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未来数字世界:一方向虚,一方向实

原创 作者:闫佳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0
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中心高级研究员,品牌营销专家,资深媒体人及评论员 张丽锦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下国人对数字生活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智能手机和消费级VR硬件的应用,使虚拟数字人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中心高级研究员张丽锦如是说。


 
落地场景不断扩展


 
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是当前虚拟数字人产业中应用最多、商业化价值最高的三个类型。
 
张丽锦认为,“技术加持下的虚拟偶像IP是最直白的消费符号,可以在垂直圈层深耕。粉丝文化具有超强渗透力,强大的IP支撑起的社群可以轻松传递品牌理念、价值、产品等企业需求目标。作为虚拟IP,从商业活动(代言、商演等)、直播带货、周边产品再到品牌联合,无一不是巨大利润市场,且不受时间、空间影响。”
 
“但是,虚拟偶像不会‘塌房’是个认识误区。目前已经有虚拟数字人因为其背后操作的‘中之人’出现变动,使得其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发生变化,导致粉丝一次次‘洗牌’。由于技术的局限,当下虚拟偶像无法只靠智能驱动,还需要依靠背后的团队操作、运营,所以虚拟偶像一样可能出现问题。”张丽锦补充道。
 
相较于虚拟偶像,虚拟数字员工、虚拟主播是目前数量更多的应用。主要原因是该领域商业化落地较好,直播、运营等服务商比较全,据了解,B站等平台方在纷纷加码应用技术提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虚拟主播IP都是由权威媒体创造,其中AI技术的应用也很深入,比如手语虚拟主播,能够靠技术直接驱动。
 
从用途上看,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数字员工的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服务型。为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智能化的客户服务,以替代重复性的人工作业,如数字客服;二是专家型。数字医生、数字教师等角色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三是偶像型。例如百信银行的AI虚拟品牌官艾雅,主要用于企业品牌打造、品牌营销。
 
张丽锦表示:“基于企业需求,数字员工会发展得比较快,而身份型的虚拟数字人会推升行业的发展速度。”身份型虚拟数字人是个人在未来虚拟世界的“第二分身”,也可以称为“数字身份证”,比如线上会议、线上交易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分身来参与。但真正的“数字身份证”需要多部门联合制定相关标准及使用规范,使虚拟身份的应用真正普及。
 
张丽锦认为,虚拟数字人产业链正处于“建链”状态,上游技术方、中游平台方、下游应用方正在逐渐扩容,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
 
在应用场景上,除了娱乐、电商、媒体,还有政府、金融、文旅、地产、快消等。未来虚拟数字人在文旅和物业管理等行业能够更好落地。比如,虚拟导游可以为游客进行实时性讲解与互动,还可以跟随虚拟导游进入虚拟世界,游客将在还原后的历史场景真正体验到“身临其境”。
 
随着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不断延展,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张丽锦表示,“虚拟数字人是企业数字化的抓手,无论是应用于虚拟客户、虚拟品牌官又或者营销工具,都将成为企业重要的数字资产,促进企业降成本、提效能。同时,虚拟数字人为传统公司的创新提供了方向,也为创新型企业带来机会。”


 
思想赋能是终极目标


 
国内外科技巨头Meta、英伟达(NVIDIA)、百度、腾讯等已经纷纷加码押注虚拟数字人赛道。随着行业巨头下场,虚拟数字人行业也具备了“奔跑”的潜力。虚拟数字人也被视为元宇宙最核心的交互载体和入口,但由于元宇宙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具有新兴产业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特征,存在多重潜在风险。
 
张丽锦称,“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还会受到技术、场景以及商业化的制约。”她在2022年4月8日上市的《虚拟数字人3.0:人“人”共生的元宇宙大时代》一书中提到,“技术保障虚拟数字人的进化。当前,技术的‘聚合’较之‘融合’,更快速而激烈地推动着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计算机图形学(CG)、语音合成技术(TTS)、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类脑科学、生物科技、计算科学等聚合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都应用在了虚拟数字人中。随着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无限延展,尤其是随着VR/XR等设备的普及和算力的提升,虚拟数字人的‘繁衍’速度预计2025年将超过地球人类的繁衍速度。”
 
处于发展初期的虚拟数字人产业也面临重重难题。
 
虚拟偶像商业化挑战有以下几点,一是“快餐化”严重、内卷强。一个偶像IP的人设想要做大做强,对于内容的深耕是必不可少的,“快餐偶像”严重会让产业内耗严重,加剧人群对虚拟偶像的厌恶。二是持续运营成本大。强大的IP需要多平台精准运营。并且对于虚拟数字人的表情动作等要求较高。所以在内容运营以及人物建模方面等需要投入成本较大。三是商业闭环形成仍需时间,目前虚拟偶像IP版权方、衍生运营方,渠道商数量多而杂,各方链接不畅,导致产业效率低。
 
数字员工需要解决的有服务、营销、陪伴等问题。就教育场景而言,虚拟老师的应用可以促进教育公平,虚拟老师可以吸收名师教案,让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水平。但受技术条件等限制,虚拟老师也存在先天不足,比如无法考虑学生情绪然后进行及时有效地互动,也很难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也是虚拟数字人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虚拟偶像则要解决商业化问题,盈利能力、可持续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当前,虚拟偶像同质化、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都是行业困境,不少虚拟偶像未被“捧红”就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虚拟偶像“僵尸”。
 
此外,虚拟数字人被定义为拥有人的外形、人的行为、人的思想,如何让其拥有思想是最难的,这也是人工智能要解决的最终问题。
 
虚拟数字人也将在元宇宙中发展出终极形态。有观点认为,“未来虚拟数字人将伴随我们左右。我们拥有虚拟数字人分身,并帮助我们做各种事情,我们只需要躺着赚钱就可以了。”张丽锦则认为,“未来数字世界,一方面是向虚,一方面是向实,虚拟数字人无法‘一人行天下’。”例如,需要异地开会等活动可以通过“第二分身”来进行,但是真正的生活还要立足现实。“未来每个人或许都会有一个虚拟分身和一个机器人,一个帮助自己参与虚拟世界,一个成为现实世界的助手。总之,未来将是个多彩的数字生活与世界。”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