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廖群:人民币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是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原创 作者:闫佳佳 石丹 日期:2022-04-16 浏览次数:0
2022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由2021年三季度的2 66%升至2 79%,位居全球第五位,刷新2016年第四季度IMF报告该数据以来的新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廖群


2022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由2021年三季度的2.66%升至2.79%,位居全球第五位,刷新2016年第四季度IMF报告该数据以来的新高。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虽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但还未成为世界货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廖群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当前我国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很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GDP中占比为18%,且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仅2.79%,显然不成比例,所以必须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刷新6年来最高纪录,对此,廖群表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提升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市场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绝大多数的国家2020年经济出现衰退,但是同年中国经济增长2.3%,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GDP正增长的国家,且2021年经济增速提升至8.1%,也快于其他国家。中国经济领先复苏,世人更加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所以提升了对人民币的信心。”

他还提到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站,也是目前的主战场,人民币资金池已有相当的规模,贸易结算很大一部分已经通过人民币进行。

中国香港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据 SWIFT 统计,中国香港的离岸清算业务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5%左右。除了存贷款业务之外,债券、基金等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金融产品也逐渐丰富。截至2020年,海外人民币债券已累计发行超过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及香港金管局2021年12月9日合办“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与展望”论坛,会上多人提出香港应加强人民币计价资产等,以再提升人民币的使用量及国际化进程。其中,就互联互通机制,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表示,机制未来要进一步发展,需要扩大港股通的可投资范围,而且要研究开发更多对冲工具。

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以一种货币为主导,一战前是英镑,英镑的霸权地位建立在英国强大的海军和幅员辽阔的海外殖民地基础之上,英国也因此建立了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地位。二战后是美元,美国完全确立了金融霸权,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矛盾日益凸显,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日益改变的背景下,美元一家独大的情况可能会改变,然后最终形成多种货币共存的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在廖群看来,对全球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使各国在货币交易时有了更多选择,有利于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减小美元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降低美元国际铸币税的规模(铸币税就是货币发行人依靠其拥有的发行货币特权来获得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美国大印钞票使得其他国家面临着通胀、市场动荡和被割韭菜等重大风险。

对中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将减小美元垄断地位对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的威胁,使得中国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变得更加灵活,并在其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性。还应看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了,中国也可对美国反征一些国际铸币税。

人民币国际化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将给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币跨境流动性增强会增加走私、洗钱、伪造人民币等非法活动,从而显著加大央行现金管理和监控的难度。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美国肯定会想方设法地阻止,给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制造新的威胁,中国需要不断努力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

廖群认为,当前人民币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是阻碍其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目的是要设立中国的金融市场防火墙。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以后,美元及其他货币就能够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大进大出并大肆炒卖,可能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且在动荡过程中被美国大割韭菜。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可兑换程度越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就越高,而且中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货币兑换分三个层次:一是不可兑换;二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三是完全可自由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均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可兑换进行了界定,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确定为最低层次的可兑换。

1996年人民币已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与金融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货币自由兑换的要求;如果完全可自由兑换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冲击,只有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以及人民币利率机制不断完善后才能真正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较短,很多方面改革没有到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廖群提到今后中国的金融改革方向,第一是要壮大资本市场。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债权融资占比过大,股权融资占比过小,股票市场脆弱。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增加股权融资比重,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

第二要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占比过大,中小型民营银行占比过小,造成流动性总量过剩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因而必须加快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建设。

廖群建议在加快推动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的同时,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四十余年,近几年,随着增长潜力减小、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化倒退和中美经贸冲突加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轨。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国际市场对中国抱有信心的关键所在。只有转轨成功,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才能赢得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才会越来越高。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