。
 
有一年冬天,一位记者来到王小慧天津家中采访。严冬时分,寒气袭人,记者却提议到户外采用散步聊天的方式采访。王小慧是个昔时如金的人,很奇怪这样的安排。记者说:“旁边就是南开大学,去感受一下校园的气息吧!”虽然有些奇怪,但她还是应允了。
 
在校园里走了不久,突然她就愣怔在了原地。眼前是连片枯败的荷叶,老柄在风中摇荡,虽然减了清香,却别有一番冬日寂寞的景象。她掉转头就往家走,说要取相机来拍。她家的小保姆不解,这眼前的荷叶都快被当成垃圾清理了,哪有什么景色可言。王小慧说:“你没看到湖中的万箭穿心吗?”仔细看才会发现,枯荷在水面的倒影有如心形,而枯枝有如乱箭。等到照片冲洗出来,小保姆说,原来荷塘里有那么多“心”。这组以枯荷为主题的《冬日荷塘》也成为了王小慧有名的作品之一。
 
如今,回望多年前拍摄的这组作品,也许王小慧自己都无法复刻。艺术家的创作旅程由一个个灵感组成,每一个灵感只存在于当下,就在某个转瞬即逝的时间残隙中,需要艺术家抢身而入,留下黄落的草木与广远的天地,而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去重复自己。
 
走着走着,就跨界了
 
自2001年《我的视觉日记》出版后,人们记住了王小慧,记住了这位不同寻常的摄影师。“花”在她的镜头中被赋予了人性。在《花之灵·性》系列作品中,那些花是发霉的、枯萎的、冰冻的、火烧的、腐烂的、碾压过的……在印象与抽象之间,每一朵花有如女性的躯体,挣扎着、抗拒着、扭曲着……但无不昂扬着。她自说,我在摧残花。评论家说,你让花永生。
 
生、死和爱,就这样纠缠在王小慧的早期创作中。无数次她从噩梦中醒来,脑海中迷惑着德国高速公路上的那一幕,她还来不及细想,人生就转换了一个舞台:爱人逝去,浑身包裹着绷带的自己,断裂的骨头,残破的身躯……唯有一双眼睛还得以自由,却是瞻顾苍茫。
 
即便在微笑,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抹不去的忧郁,忧郁凝结着沉静,让她化身成为那朵烈火焚身的花。
 
人生凋零过,才能摆脱少年的幼稚与蒙蔽。自此有人说,王小慧是“中国的弗里达·卡罗”。她与这位墨西哥女画家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都曾失去过爱人。弗里达创作过自画像,王小慧创作过自拍像。自我修复是一段漫长的心灵旅程,就像儿时在夜晚独自一人穿过长长的院落,王小慧被命运推到从未到过的阴翳处,四周皆是斑驳陆离,人生的另一面是以尖锐、痛楚、孤独、离别、伤痕构成的。她将这些痛彻的感悟,转化成为视觉影像,拍成了纪录片《破碎的月亮》,这是她的第一次跨界。她为女主角穿上切割成绷带状的衣裙,宛如病房中残破的自己。画面是幸福的、温情的、对抗的、肉欲的、挣扎的、追逐的……她终于圆满地拼合了阳光下和阴翳处的图景。作为一名艺术家,她获得了完整的人生体验。修复后的王小慧宛如不着水的莲花,亦如不住空的日月。
 
对王小慧影响巨大的是德国摄影家奇格丽特。王小慧曾经纠结于走建筑师还是摄影师的道路,奇格丽特看到王小慧的摄影作品后说:“你改行吧!”此时的王小慧还是个一无所有的留学生,做建筑师会让她今后有固定的生活来源,而做摄影师可能会因此穷困潦倒。但是王小慧还是从内心告别了建筑学,专心拍照,四处旅行。她办了许多展览,获了许多奖,还出版了不少画册。奇格丽特对王小慧的影响不仅是在摄影道路的选择上,还有对时间的观念,对男性的观念。多年以后,王小慧与这位人生导师共同举办了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双人展。奇格丽特拍摄的花卉作品主要表现花的衰败,展示残缺之美。王小慧讲述的依然是花的“灵”与“性”,讲的是“生、死和爱”。
 
在此后的创作中,王小慧没有局限在摄影领域,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跨界艺术家。跨界不是刻意而为,她在艺术探索中,在某几条路径突然间交汇时,自然而然地便进入了这个通道。
 
王小慧依然爱花,“花儿美丽、易逝,又是那么的脆弱,它们的生命像人一样。”花在她的心中有着别样的隐喻,这就是她为什么特别地珍惜生命,把生与死的命题寄托于莲花。莲花的每一次死亡都带来新的生命:莲花衰败,莲蓬长大;莲蓬枯萎,莲子成熟;莲子落水,莲花新生。死即是生,生即是死,循环永年。她不仅用AI创作莲花,还以琉璃创作莲花装置,之后还尝试了新媒体互动。2023年8月,她还将以“莲”为题,举办一个互动沉浸式展览。此间,人动、莲动,心亦动。
 
有界与无界
 
如今,商业创作成为王小慧的艺术呈现形式之一。艺术家通常会有自由表达的欲望,不愿被束缚。早年王小慧做商业摄影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副产品就是自己的艺术创作。
 
2004年,德国宝马集团邀请王小慧担任年度艺术家,以“无边界”为题进行创作。宝马历年邀请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大多都会呈现车的形象,王小慧却另辟蹊径,用不同方式诠释这个主题。她创作了六个多媒体影像作品,在以“光与水”为题的创作中,光没有物理边界,水寓意着历史长河,没有时间边界,两者结合,进一步寓意人性、民族亦是无边界。她还采访了几百个大学生,问他们对“无边界”的感悟。虽然车没有出现,但是“无边界”的感受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也引发人们对这个主题的思考。
 
此次展览大获成功,慕尼黑有5%的人口涌来参观。王小慧在展览中主持了八场“东西方对话”,“无边界”的概念也体现在了这一对话中。在她看来,世界上有很多矛盾是因为沟通不充分或者不愿意沟通而造成的,而艺术是很好的桥梁。慕尼黑电视台将每场对话都制作成一小时的专题报道。第二年,宝马破例再次邀请王小慧担任年度艺术家在柏林举办展览。
 
这次合作之后,王小慧改变了以往的观念。她发现,如果没有品牌支持,她就没有机会筹划那么多的拍摄,组织起那么多的学生。国际知名大品牌非常尊重艺术家,不给她设限,让她在更充裕的资金支持下创作出以前力所不能及的作品。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王小慧团队被选中,为世博会主题馆的政府团队创作了“10000个梦”的大型行为艺术。他们起先打算采访2010位年轻人,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梦想,但最终有10000个年轻人参加,成为她艺术生涯中最宏大的创作。展览运用了先进的交互、虚拟成像、异形屏幕融合等技术手段,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
 
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王小慧首次以“双碳”为题,为欧莱雅创作了一个名为“网红”的艺术装置。欧莱雅碳博会的展台主题是“一支口红的碳索之旅”,贯穿研发、原料、包装、采购、运输、零售、消费者使用到回收的各环节,用以展示欧莱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在接到欧莱雅的设计需求时,王小慧首先考虑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她儿时生活并不富裕,因而天生不喜欢扔东西,家中堆满了不舍丢弃的精美包装盒。“网红”艺术装置中所用的红丝线早在2010年时用于“10000个梦”的大型装置,当时这件大作品占地600平方米,这些复用之物再次出现在她的全新艺术作品中。艺术装置的底座由可以循环利用的亚克力方块以模块化结构拼接而成,穿插着6336支废弃的巴黎欧莱雅口红。从高处悬垂而下的红丝线,有如中国传统的帏幔。装置艺术也成为了展览中的“网红”。
 
惜物、循环,这样的概念不断出现在王小慧的设计中。她在与宝马合作的展览中,用到了500台废弃的电视机,这些电视机是从垃圾场一个一个回收检修后复用的。2022年,她发起“10000个笑脸”万人共创艺术行动,展览结束时大部分回收来的电视机都坏了,团队再次找来了回收者,把电视机再利用。
 
惜物、循环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王小慧俭省的个性,她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现有之物皆能在创意之中焕然一新。
 
有创意就能改变生活
 
王小慧常常觉得自己的天赋来自于父母。父亲写得一手好诗,母亲给予了她音乐与写作的灵感。父亲爱动手,自己做家具,她也爱做各种手工。父亲做完家具后,会用有机玻璃做把手,把手上有两三种颜色,这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着实吸引人。她则会给家具做贴面,同一套旧新具,换个贴面,便有如新生。
 
初到德国读书时,因为没钱买新家具,王小慧寻来二手家具,像小时候那样重新贴面,再换个漂亮的把手,这一改装就成了新家具。从此改造成了她的爱好,因为美丽之物不必花很大的代价,有创意就能改变生活,这句话日后也成为她创办王小慧艺术馆的slogan——“艺术引领时尚,创意改变生活,文化走向国际,青年创造未来”。
 
她对美有着别样的痴迷。有一次,她在天津的街边看到一床正在晾晒的旧床单,是用各种彩色布条缝合在一起做成的。她一问才知道,那是主人用工厂丢弃的边角料缝制的。她问床单主人:“我能不能买一条新的跟你换?”过了两天,她果然送去一条新床单。她把旧床单的五彩条拆下后,拿回德国家中,当成布艺放在沙发上。因为手工制作所呈现出的不规则的形制,让来访的客人都忍不住连连夸赞。
 
无论旧物还是新物,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便能让人体会到别样的快乐,这也促使王小慧思考,艺术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教育。她看到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帮助,也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意的人才,而不是被动学习的人才。”
 
她曾经与巴斯夫合作“创意摄影大奖赛”,不比技术,只比创意。这场比赛,一个10岁孩童的作品获了奖,他在少年宫的指导老师也一同参赛,但老师的摄影作品却落选了。评奖的理由是,虽然老师的摄影技巧很完美,但是缺乏创意,孩子的摄影技术虽然不成熟,但是极富创意。“很多年轻人一味模仿大师作品,反倒不如自己随手画更有创意。”王小慧说。 
 
最近,王小慧艺术馆还开办了AIGC绘画训练营,培养8~15岁对AI感兴趣的学生。她希望在林林总总的艺术教育中,在人生的成型阶段,给他们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如果我大学时参加上海青年摄影比赛没有得奖,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没有得奖,我可能后来也不会那么喜欢建筑,更不会做摄影家。因为竞赛得了奖,所以感觉很得意,孩子都是需要鼓励的。”王小慧说。
 
最近,王小慧艺术馆新展《野小慧·首次女性AI艺术展》开幕,王小慧邀请了几十位海内外各界名人朋友热情参与,他们是著名的作家、艺术家、戏剧家、音乐家、学者、主持人、媒体人、还有世界拳王......他们对AI艺术表现了极大兴趣,通过分享他们个人的独特经历和体验,与AI共同演绎出一幕幕关于女性和爱的最美画面和特定场景,借由AI的无限创作力,向观众分享他们对于人生的美妙感知和深刻理解。
 
同时,王小慧还通过AI重构她的经典代表作《我的前世今生》,王小慧十年前用两年时间创作的中国女性100年生活场景长卷为国际大收藏家收藏,近期,她与团队用AI仅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又创作了未来100年的女性生活工作的场景,让熟悉她的观众看到一个前所未见的王小慧。
 
(本文图片均由被访者提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