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黑科技”来了,机器人吹响“集结号”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3-04/ 浏览次数:0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冬奥会”)在北京开幕。人工智能(AI)、5G、裸眼3D等多种数字科技的应用让开幕式“出了圈”。在这届北京冬奥会中,“科技办奥”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是第一个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冬奥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科技为安全办奥提供了支持,具有防疫消毒、引导、配送、烹饪、送餐等功能的机器人云集冬奥村;虚拟主播为赛事提供手语播报,让科技带来温暖。
 
大量AI“黑科技”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中的应用折射出我国AI行业“十年磨一剑”后的崛起,也显露出机器人产业“风口”欲来。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前路布满荆棘,机器人乃至AI行业虽是智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但依旧面临不少挑战。


 
虚拟人进驻北京冬奥会


 
颇受关注的虚拟人进驻到北京冬奥会,他们有着以假乱真的外貌和流畅自然的动作,从表情、口型、毛发、服饰、身形五大维度打造3D高精超写实的数字人AI模型,能让AI驱动的数字人表情更加亲切自然。
 
比如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了总台首个AI手语主播,这位身着白色西服裙装、形象亲切自然、气质优雅的短发女性经过长时间的智能学习,能为观众提供专业、准确的手语解说,从北京冬奥会起,她将全年无休,为听力障碍群体做好报道。
 
据了解,百度智能云采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一套复杂而精确的手语翻译引擎,可实现由文字及音视频内容到手语的翻译,再通过专门为手语优化研发的自然动作引擎,进行虚拟形象的驱动。这些技术使得AI手语主播具备高可懂度的手语表达能力和精准连贯的手语呈现效果。
 
再有如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联合小冰公司共同打造的AI气象主播冯小殊,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就已经“持证上岗”。《商学院》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会期间,冯小殊持续播报“冬奥公众观赛气象指数”,内容涉及户外观赛人体感受、健康提示,为观赛人群及时传递户外场馆精细化气象指数服务信息,为公众健康、安全观赛提供气象条件参考依据。
 
此外,北京冬奥会中还出现了人工智能裁判。小冰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观君”已默默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队服务3年多,并因为助力滑雪健儿徐梦桃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摘金而引发关注。“观君”还担任北京冬奥会测试赛空技项目中的唯一竞赛裁判,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独立完成大赛执裁任务。
 
据了解,由于空中技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运动员每天训练量有限,为提升训练效率,就需要强化运动员对高分动作的记忆。针对运动员的每一跳,“观君”会与国际裁判计分准则保持高度一致,严格判别扣分动作,并对起跳、空中、落地三个阶段的全流程动作进行量化,支持运动轨迹、身体姿态、出台角度、高远度等多维度指标分析,给教练员提供指导依据。该系统还基于长期观测数据,为每位队员建立了专属运动档案,用于追溯每一跳的动作细节,聚合呈现长期训练效果,辅助制定科学训练计划。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表示:“很高兴‘观君’能有幸为冬奥夺金贡献绵薄力量,这是体育产业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一步。在体育领域,我们计划覆盖从竞技场内的专业AI教练,到体育资讯主播、赛事场馆虚拟员工、校园体育助理、大众健身教练,乃至运动品牌AI设计师的完整场景。”


 
机器人吹响“集结号”


 
科技感是北京冬奥会的特色之一,与虚拟人相对、拥有实体的机器人也在北京冬奥会中吹响“集结号”。防疫消毒、引导、配送、烹饪、送餐、智能哨兵等各类机器人“黑科技”都在冬奥会中“一展拳脚”。
 
中科智云与云顶旗下的风云科技联合研发的AI明星产品——多功能识别仪已投入使用,作为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该仪器仅需要3秒便能快速实现原本需要3个工作人员3~5分钟才可办理完成的身份认证和健康信息登记,且支持戴口罩识别,精度误差精确在0.1度。
 
碧桂园千玺机器人集团研发制造的智慧餐厅助力北京冬奥会的后勤服务,该餐厅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汉堡机、煲仔饭机、炒菜机等十余款智能烹饪及传送设备,高效且减少交叉接触。
 
猎豹移动投资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在冬奥会期间提供公寓入住、移动售货、点菜送餐、导览翻译等服务。其中,烹茶机器人“豹大白”(又名“智咖大师”)不仅能展示烹茶技术,也可以变身金牌咖啡师,进行磨粉、闷蒸、冲泡、装杯、清理等;智能交互服务机器人“豹小秘”还是唯一入选冬奥会公寓入住、导览翻译应用场景中的机器人。
为推进科技防疫,京东物流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了智能无人配送车、无接触智能配送柜、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其中,智能配送设备基于智能规划路径、自主移动等智能驾驶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无接触配送服务;无接触智能配送柜能最大程度避免存、取件人的直接接触;智能仓储管理设施可对高风险物资实行自动化管理及分拣,降低库内操作工人接触高风险物资的几率,有效应对进口物资仓储管理的防疫压力。
 
在赛事中,机器人也起着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通常一个赛事场地的安防工作都会使用物理围栏防护或采用大量人力,然而当我们身处地形复杂的深山之中,气候环境条件严苛,日夜温差达几十度,如何为国际赛事提供安全防护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中科智云与云顶旗下的风云科技联合研发的智能哨兵机器人,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张家口密苑云顶乐园(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场地之一)地处太行山和燕山交会的大马群山中,夜晚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度。而该智能哨兵机器人耐低温的极限也超过零下四十度。
 
记者了解到,该智能哨兵机器人运用了中科智云自有的领先识别算法以及反入侵技术。智能哨兵机器人能自动精准判断入侵者的类别,并将监测到的情况或入侵者的行踪轨迹上传至后台的指挥中心,有效提高了安保工作人员效率,确保冬奥会的赛场安全。
 
这背后依靠的是中科智云自主开发的X-Brain平台所拥有的核心自学习框架算法,能够分辨低特征差异,解决防攻击、防伪装和稳定性问题,只需不到传统模式10%的样本量,便能完成同等精度的算法的提升。这在面临复杂环境和规则时意义重大。目前,已有13台智能哨兵机器人全天候上岗,在现场发挥着200个警卫的安防力量。


 
冬奥会背后的风口


 
世界迎来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而在冬奥会上出现的各种“黑科技”机器人以及虚拟人,都折射出中国近年来在AI、机器人行业成为“风口”的发展趋势。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彰元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机器人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无论是从劳动力紧缺的角度,还是从降本增效和智能化提升的角度,该行业都面临利好,目前该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资本持续涌入,行业热度提升明显。
 
“在实业兴国和科技兴国的主基调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科技投资逻辑未来几年变化不会太大,更多的变化会体现在细分产品领域和专业度上,投资关注点也会从前期关注团队、产品和技术转到更加关注落地性、客户反馈和营收情况等。”卢彰元表示。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工业机器人是制造系统中最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重,制造业成本增加,制造的各个环节都将用到工业机器人,这有助于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问题。
 
“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吴琦表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在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消费最大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国。
 
“工业机器人方面,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与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产业将加快步入智能化时代,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吴琦分析道。
 
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王赤坤指出,中国产业升级和人工替代需求更加强烈,虽然整个行业尚处于成长早期,但中国市场基数庞大,特别是制造业,需求和应用场景丰富,整体规模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加上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迭代速度很快,供需两端优势明显,中国的机器人发展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机器人产业为何而“卡”?


 
尽管中国AI、机器人产业未来可期,但也伴随着种种挑战。回顾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卢彰元总结为高开低走:上半年增速较快,下半年增速下行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以及限电等因素带来的综合影响。
 
“当前工业机器人一方面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的认知度仍有待提升,下游客户对于投入产出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厂商大部分增收不增利。”卢彰元表示。
 
王赤坤指出,机器人代替人工,固然有投入成本、配套成本、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但机器人行业整体处于形成阶段,该阶段整个行业市场教育不足,消费习惯尚未形成,行业消费规模小且投入和供应不足,行业增速不大,造成整个行业供需两不旺。
 
技术方面的难题也屡屡被提及,中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电机、主轴、减速器、伺服机等高端部件和集成技术的“卡脖子”顽疾。
 
投资人、北京市知识产权库专家董新蕊指出,伴随着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的影响由“机器代替人”变为“智能制造”,趋势方向是自动化、标准化、集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但国产工业机器人与世界水平还存在显著差距,而且减速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
 
从201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卢彰元指出,回顾“十三五”时期,中国机器人密度已获得较大的提升,从不及国际平均水平到赶超国际平均水平,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机器人迎来快速放量期。
 
从优长板角度看,如今中国机器人应用技术与行业渗透程度都在持续提升,部分细分产品亦逐渐从份额和技术上赶超国外,如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
 
“从补短板的角度看,核心零部件依然是需要重视和攻克的难题,包括减速器、高端伺服机、传感器、编码器等核心部件,大部分市场份额依然由外资占据,提升国产自主率已成共识。”卢彰元总结道。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