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债务风暴”! 20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期被下调至3.8%; 全国新房价格重回两年前,3月重庆涨幅最高

作者: 日期:2022-04-23 浏览次数:0
国际全球央行货币紧缩或加剧新兴市场债务危机当地时间4月19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预测调降至3
国际

全球央行货币紧缩或加剧新兴市场债务危机
 
当地时间4月19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预测调降至3.8%,较1月份的预测下调了一个百分点。IMF警告称,美联储及全球各大央行抗击通胀的努力,或使得背负高额外币债务的新兴市场进一步陷入经济困境。
 
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务水平大幅上升,未偿债务总额从大约5年前的不足65万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底的近100万亿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杨盼盼指出,过去一年,全球债务的净增部分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相比而言,发达经济体平稳复苏,而新兴经济体受疫情的冲击更大、影响更为持久,经济增长尚未恢复。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的偿债负担加剧,今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经济学家指出,由于高收入国家的货币政策紧缩趋势导致利率上升,推高偿债成本,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已经在恶化。
 
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Tobias Adrian表示,目前,多国央行不得不采取比当前市场定价更远更快的行动来遏制通胀,但这很可能导致全球金融环境更加紧缩,同时加剧主权债务的下行趋势。如果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采取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紧缩行动,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肯定有许多国家要么已经陷入困境,要么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陷入困境。”
 
点评: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如果全球融资环境急剧收紧并导致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走弱,将削弱投资者对新兴经济体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的资金回报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会降低新兴市场债务的吸引力,并给其借款成本带来上行压力。不过,好的一面是,在主权债务方面,新兴市场发行的本币主权债比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币计价所带来的货币贬值和债务恶化螺旋式循环的担忧。
 
房地产

全国新房价格重回两年前,多地房地产调控“松绑”

全国新建住宅平均价格还在下跌。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3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是9671元/平方米,该价格创出2020年4月以来新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全国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在2021年1月和2月时见顶(每平方米价格达到11228元),此后一直在下降,今年1月和2月稍有反弹,但3月份数据说明,价格仍在下降通道中。

在大中城市中,上涨城市的数量多,下跌城市的数量少。今年3月,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与2021年1月和2月相比,有47个城市上涨,涨幅前三省会城市依次是重庆、银川和西安,分别上涨9.25%、7.56%和6.97%。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同期涨幅分别是6.22%、4.67%、4.67%和4.48%;有23个城市同期下跌,跌幅前三的省会城市依次是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分别下跌4.23%、3.09%、1.48%。

今年以来,多个城市通过调整限购政策、下降首付比例等措施“松绑”房地产调控。例如重庆市在2月19日提出,购房者满足一年社保要求,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降为20%。数据显示,目前重庆的新房、二手房价格还在上涨。

重庆今年3月份的新建住宅指数时比2020年(以下简称“起点”)上涨了12.2%,涨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70个大中城市中都处于第2名;重庆的二手房价格指数在2021年9月见顶,比起点上涨5.4%后回落,在2021年12月份开始恢复上涨,今年3月份已经超过此前顶峰,比起点上涨5.5%。

点评:短期来看,各地或继续加大需求端政策优化调整力度,随着政策逐渐显效,市场情绪有望逐渐好转,但市场的恢复节奏仍依赖于疫情防控效果。下阶段,各地坚持“房住不炒”,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积极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全国商品房销售下行的态势可能得到缓解。随着长租房市场不断完善,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趋稳。
旅游

文旅业连迎政策“及时雨”,行业复苏前景可期
 
减税降费、稳岗返还、金融支持……近段时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业连迎政策“及时雨”。从部委到地方,相关扶持举措批量出炉,确保企业尽早享受政策红利。不少文旅企业在积极用好纾困政策的同时,也结合市场变化和自身实际,加快变革转型,积极自救创新发展。尽管疫情对文旅产业造成冲击,但业界对行业复苏持有信心,未来发展依然前景可期。
 
“受近期疫情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旅游业遭受较大冲击。一些景区关闭、跨省团队旅游暂停、部分旅行社面临停摆,公司旅游度假业务仍处于严重承压局面。”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坦言。
 
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文旅业渡过难关,成为今年纾困政策的重要方向。一系列政策加紧推进。今年2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帮扶行业,给予有力政策支持。
 
3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做好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在旅游业领域的落地服务、推动普惠金融政策在旅游业领域加快落实、落实阶段性缓缴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政策“免申即享”、完善旅游企业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活动实施细则、用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等举措。
 
为支持旅行社行业纾困发展,4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相关政策的通知》,决定旅行社可全额暂退保证金或暂缓交纳,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3年3月31日。
 
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系列利好政策给文旅业恢复发展注入动力,在政策纾困基础上,文旅企业也要主动求变、积极变革、加快转型。
 
点评:随着纾困举措的细化落实以及经济的持续恢复,行业复苏信心将进一步提振,文旅行业前景可期。在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背景下,用好用足政策固然重要,但同时政企能力建设与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同等重要。
 
文娱

演出经纪人员应接受在线继续教育,有利于演出市场有序发展
 
文旅部网站4月18日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试行)》(简称继续教育制度)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对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管理,具体包括:制定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搭建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建立持证人员培训档案;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组织管理的其他职责。
 
具体来看,继续教育制度主要适用于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持证人员,要求继续教育应当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法规基础、演出市场政策、演出经纪实务等。

继续教育制度中指出,持证人员应当自取得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的次年开始,每年通过全国演出经纪人员管理与服务平台完成的继续教育课程不得少于20个学时的继续教育。2022年前取得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的,应当自2022年起完成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制度中还指出,持证人员有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继续教育学时、由他人代替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其他严重违反继续教育制度等行为的,应取消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把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演出经纪人员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信用评价、奖励优秀、表彰先进等的重要参考。

点评:此举有利于加强演出经纪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演出经纪人员应当定期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在演出经纪活动中依法维护演员合法权益,提醒和督促演员严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教育

新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施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称“新职业教育法”)已于4月2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一大亮点。传统教育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指的是教育改变人的身份。而现代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现在传统教育思想依然存在,重学历、重教育改变身份的这个功能,而不重视个人,要转变这种思想,重视通过教育提升人的能力和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刘林认为,虽然在法律层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同等的地位,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在公众心目中确立两者的同等地位还任重道远。

“一方面要破除目前教育体制内外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歧视性、限制性因素。比如在招生层次、就业岗位、待遇、升职等各方面,同等对待的相关制度要落实到底。”刘林举例称,目前还有不少歧视性、限制性政策,比如招生层次设计中,把高职放在普通高中之后,就会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

点评:要把新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不仅要从制度、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破除阻碍或者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更重要的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行业、企业、学校以新职业教育法颁布为契机,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吸引力和贡献力并举,内优结构,外强特色,真正把职业教育办出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水平,让职业教育从法律形式上的同等地位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同等地位。
 
农产品

猪价或开启“上行通道”,现货、期货、股价全面上涨
 
连日来,生猪价格快速上涨,现货市场一片“复苏”气息。随着市场信心的提振,生猪概念股和生猪期货开始全面上涨。4月19日早盘,A股养殖板块走强,下午有所回调。生猪期货主力合约收盘涨超3%。
 
市场走强的背后是生猪产能日趋合理。据了解,当前能繁母猪数量接近合理目标,这一趋势将体现在今年二季度末及以后的生猪市场,生猪价格有望开启上行通道,回归正常区间;生猪产业的结构性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中信期货分析,生猪现货上涨,预期将带动期货大涨。4月18日生猪期货呈现大幅反弹态势,5月合约收盘13400元/吨,上涨5.85%;9月合约收盘17910元/吨,上涨7.63%。4月19日收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上涨超3%。
 
“长期低迷的猪价让市场有了一定的情绪累积。”中信建投期货高级研究员魏鑫介绍,自2021年二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以来,生猪供给始终相对宽松,生猪价格低迷不振。对生猪价格预期的提升,带动了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情绪。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3月和4月,国家总计开启了四轮收储。实际上,收储的作用更多为提振市场信心,周期内有一定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地方收储和国家轮库对于生猪价格短期上涨作用更为明显,一部分冻品入库会分流当前的鲜肉供给。
 
目前,局部地区疫情的出现,使得部分商家和居民存肉、囤肉的意愿增强,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猪肉的消费。魏鑫认为,由于疫情造成堂食等消费场景的缺失,并不能完全说明猪肉市场的整体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疫情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区域供给失衡。如吉林省是生猪主要调出省份,疫情会使得当地猪肉供大于求。而部分南方省份则相反,在可能会有管控措施的心理因素影响下,部分居民进一步开启囤肉行为,带动局部市场价格走高。
 
“即将到来的国际劳动节和端午节,会对生猪市场有一些积极作用。”和合期货投询部经理杨晓霞表示,节日因素和季节因素确实是生猪现货和期货市场需要考量的因素,但是不会太过明显,也不会改变生猪供需的整体结构。
点评:新一轮猪周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生猪价格会再次进入“大涨大跌”的区间。生猪价格不可能长期处于过度下跌区间,回暖趋势较为明显。短期市场对生猪价格在5月的表现预期不一;长期来看,特别是到今年二季度末、三季度,生猪价格大概率会出现上涨,涨幅可能相对温和。
 
金融

《期货和衍生品法》审议通过,有效填补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空白

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简称《期货和衍生品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对于期货经营机构来说,《期货和衍生品法》意义重大。首先,该法建立了期货经营机构运行的基本规则,明确了期货经营机构与交易者、交易所、结算机构、行业协会的关系,避免由于关系混乱而带来的不稳定。

其次,该法不再将期货经营机构的业务限于经纪业务,随着实践的发展,监管机关可以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允许期货经营机构从事自营业务,为期货经营机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期货和衍生品法》补齐了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法律“短板”,为促进规范行业和市场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市场功能发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市场人士表示,《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有效填补了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空白,对期货市场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开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新篇章。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期货市场已经颇具规模。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33.85%。今年前3个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5.33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28.61万亿元。

“行业一直呼唤出台一部专门的、基础性的法律,旨在明确期货市场发展方向、澄清期货市场的基本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历史上曾多次起草和审议期货法,此次出台《期货和衍生品法》,满足了市场的期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表示,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全球和区域性金融危机影响加重,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确需要这样一部稳定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发展的法律。

点评:《期货和衍生品法》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立法体系进一步完善,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有了基本的法律遵循,后续的规则制定、执法司法活动具备了更坚实的基础,而投资者将能更有力地实现依法维权。《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为我国期货市场逐步扩大开放步伐,建立国际定价中心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新华网、中国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周刊、扬子晚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新京报、证券日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