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从“写意”到“工笔” 进博会绘制新画布

作者:文/陈茜 / 发布时间:2019-11-04/ 浏览次数:0
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再聚全球好物,互通世界。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进口展,它也成为全球前十大商业展会。

 

继去年首届进博会吸引来自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且大部分已经执行完毕后,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进口博览会不仅年年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进博会在这个时间点被提出,有怎样的意义?第二届进博会又将如何引领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中国的营商环境?《商学院》记者分别采访了参与首届进博会工作的智库专家和专业服务商,看看他们眼中的进博会带来的影响。

 

跟随“一带一路”进入工笔画阶段

 

全球都非常关注中国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国的选择是扩大进口,全面开放,进博会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第二届进博会将更聚焦务实合作,回归商业。

 

回顾历史,2007年,“广交会”从第101届开始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立进口展。关照宇认为,这一定程度是2018年进博会的前奏和试点。

 

来自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副研究员关照宇,主要研究课题围绕“一带一路”,在2018年曾作为牵头人参与策划了首届进博会中国馆的展陈脚本,讲述中国进口故事。 

 

关照宇指出,进博会实际上是“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六年,现在是从写意画到工笔画阶段,进博会作为贸易畅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着“一带一路”的大框架方向,向务实层面发展。

 

他相信,经过第一届的试水和摸索,今年参展企业也会对中国市场更有目标性。同时,进博会吸引的不仅仅是中国本地采购商,参展企业本身也是采购商,这是一个开放平台,全球产业链可以相互交织,非常立体。

 

进博会不仅仅有商业展,还有国家馆,同时还会召开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是集合广交会、世博会、博鳌论坛为一体的“三合一”展会。今年这三个板块会有新的发展。

 

第一,继第一届政治引领后,第二届会更聚焦务实合作,回归商业,回归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推动贸易畅通。第二,今年国际经贸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虹桥国际论坛作为思想引领性的论坛,会更加关注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第三,今年已有64个国家确认参加国家展,多位国家元首确认出席,这对于提升国家展形象非常重要。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不过也有统计数据显示,从购买力上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扩大市场开放,有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

 

关于进博会备受关注的原因,关照宇解释,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经济转型会走向何方,因为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程度非常高,中国的发展会影响到很多国家的GDP浮动。全球的市场参与者、实践者都非常关注中国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而中国选择的是扩大进口,全面开放,关于后续效果如何,进博会就是一个增进了解的窗口和抓手。

 

随着中国扩大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进博会是中国立体开放的一部分,也是释放和展示对外贸易政策的窗口。

 

关照宇对比,与中国加入WTO不同,“一带一路”是中国以服务器角色组网,一切都需要摸索。有学者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扩大进口也是贸易互通的重要方面。“在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状态,中国在顶风向前。西方国家的批评声我们要积极倾听,但是更多还是一种不平衡心理。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另他们侧目。”关照宇表示。
 

在进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在积极参与。比如孟加拉的棉麻制品、印度的纱制品、巴基斯坦的足球、柬埔寨和缅甸的编织品、马来西亚的家电、中亚国家的农产品,以及矿产资源等,还有非洲国家的咖啡、拉美国家的矿产和肉制品等。

 

进口推动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学习,密不可分。关照宇分析,从50年代,苏联在工业领域对中国援助的“156项目”到70年代初期发起的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四三方案”,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扩大进口,都为我国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今天,中国依然需要注重国际合作,通过先进产品、服务等来带动国内产业升级,这一诉求并没有变化。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国人对海淘、出境游、出国教育等需求井喷增长。这说明国内的供给存在问题。这时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提出扩大进口,寻找更好的进口渠道,这是进博会召开的一个契机之一。

 

他表示,虽然外界有声音认为进博会的政治意味更浓,但是从进博会的实际成果看,推进了很多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中美经贸摩擦期间,依然有180多家美国企业参展,位列第三。“这说明进博会依然是一个以商业为核心的展会,虽然有政治层面的推动,但是如果没有市场支撑,是无法持续举办的。” 

 

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引发鲶鱼效应,推进国内产业的升级方面,关照宇指出,过去我国存在大量僵尸企业、发展不良的企业,导致大量不良贷款,金融坏账和产能过剩等。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利于倒逼企业改革,优胜劣汰。

 

跟进贸易配套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届进博会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50家,超过首届。同时,展览面积两次扩容至30多万平方米,企业商业展“一位难求”,首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将超首届。这也是衡量展会能级的重要指标。“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把好关,因为全球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会有一些以次充好的产品趁机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开放国内消费市场,增强对外吸引力,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开发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贸易合作,金融配套服务要跟上,无论是政策还是实操层面。第二,与贸易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通关便利性、仓储条件,国内物流对接等,打破制度壁垒、人为壁垒、市场壁垒等,将进口贸易落到实处。第三,还要打破认知壁垒。既不盲目崇洋,也不走抵制洋货的极端道路,以平和谦逊的心态开眼看世界,对于中国依然非常重要。很多国家的发展已经超出传统印象,通过进博会,可以看到很多“非主流”国家的优质商品。东部地区开放较早,而国内中西部地区在进口还需要积极融入,寻找合作契机。
 

除了终端贸易,外商也很关注中国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开放力度。

 

关照宇指出,中国过去几年,开放力度确实在变大,但是一些领域依然无法满足部分国外企业的要求,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政府制定政策角度需要从宏观角度做全盘考虑,平衡国际和国内市场差异。其次,中国经济的不同领域和行业发展有时间差,成熟度各不相同,所以每个行业的开放指标会存在差异。第三,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外国企业对中国有过多诉求、过多期待的情况。

 

“不过,我们应该打开心胸,积极倾听批评的声音,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关照宇说。中国要提升制造水平、营商环境,必须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否则会劣币驱逐良币,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中国企业应该有自信迎接挑战。

 

关于扩大开放领域,关照宇认为,这需要立足于民生,要让普通人有参与感,比如在医疗、教育方面,进一步引入先进药品、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国内市场切实需求。同时,要不断提高进口质量,更加理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能走粗放式模式。而外资企业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需要更加了解中国市场。依靠品牌溢价建立优势已经不可行,中国消费者越加理性,更回归追求产品真实品质。

 

扩大开放,共赢全球

 

中国开放需求,并非是简单地买全球商品。对于外商来说,也需要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本,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

 

作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安永是首家确认连续两年参展进博会的跨国企业。由安永参与组织的参展商联盟是参展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商学院》记者采访了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税务以及商务咨询服务合伙人诸斌。

 

诸斌指出,进博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近年欧美、亚洲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趋势明显,中国能主动开放市场,从各方面深入和国际经济接轨,这本身是一种突破。这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全面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往来,坚持双向交流。

 

第二,进博会作为一个国家级进口主题展会,不仅仅对外体现了国家的开放经济战略,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知识和产品,高质量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等,也将有效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内在动力。 

 

他强调,中国召开进博会,开放国内市场,不是迫于外力来满足某些国家外贸上的短期需求,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主动开放。一方面促进全球共赢,一方面从开放投资到开放消费市场,引进国外优质产品、技术和服务,来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这也与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服务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高度契合。

 

他表示,曾经中国对外只是“世界工厂”形象,经过近四十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形成强大的内需市场。进博会召开是中国内在切实需求驱动的结果。

 

以进博会为契机,推动国际化进程
 

诸斌认为,当下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疲软态势,缺乏增长热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大都在保护自己的经济不受到冲击,而摆脱这种状态需要有一个驱动力。中国在此时主动打开市场,就承担了这个驱动角色,同时也获得了各国企业的积极反馈。

 

这两届进博会的召开,安永都亲身经历,对这种踊跃程度深有体会。“大家都希望能抓住中国发展红利,这是一个双赢战略。对外企来说也需要投入更多研发,提高产能来适合中国市场。”诸斌说。

 

在他看来,中国继续打开国门,拥抱世界一流产品,其实早已经做好准备,国内企业也应该有信心来迎接外部竞争和挑战。领导层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认识,我们依然需要国际新技术、新产品,需要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

 

不可否认扩大进口,特别是一些终端产品会直接对国产同类产品造成一定冲击和压力。诸斌认为,如果一直通过壁垒保护国内的中低端产品,将无法提高自身竞争力。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中国的企业家都应有充分自信。

 

他分析,在进博会上,很多采购商不仅仅是在采购,更多是在寻找可以互补的优质资源,比如渠道商和产品方的对接,有产品线但缺少技术的企业和有高端产品但成本高的企业合作等。“如果能够通过这一平台找到合作契机,将有助于国内企业产业升级,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这对于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极其有利的。”他讲到。

 

进博会上,参展企业会将一些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流产品做展示,这个过程可能会涉及到相关测试、审批流程。比如一些医药企业针对罕见病开发的新药、抗癌药,化妆品公司的新品。按照旧的审批流程,这些产品大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做测试,等待审批。

 

在第一届进博会中,很多医药展商就向政府提出了改进诉求,这也倒逼了生物医药或者创新药进口流程的改进。由此看来,进博会不仅是商品展示和采购的平台,也会带来投资领域的优化,比如推进与进口相关政策、海关通关流程改进等。这都有助于实现中国市场更好与国际化接轨。

 

推进自贸区建设,深入了解中国市场 

 

不仅与世界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大市场的消费能力,在扩大开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推进。

 

诸斌指出,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自贸区的建设。自贸区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试点,逐步向自贸区外区域拓展,这是下一步需要攻坚的领域。其次,逐步开放一些“敏感”投资领域,有步骤有把握地放开,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比如金融、医疗、教育、财务审计、律所等专业服务领域等。通过进博会,这类展商也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政府考虑逐步开放。

 

一些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存在一些顾虑,甚至有一些误区,比如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担忧。“这就需要有可靠的渠道告诉他们中国的真实营商环境,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改善,并且积极与国际规则对接。”诸斌表示,要建立这种信任不能依靠几部短片宣传,还需要切身感受,进博会是打破隔膜,建立信任的平台。

 

面对中国这个相对成熟且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对于希望进入的外商来说也需要多做功课,特别是在消费品领域。如果产品没有切中消费者需求,只是一厢情愿或粗放式推销,很难获得比较大的订单。

 

一些老牌出口大国的传统出口型产品虽然也受欢迎,但是很难实现真正追捧。据他观察,第一届进博会上,在食品展区来自巴西的牛肉展区人山人海。这类商品符合中国人消费升级趋势变化。随后,巴西最大的牛肉供应商和中国政府达成了一系列采购合作。不但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还有利于将国际一流的牛肉屠宰业和加工业的安全性标准引入中国,提升中国食品安全等级标准。诸斌指出,中国开放需求,并非是简单地买全球商品。对于外商来说,也需要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本,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

 

他总结,要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让更多人真正理解中国,需要商贸活动将中国的发展理念、商业理念传达给世界。“不管外界的声音如何,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理念,一步步去做,这样才能迎来尊重和发展。”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