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让技术美学与文化传统深度融合

原创 作者:孙立军 / 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和社会认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电影、电视、游戏、短视频等影像的创作和传播逐渐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者致力于以影像书写中国之进、描摹时代之变、传递人民之声,不断追求在影像的创作路径与传播范式上推陈出新,为提升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优秀本土影像作品扬帆出海做出积极贡献。

 

技术美学与传统文化交融共生

 

中国本土影像在创作维度上的当代性,在形式上外化为前沿视听技术下,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形态的现代化演绎。信息时代的影像创作在5G传输、8K显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支持下,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效率与协作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则不断延展着影像本体的视听表现力,为观众营造互动式、沉浸式、高仿真的观影体验。

 

同时,技术美学的外显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载体。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技术美学的研究要结合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审美心理),技术美学应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成长、开花、结果。"中国影像创作者在紧跟技术发展浪潮的基础上,更不忘探索借高精尖视听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重塑”的路径与方法。以全球首部8K水墨动画《秋实》为例,中国传统水墨兼工带写的技法在8K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笔法工整之处细节翔实,呼之欲出,色彩浓烈夺目,尽显工笔画的神韵。

 

视听技术的发展不仅助推传统艺术形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不可小视的积极贡献。世界非遗京剧首部VR系列专题片《京剧人生》依托5G优势,借助“8K+VR” 等多重技术手段,打破实体剧场空间局限,为用户定制个性化观赏视角,通过"CG特效+巡演实拍"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沉浸地感知京剧文化,全面诠释京剧艺术的魅力。

 

中国影像创作者致力于实现传统文化之古韵与高精尖技术之新异交融共生,以当代观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民族文化标识与审美范式的现代化构建,推动中国本土影像创作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在形式上朝向更为多元化、更具创新性的方向长足发展。
 

当代人文语境下民族精神新构

 

中国本土影像在创作内容上致力于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描摹新时代国人火热的生活图景与昂扬的精神面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代人文语境下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电影《中国医生》通过对武汉“抗疫”过程的影像化“记录”,创作者向观众展现了无数中国医生救死扶伤的温暖故事,呼应着万千国人"抗疫"三年间的共同记忆;以百年前新青年知识分子故事为创作蓝本的主旋律影视剧《觉醒年代》,通过书写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历史人物的青春年代,以立体的人物塑造和精巧的视听表现博得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扩展了主旋律题材影像创作的内涵和外延,让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了跨越时代的表达与新构,对于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言具有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媒介融合与信息化传播

 

媒介融合视阈下,内容资源的开发逐渐实现了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与多业务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作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助推不同媒介文化创作形态竞争与融合,在推动文化创作朝向技术性与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了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全民参与度,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依托高精尖数字影像技术实现的优秀文化遗产创新式展陈项目,通过虚拟现实、5G传输、增强现实、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直播构建特定的体验场景、生态场景和交互场景,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源、理念、工艺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呈现给观赏者,从理性认知与感官体验双重维度引领观赏者在实时三维虚拟场景中直观领略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国际视野与全球化表达

 

全球化视阈下的文化传播,要求当代影视从业人员探索以国际化视听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路径与方法,在尊重本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构建贴合海外民众审美旨趣的可被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以2022年"视听中国走进欧洲"作品展播活动为例,纪录片《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剧《两个人的世界》,动画片《江南》等20余部作品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内核以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手法传播至欧洲数国。从影像作品出发,实现华夏风韵与中国之声的现代化、全球化传播,切实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借助多元化的制播方式与传播路径,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相信未来中国影像将在传承、创新、互鉴中进一步实现技术美学与文化传统的深度融合,彰显民族标识,优化传播效能,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在多元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坚守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主体性,向世界彰显中国文化之美。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