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保持创新,继续创新

作者: 日期:2023-06-06 浏览次数:0
施一公: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很荣幸能在这儿分享我对科学技术和科技共同体的看法。其实,我们人类的知识体系正在变得无比的庞大
施一公: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很荣幸能在这儿分享我对科学技术和科技共同体的看法。
    
其实,我们人类的知识体系正在变得无比的庞大和严密,刚才李彦宏说了大模型、大数据,比尔·盖茨说了跨国的合作,其实我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面对如此庞大而严密的知识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无穷多的知识要学习,怎么样保持创新,继续创新。
    
实际上在人类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尤其是过去几十年,有一个很好的结论,那就是多样性、差异性极大的促进创新,如果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我们不得不也必须进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就像刚才比尔·盖茨说的,为了迎接下一次重大疫情的挑战,让人类可以不再饱受这样的疫情琢磨,跨国际的合作是必须的。
    
举两个很小的例子,一个是2016年2月份LIGO和Virgo两个国际组织共同宣布的人类在前一年9月14号检测到的所谓的引力波,这次事件大家不要忘了,是放在13亿年之前宇宙深空两个黑洞相互碰撞,这样的一次事件居然在13亿年之后被我们人类看到了、听到了。三年之后,2019年来自30多个国家科研院所的200多位科学家再一次宣布,天文学家宣布拍摄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这两次重大的科技进展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科学家合作的结果。
   
2022年11月15号,联合国正式宣布迎来“80亿人口日”,就像比尔·盖茨讲到的,我们面临方方面面越来越难对付的多重挑战,从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从疾病到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等等等,面对这些挑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小的区域科技共同体,都很难去解决这些挑战,其实唯一的出路就是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样一个科技共同体共同应对这样一个挑战。
    
通过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中国我们面临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就是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多年中国在快速的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我们也希望利用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之时,在全球竞争中中国能够迎接这样一个挑战,达到一个意外的效果,到目前直到去年为止,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的排名,也是对我们国家最有利的一个排名身具第11位,是第二团队,并不是第一团队,也就是我们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我们经济发展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去年达到121万亿人民币,我想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
    
但实际上在我们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合作和发展的同时面临障碍,那就是大国科技竞争也在日益加剧,怎么样可以开展有效合作呢?尤其是有时候来自政府间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多,其实破解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难题最主要的还是在人,我想说尤其是顶尖人才,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构成我们世界主题最根本的基石,顶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进行更充分交流才能变得更好,给世界带来更好的科学和技术。所以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合作,才能让世界共赢,而民间交流、高水平之间顶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动发展的最最强大和根本的力量。
    
其实我举两个小例子,一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旧金山湾区,在这儿大家可以看到,非美国出生的人口比例,在硅谷、洛杉矶达到39%和34%,2021年亚裔居民人口比例在硅谷、加利福尼亚占到37%,正是因为硅谷、旧金山、湾区汇聚了来自世界各族裔、各文化背景的顶尖人才,才让这个地区成了科学技术的集聚地。
    
当然,中国也是正在更好的集聚世界顶尖人才,这得益于过去45年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到2019年年底,已经有将近650万人走出国门学习学位,大约450万人学成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通过努力造福人类,为世界美好做贡献,我特别想说的是,中国的留学这样一个跨国留学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留学潮和运动,不仅造福了中国,也推动世界各国发展,包括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和西欧各国,包括日本世界各国,可以说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和中国人走出去之后给世界带来巨变的正面的影响。
   
 因为改革开放,因为留学,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的丰富,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其实我在这儿列了一组数字,就是STEM,博士生就业人数大家看一下,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是9000人,在美国是1800,初数,大概2010年中国已经3400,美国是2600,这个数字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一种力量的崛起和对世界的贡献,当然,中国面临在人才发展上也不是没有问题,在我们人才越来越丰富,对国家、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我们都敞开怀抱可以进入大学科研院所,发挥其所长,造福全世界,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当然,人才是需要一个环境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和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因为教育科技人才集聚于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是最能显示、最能综合这三位一体、三者在一起的地方,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也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更是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积聚地。
    
在这里边不用我具体的评述,大家很清楚的一些例子,包括创办于19世纪初的柏林洪堡大学,可以说引领世界研究型大学之先,铸就德国十九世纪科技的辉煌,而创立于1876年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始培养博士生可以说是效仿德国大学,铸就了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崛起的基础,应该说几十所、近百所顶尖私立大学的崛起是美国科技崛起的一个基石。
    
到了上个世纪后半页,美国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交相辉映,让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这里我举了一些例子,从在普林斯顿渡过人生最后22年的爱因斯坦,到前两位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都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过,其实在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工作学习、创造知识,创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世界,是整个世界的一个中心法则。
    
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注角),也作为600多万留学生共同的心愿,作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心愿,我们一大批人在杭州共同创办西湖大学,你看西湖大学的LOGO,它的校徽,左上角的校徽你看它像不像中文的西字?就是西字,西字的下半部分就是WU,Westlake University的两个首字母,我今天在这儿给大家分享我的领带颜色是来自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色橙色和黑色,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跨国界跨文化交流的甚至是产物,可以这样讲,西湖大学也是如此,它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也是跨国界跨文化的产物,西湖大学的顺利创办也正是在中国大地一所大学探索新的大学治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评价标准的一个崭新的做法,连通中西,走向世界,在西湖大学其实不堪论文的篇数,不看影响因子,不看引用率,也不看各种人才的头衔、帽子、奖项,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科技奖励,这样一种做法正在催生一种新的创新生态,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做法,西湖大学聚集了到目前为止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180多位顶尖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也正在为中国科技担当,为世界未来和人类未来担当。
    
即便在疫情期间,我们西湖大学是第一个在世界上看到病毒如何入侵人体,通过冷冻电镜原子分辨率,即便现在我们也正在研制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有望成为最好的一个抗新冠特效小分子药的艾普司韦,其实在中间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对世界的贡献,当然就像刚才比尔·盖茨讲的,其实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合作更要造福于人类。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总书记指出,是人类必经之路,也是共同的家园,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往前走必须有一个全球科技界的共同体来支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从西汉时期中国发明造纸技术,到北宋时期真正的开始中国发明指南针,加上中间的火药、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福全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也相信在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不仅科技向善,更能给世界带来福祉,造福全人类,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根据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审阅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