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韧性企业:一位有耐力的“马拉松选手”

原创 作者:赵建琳 / 发布时间:2024-04-24/ 浏览次数:0
 
202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持续推进产业升级,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扩张态势,展现出韧性强、动能足的特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国产大飞机C919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落实政策、谋求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具备发展韧性的企业不仅能凭借自身卓越的能力穿越经济周期,更能为构建中国经济的韧性贡献力量。修炼这种韧性并非一日之功。有数据显示,全球一般中小企业的寿命为7年,1000强企业的寿命大约为30年,500强企业的寿命大约为40年,只有2%的企业寿命超过50年。
 
2024年《商学院》杂志2&3月合刊,通过对十余家企业做案例研究,独家总结出韧性企业具备的六大能力——进化力(Evolution)、专注力(Focus)、创新力(Innovation)、应对力(Resilience)、可持续力(Sustainability)和跃迁力(Transcendence),首字母组合起来即为“E-FIRST”,并将之定义为韧性企业的“大模型”。为了进一步推动思想的激荡,生发新的视角,2024年2月29日,中经传媒智库特举办题为“应对不确定:韧性企业是如何炼成的”高端闭门会,与企业方、行业专家等一起共寻企业的韧性密码。
 
理解韧性
 
博彦科技咨询业务部高级合伙人王颖将“韧性”理解为企业要拥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博彦科技(002649.SZ)是一家面向全球的IT咨询、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伊始合作的第一个大客户是微软,当时其独立承接了微软公司Windows95操作系统的本地化和测试项目。2003年12月,博彦科技成为中关村软件出口联盟企业之一。王颖在谈及韧性的定义时,以公司早期决定“出海”的经历为例进行了分享。
 
“博彦科技最早与微软合作时,承接的是它在中国国内的业务。之后不久,微软方面主动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参与其在海外的业务,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我们要解决跨语言沟通、注册公司、建设办公场地、办理资质与合规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但当时大家也很清楚,这是一个向海外拓展的好机会,如果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我们是否能搏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来?”王颖回忆说。
 
于是,20年前,博彦科技决定“出海”,从进入美国市场开始,逐渐扩展到日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哥斯达黎加、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英国。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其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如今来看,这已然被证明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而这一决定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博彦科技敢于闯荡的勇气和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
 
但只有勇气和坚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变通。王颖指出:“企业要及时判断市场和行业正在发生与即将发生的变化,并据此调整自己以适应趋势,因为有些路孤注一掷走下去可能就是条死胡同,有些行业趋势也不可违背,这就需要企业拥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比如,当前国际环境多变,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为此,我们加大了咨询业务的拓展力度,帮助其他想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找到适合进入的国别市场,并嫁接当地资源,助力这些中国企业实现落地与本地化建设。”
 
综观全球,具有韧性的企业往往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比如中国的同仁堂、陈李济,德国的西门子、博世、默克制药、拜耳,美国的可口可乐、通用电气等,这些企业不仅能穿越百年甚至数百年时光存续至今,还能不断适应环境和需求变化进行自我创新。
 
机械工业出版社原副社长周中华通过研究以德国家族企业为代表的百年企业,总结出韧性企业通常具备的几大特征:一是具有变革的能力。无论是面对技术周期、行业周期还是经济周期,都能适应周期并勇于寻求创新突破;二是聚焦企业自身优势业务,学会做“减法”;三是拥有全球视野和企业发展格局。以德国企业为例,不少德企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有的甚至可达85%;四是重视领导力。高层领导团队是否具备对企业前途命运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与变革创新的勇气将直接影响着相关行动能否成功落地。
 
在中国著名财务战略实战专家、德国默克制药中国区前董事CFO邹志英看来,默克制药能穿越百年保持基业长青,与其在微观层面的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其一,默克制药重视研发,以2023年为例,其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32%,而很多全球知名友商该比例往往介于7%~20%之间;其二,重视产品质量及技术创新;其三,强调系统化思考、精细化建设能力。比如,我的前老板曾要求我回答问题时要做到数字化、体系化和精细化。数字化和精细化是指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体系化是指汇报工作时不仅要提供详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和优劣势对比,还要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强调的是点、线、面、体的融合,包括做事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涉及的风险点都要考虑周全,同时还要关注‘五精建设’,即精准定位、精准营销、精细作业、精准管理和精准决策;其四,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承,公司内部建立接班人培养计划,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不再是简单地贴标语和喊口号,而是跟公司的流程、系统和奖惩制度密切关联。”
 
让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发展
 
企业追求长青,离不开身处其中的员工。一家企业如果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那么这家企业就一定充满活力。经济学中的“盖洛普路径”,是美国数学家乔治·盖洛普通过对健康企业成功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建立的模型,它用来描述员工个人表现与公司最终经营业绩、公司整体增值之间的路径。曾有调研显示,企业文化表现好的公司,其股票增长甚至可达到900%以上。
 
邹志英曾在GE工作过,她最深的体会之一就是“无边界组织”和“学习型企业文化”。那时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1935年11月19日—2020年3月2日)任GE全球董事长兼CEO,他提出并实施“无边界行为”,鼓励自由平等地沟通。他认为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力量,也是产生风险的源头,为此,他将每天70%的时间用于沟通上。
 
对于想要锻造韧性的企业来说,代际更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今,“00后”已经进入职场,再过十年,“10后”也将陆续进入社会,企业发展的时间越久,就越需要洞察代际特点,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邹志英认为:“人才管理一定不能脱离人性管理,要结合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来做好人才的管理和激励工作(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指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邹志英指出,有些企业为什么出现求才难、留才更难?为什么企业不做绩效,员工没动力;做出了绩效,员工又极力排斥?其核心原因在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没有触及员工真正的痛点和痒点。想要激励有效果,就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同样,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采取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当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较大,缺乏资源、资金和品牌知名度,因此,企业可以采用股权激励和项目奖金、销售提成等奖励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激励员工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更好的业绩;当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时,可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奖励员工创新和卓越表现等机制。
 
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鼓励员工创新的容错机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过:“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做决策。”邹志英对此颇有感慨,她观察到,不少企业存在着“老大拍脑袋定目标,高管拍肩膀下任务,中层拍胸脯做保证,员工做不好拍屁股走人,老板拍大腿后悔”的现象。“我们在给企业构建组织成熟度模型时,会从13个维度对企业的中层和基层员工做‘成熟度’测试,其中会着重关注企业的‘基层决策’和‘创新功能’两个维度,我们对‘基层决策’的定义是:鼓励并允许能取得所有必要信息和贴近顾客的基层员工进行决策;而对‘创新功能’的定义是:能辨明革新和创造活动,鼓励创新,允许创新失败,对不同思考风格和事物的矛盾性给予高度宽容。”邹志英强调。
 
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文化对于练就韧性企业也相当重要。邹志英指出,企业除了想办法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员工的战略性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同时培养员工的全球化视野,并配合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唤醒员工内心的“狮子”,奖要奖得心花怒放,罚要罚得“胆战心惊”,让员工看到努力工作的希望,进而激发组织的活力。
 
在王颖看来,要吸引团队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最核心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利益充分共享,“这是基础,天天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一定要让员工在奋斗过程中共享企业发展的收益。”二是在选人阶段慎之又慎,找到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志同道合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价值观相契合在选人原则上会排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候选人的能力水平。
 
王颖非常重视团队凝聚力和企业认同感对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观察到,一些国内商业效益非常好的知名企业会建立员工内部吐槽机制,允许员工实名在论坛上吐槽公司内部不合理的制度或现象。管理者不仅不会追究员工,反而会根据员工的反馈来改善和优化问题,从而推动组织变革,解决员工所反映的问题。在这样的机制下,员工释放了压力,舒缓了情绪,从而更积极地与企业共成长、同发展。
 
总而言之,企业的韧性体现在它能让自己始终留在牌桌上。财经作家,《屏之物联》(全景展现京东方30年发展历程的图书)作者之一,《中国经营报》前主编、主笔姜蓉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韧性企业就好比是跑一场超级马拉松,你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个,但你有耐力,凭着这种耐力,你会逐渐赶超他人,而缺乏耐力的人可能跑到一半就泄力放弃了。”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