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顶层设计来了!中央发布重磅文件,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新能源将迎来这些新变化

作者: 日期:2021-10-25 浏览次数:0
10月24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
这是自去年实现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被提出后发布的首份具有纲领作用的文件,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图片来源:新华社
 
十大要点
 
1、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2、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
 
3、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
 
4、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5、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6、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7、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
 
8、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
 
9、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0、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出台
 
《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其中,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意见》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这一具体目标被行业认为是《意见》的亮点所在,其实现需要广泛实施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作用,品类上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等,方式上则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并优先推动风光的就近开发利用。有关水能、核能与生物质能,《意见》中的提法分别是,“因地制宜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以及“合理利用”。氢能则需在“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有关“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在《意见》中被重申。而加快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并网,增加清洁电力供应,既有利于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同时也是助力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促进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超2.8亿千瓦,光伏装机超2.5亿千瓦,风、光累计装机总容量超过5.3亿千瓦。而同期,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约22亿千瓦,从数字上看,风、光装机在总量中占比已达24%。不过从实际发电量看,有国内电力机构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分析称,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不足10%,约为9.68%。
 
包括风光在内的非化石能源装机的增长势头更劲,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7.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预计将首超煤电。
 
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被加速构建,最终目标是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其基础是,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的建设。
 
碳中和背景下的转型风险
 
虽然转型进程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对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也会带来冲击和挑战。一些权威的国际组织〔如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和央行及监管机构绿金网络(NGFS)等国际组织〕将此类向低碳经济转型进程中引发的风险界定为气候相关的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s),主要体现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几个方面。
 
就政策风险来说,为实现减碳目标,各国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都会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各行各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这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给高排放、高能耗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例如,碳排放配额制度的实行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增加这类企业的排放成本,导致其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引发财务风险。今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统一碳市场,第一批纳入交易的是2000多家电力企业,建材、钢铁、化工、航空等行业也有望陆续纳入交易范围。碳交易范围的扩大和标准趋严,有可能大幅推高碳排放权的价格,令控排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迫使它们加速转向绿色低碳发展。目前,我国尚处在减碳的初期探索阶段,后续随着分地域、分行业政策措施的出台,政策要求将不断加码,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气候相关政策风险。
 
就技术风险来说,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还面临着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电气化、使用绿色电力是陆上交通业减排的主要路径。这一进程受到清洁能源、电池、储能、智能驾驶等诸多新技术的影响,但未来的技术路径却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汽车生产商一旦掌握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就能大幅度增强其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反之则可能被淘汰,或面临投资新技术失败等难以预期的财务损失。中国光伏产业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数次行业洗牌,其中有一批企业正是因为光伏技术的更新迭代和自身技术落伍而破产倒闭,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市场风险来说,低碳转型有可能导致市场偏好转向,推动资金流入适应气候变化的领域,流出高排放领域。投资者会对绿色、低碳的资产更为青睐,同时抛售化石能源等碳密集型资产,导致相关行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产价格波动,甚至形成“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s)。在消费端,鉴于年轻一代对气候变化议题更为重视,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愿意支持气候友好的可持续品牌。若标明产品碳足迹的“碳标签”得以大范围推广,低碳消费品可能会挤压传统消费品的市场份额。例如,植物肉和植物奶有可能会替代相当一部分传统肉制品和乳制品,给后者的生产商造成财务压力。
 
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迎来巨大机遇
 
记者注意到,在《意见》提出的目标当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会持续提升,同时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这对国内的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领域来说,都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进入九月以来,国内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明显提速,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有序开工,同时将建设大量储能设施,提升风电和光伏的消纳。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一直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工业部门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针对性地对工业部门实施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绿色制造以及再制造是基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推动工业部门实现循环经济的两个主要方面。覆盖工业部门的循环经济能够有效进行碳减排,从而为碳达峰碳中和助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能源电力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在现有电价形成机制下,企业对用能成本越来越敏感。同时,绿色发展的要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能效水平。”中电联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部门负责人杨迪表示。
 
经济效益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从企业角度看,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退坡,光伏电站的收益大幅减少,有条件的分布式电站业主单位如果能同时配套储能,在增加直接收益的基础上,还可摊薄电站的业务、运维等成本。
 
作为使用方,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价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电能质量,以及‘光伏+储能’可作为现有电能的替补和持续保障。根据调研,他们公司屋顶光伏每个月发电近8万千瓦时,按照电网电价八五折计算,一个月可以节约9000元至1万元。此外,“光伏+储能”组合对于企业来说,用电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停电后继续供电一定时间,起到不间断用电的作用。
 
“园区的智慧化首先要实现能源的智慧化。”杨迪认为,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的意义远不止于省电这么简单,通过数字化能源管理,将能源生产消费过程可视化、可量化,通过数据分析更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到了15.9%,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增加到25%,增加近10个百分点。根据中电联的预计,今年国内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将首次超过煤电。此外,专家表示,《意见》的提出将推动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国错过了石油时代,但幸运的是,没有错过新电力时代。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网,截至2020年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全部可再生能源装机世界第一,供电可靠性、安全运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电网一头连接着能源生产,一头关系着百姓冷暖。终端电气化,变化正在发生。实现“双碳”目标,过上绿色低碳新生活指日可待。
 
来源:央视财经、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