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共话乡村振兴与新商业文明

原创 作者:哀佳 / 发布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0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的对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通过商业的方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富起来,带动农业生产、流通强起来,是每一位深耕农业领域的有志之士在思考的问题。
近日,中经传媒智库举办了一场题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与新商业文明”的高端闭门会,多位与会嘉宾从行业和学界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看法。
 
新科技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甘肃时光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陇南的油橄榄加工企业,它于2021年开始在示范园中建立数字化的无人气象站,通过无人机、感应器等环境采集技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土壤等数据,根据数据判断修剪、浇灌、施肥、采摘等工作的合适时机。
 
在正式创立“橄榄时光”之前,龚炜莉曾在高科技领域工作20多年,在她看来,科技最大的作用是提高效率,商业的逻辑就是:谁的效率越高,效果就越好。因此,用科技赋能农业势在必行。
 
龚炜莉进一步指出,科技赋能农业的核心一定是数据,每亩地产量多少?种多少?如何规划?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数据作为支撑,但前提一定要先有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做支撑,那未来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一亩田集团市场部负责人欧连维认为,“科技引擎”作用应该表现为一种“普惠”的方式,让每个新农人都能够享受到数字工具,以真正能够落地为目标,而不是热衷于做一些门槛比较高的科技产品。
 
据欧连维观察,中国目前小农户的数量占农业生产的98%,全国十亩以下的农户大约有2.1亿户,因此,让小农户享受到数字化生产的好处具有现实意义。
 
欧连维所在的一亩田集团(以下称“一亩田”),是一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深耕农产品产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互联网公司,它以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先进互联网科技为基础,搭建了农产品B2B线上交易平台,换句话说,欧连维认为,科技普惠的方向应该可以集中在“流通”环节,先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帮助农户卖掉货。
 
在线上,一亩田搭建起全渠道农产品数字化流通平台,帮助新农人以线上商品发布、短视频、精准营销、行情指引等方式对接大市场;在线下,一亩田为全国货主建立了直通批发市场的卖货通路。截至目前,一亩田平台已经覆盖全国2800个县的1.5万种农产品品类,通过算法和数据实现精准匹配,每天有多达数十万对有效交易,年带动农产品交易额超3000亿元。
 
欧连维表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农民都可以很便捷的享受到‘一亩田’开发的数据工具带来的便利性。大数据可以帮助农户监测作物生长情况、预判市场行情、选择销售渠道。农户们不需要非常高级的智能平台,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方法,不需要各种培训证件,这种所谓的高科技产物,对于农民来讲都是挑战。我们要做到让农民能够通过一条短信、一张图片、一个视频就能达到目的,真正为农民所用。”
 
分享收获创始人石嫣则坦言:“科技和一线农人真正的需求之间还存在鸿沟。从我自己做农业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周边绝大部分农民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十几年前,我去农村调研,绝大部分农民打农药的时候连口罩都不戴,如今依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石嫣表示,绝大部分高校研究出来的科学技术,和实际生产需要的、能够去服务于一线农民需求的技术是不一样的,这里边有个巨大的鸿沟。大家工作目的不同,一些高校往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需求,而非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院长助理孙瑞认为:“探讨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根本还要看成本投入和绩效产出的关系,技术能不能推广,要看市场有没有效果,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关系是不是协调,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其实今天很多问题,是中国农业‘成长的烦恼’,总有一天是能解决的,我们需要在适应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的过程中去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
 
新模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参加本次闭门会的几家企业代表——橄榄时光、一亩田、善品公社、分享收获、抱朴再生,他们一起扎根乡村多年,却是以不同的方式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端,各有不同。
 
石嫣创立的分享收获是一家有机方式种植农作物的公司,为消费者提供自产的蔬果和加工品,同时也在做自然食物教育。与此同时,分享收获还建立了食物社区生态农产品的销售平台,链接了全国1000多个生态农人,最早将CSA(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从国外引入到国内,CSA可以简单理解为蔬菜不用农药、化肥,并在农场采摘后直接送往预订的订户,不经过任何中间商。从田地直接到餐桌的试验,通过会员制预存现金的形式,农场定期向订户送菜。
 
在石嫣看来:“农业产业化进行到现在已经30多年,部分产品生产总量实际上是过剩的。因此,普通农人也好,新农人也好,都不可能像大家想象中的能挣钱。我们农业的绝大部分收益在流通端,而流通端的收益被资本控制。”现在石嫣团队正在全国各个省份组建合作社,大家联合起来将生产到流通整个环节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让生产端的农民真正能够获利。“我们引入的CSA概念,也是要将流通端控制在农民自己手上,以此去跟资本PK,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正能在这个食物体系中共益。”石嫣说。
 
说到“合作社”,便不得不提到“善品公社”。善品公社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打造的品牌,销售来自全国各地优质的农产品,是一家以销售农产品为主的社会企业。截至2022年12月25日,善品公社项目已经惠及19省127县150多个合作社。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善品公社创始人刘文奎表示:“20年前,我们探索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失败,最后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贫困乡村要发展,必须要做产业。贫困乡村要做产业帮农民增收,而最大的难点就是现在的传统小农小户的经营方式。最后,我们成功走出一个模型——做合作社。以捐赠资金作为撬动杠杆,成立合作社,让农户加入合作社,在规定的期限完成任务。还要选出村里面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在合作社下面成立若干生产小组,生产出好的农产品之后,给它设计包装,最后做成品牌。”
 
榕石商学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胡启毅认为,农业产业面临很多机会,因此农业的模式非常重要。从整个农业产业价值链上看,企业可以选择从更容易获利的上游和下游切入,中游生产环节可以交给有技术的专业组织,不与农民争利,在合适的位置找准机会。
 
乡村品牌的打造秘籍
 
在传统农业时代,农产品更多的是地域品牌,比如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等等,但传统的地域品牌容易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于是后来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比如佳沛猕猴桃、安佳牛奶、皇冠猪肉等等。
 
从地域品牌到商业品牌是现代农业的结果,未来商业性的农产品品牌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参与本次闭门会的多家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孙瑞表示:“在不确定的新消费时代,品牌细分非常重要,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要在与品牌调性相符的人群中迅速占领用户心智。品牌场景的营造也非常重要,要找到激活品牌消费的生活方式。另外,市场营销和品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营销是满足用户需求,而品牌是开拓市场,在一个新的领域去做引领。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品牌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分离的,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可以实现无实物化和无产品化的溢价,这就是品牌资产的魅力,在乡村振兴领域大有可为。”
 
共赴山河商学院赛事组委会成员颜骏从消费者的角度也谈了几点看法:“产品首先需要解决信任问题,一方面可以信任某个人,另一方面品牌也会让人产生信任感。解决信任问题以后,大家才会有去体验和去尝试的欲望,在体验尝试过程中与产品产生接触之后,才会带来后续更深入的认知和购买行为。”
 
颜骏举例道:“‘共赴山河’也是一个品牌,我们优先邀请在商学院群体有一定影响力的同学加入,其中很多同学都是企业的中高管,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首先让大家愿意接触我们、了解我们,后续深入熟悉后,就会慢慢产生购买行为。”
 
如何吸引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如何吸引人才到乡村做贡献?”是本次闭门会上被反复提到的问题。相比二十年前,导致现在农村项目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
 
欧连维认为:“找到更多的人进入乡村产业,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回去可以做什么?乡村缺少产业支撑,很多职业岗位都不提供,比如市场工作、程序员等,产业发展规划需要有一套人才培养的政策,让年轻人回去之后能找到自己可发挥能力的地方。”
据刘文奎观察:“现在的年轻人择业也在发生变化,收入并不是放在第一位,比如说善品公社有50多个年轻人,一入村就是三四年的时间,他们之所以能在乡村待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他们真正热爱这个事情。”
 
因此,刘文奎提出倡议,各地政府要努力在乡村找到这些愿意放弃高薪工作、为地区发展谋福利的年轻人,把政府的资源倾斜给他们,集中投入,这部分能人往往可以带动一批人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
 
北京抱朴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学颂认为:“年轻人如果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会计较得失的,企业需要找到一些契机去点燃年轻人的热情。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应该干什么。这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类似,传统文化不能纯传统,还是要有与时代结合的创新。”
 
胡启毅总结道:“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农业产业的发展来自于三个力量的共同结果,第一是市场的拉力,第二是企业的推动力,第三是政策的引力。三者结合起来之后,才可能把农业产业搞好,农业产业搞好了之后,返乡的人才自然就会流动起来了。”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