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誉清:科技+人才,不惧资本寒冬,抵抗周期波动
随着宏观经济和资本环境的影响,当下的创新创业趋势也在发生变化。普华永道中国创智中心合伙人郭誉清主导了《普华永道独角兽CEO调研2019》工作,展示并剖析了目前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状况、竞争趋势和关切问题。近日郭誉清向《商学院》记者分析了报告中的一些洞察,以及她眼中的创业生态现状和独角兽发展趋势。
监管督促合规,数据安全备受重视
根据《普华永道独角兽CEO调研2019》报告可以看到,对于独角兽企业来说,未来1-3年对公司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中,政策与监管排名第一位。监管政策收紧对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随着技术迭代和场景应用的复杂多变,对监管也提出挑战。
郭誉清表示,在调查中可以感觉到独角兽企业对监管还是持非常正面的态度。这也是中国能产生这么多独角兽的原因之一,政策和监管环境比较开放,鼓励创新。有独角兽谈到,中国的监管机构是可以沟通的,企业需要保持透明并积极和监管机构交流。虽然,政府对创新比较宽容,但是如果触及红线,比如近年对直播平台、P2P平台的整顿也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是监管机构的职责所在,普华永道也一直督促企业要加强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平衡风险及回报的水平有利于企业和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关于监管趋势,郭誉清分析,政府对信息安全领域,包括个人数据收集以及国家网络安全建设方面的监管会越来越关注。企业要关注监管动向,在应用新技术和采集用户数据时,不仅在法律层面,并且在道德层面,发展负责任的AI。
由于政府监管往往具有滞后性,企业一方面要在道德方面自觉,一方面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规避监管风险。郭誉清表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要建立框架和方法。普华永道也非常愿意和监管部门合作,借鉴海外经验,推出一些可行意见来促成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监管是有底线的,底线之上如何合理规范行为需要给出范围和指引,比如如何合规使用用户数据。
独角兽关注的外部因素中,排名第二的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她指出,确保数据安全和保护客户隐私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也是企业提供商业和社会价值的前提。即使国内消费者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但是,企业并不能因此损害公众的基本权利。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社会公众、消费者都希望能看到一个健康、有道德底线的公司。
科技+人才,不惧资本寒冬
随着互联网用户红利期消失,通过技术创新而非商业模式创新的高科技、硬科技企业更能赢得投资机构青睐。
关于创业环境的变化,硬核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独角兽阵营里新兴技术公司越来越多,其中,研发投入超过50%的比例也在增长。未来的独角兽应该是有硬核技术、有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结构的企业。而管理团队最好是拥有“企业家+科学家”的最佳基因组合。因为企业发展单有技术还不够,技术落地还需要具备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团队来支撑。
她指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技术和人才仍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在创业公司融资速度普遍减慢,估值和融资普遍缩水的当下,如何应对“资本寒冬”?
郭誉清表示,随着全球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波动性,最近一两年投资机构资金收紧情况一直存在。投资人回归理性,更加注重价值投资,更希望寻找符合商业规律的投资对象。这表现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要求的提升。对于独角兽公司来说,也越来越注重财务数据,思考盈利模式,降本增效,完善管理,不仅仅追求流量、用户数据等。整体来看,这一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不过,对于一些硬科技公司,短期很难盈利也是现实。在受访独角兽中,实现盈利的不到一半。其实,投资人也并非要求企业马上实现盈利,在决定投资时,对长期投入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企业需要拥有盈利模式。即使投资人愿意烧钱,也更希望能把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和推进技术的落地,而不是为流量买单。
创业者要有抗周期的底气
对于创业时机的选择,有观点认为,越在经济周期波动期,越能去伪存真走出伟大企业,也有观点认为这时加大了创业成功的难度。
在她看来,真正决心创业的人随时都是好时机,而不是为了拿融资才去创业。只要拥有好想法、好技术和商业模式,不管外部经济周期如何,都有可能拿到投资。创业者要有抵抗周期的底气。
“市场机会是无穷无尽。”郭誉清认为,中国消费者行为和人口结构改变,经济新旧动能换挡,都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不用担心赛道被占满。同时,初创企业也很难与巨头相比并论,产生正面交锋。如果做得好,反而会得到巨头投资。因为巨头也需要布局一些创新领域,比如5G物联网、AI领域等。
对于宏观经济趋势为创业企业带来机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双创、减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政策红利,以及消费者行为的转变,人口结构变化,新旧动能换挡,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三四线城市的需求等。虽然全球性经济下行压力,但是国内创业空间还是大有可为。
对于已经成为独角兽的创业者,是如何定义创业成功的?她认为,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独角兽创业者也不可能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成功,而止步不前,可以说,依然压力很大。这反倒会产生前进动力。对于创业者来说,即使IPO成功,也只是阶段性成果,依然需要继续为用户、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
据她观察,很多创业者的目标其实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产品来形成影响力,创造美好。
关于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的背景共性,行业不同会存在差异。比如一些互联网公司可能大部分人拥有互联网巨头的工作经历,一些车企或许在制造企业,药企一般拥有研究、海外学习或药厂工作的经历。
看好三大领域独角兽涌现
未来更看好哪些领域诞生独角兽企业?首先是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领域,不论是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技术基础、融资环境,以及科创板完善退出机制等,都会有助于涌现更多独角兽。
第二是企业服务领域。这一领域主要是面向大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比如云服务、软件服务等。由于国内很多大型央企、国企,以及传统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会为2B企业提供发展土壤和成长空间。不过,这类企业要成为独角兽需要长期培育。
第三是医疗健康领域。随着老龄化趋势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资本市场的助力,作为科创板重点领域,港交所生物医疗版块等,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也会有助医疗领域的独角兽涌现。同样,这也是需要长期发展投入的事业。
有数据显示,中国独角兽数量已经超越美国。关于目前中美创业创新环境差异,在她看来,中美各有优势,美国的独角兽发展较早,中国独角兽成长速度快。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的科技类独角兽也是非常有潜力的。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