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热点 | 星巴克怎么了?驱逐民警、定价上涨,频上热搜背后是深深的业绩焦虑

原创 作者:哀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3-02/ 浏览次数:0
星巴克中国最近深陷舆论漩涡。
 
先是在2022年2月14日上午,重庆磁器口星巴克因驱逐民警事件冲上热搜,相比于去年结束的食品安全事件,网友不仅对星巴克的致歉信表示不信服,隔天还在事发星巴克门口“扔白花”“砸鸡蛋”。“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复杂,实际上有很多情绪因素在里面,争吵时用词不当或态度不好,很容易导致事情越闹越大。”瓷器口古镇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接受《商学院》采访时表示。
 
前脚磁器口事件还未平息,后脚2月16日上午,星巴克中国突然涨价了,引发网友热议。星巴克为何选择在风口浪尖上涨价?《商学院》记者第一时间致电星巴克顾客关怀中心,但一直处于占线状态,邮件致函星巴克中国总部,截至发稿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星巴克“祸起”
 
 
 
星巴克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风暴中心的?
 
2月13日,重庆几位执勤民警坐在星巴克磁器口后街店门口的座位上吃盒饭,星巴克店员看到后,便要求他们“换个地方吃”,称其“会影响品牌形象”。不仅如此,有网友发现,星巴克为此投诉了民警。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星巴克官威真大!”“我们国家可以没有星巴克,但是不能没有人民警察!”在星巴克宣布启动调查期间,群众怀着一腔怒火,等着星巴克给出一个满意的说法。
 
“部分网友评价”,图源:微博截图
 
2月14日下午18:20,星巴克在官博上回应称:“此次事件由言语不当、沟通误会引起,但并不存在网传的驱逐民警及投诉民警的情况。”
 
“星巴克微博致歉信”,图源:官方微博
 
针对此次驱逐民警事件,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认为,“以星巴克的全球经验和企业文化制度,不应该犯驱赶民警这种低级错误。至少服务人员的服务话术是经过严格训练和考核的。如果出现驱赶顾客事件,那是难以想象和触犯星巴克企业价值体系尊严的事情。”
 
而就在舆论持续发酵的当口,星巴克却又悄悄涨价了。
 
细心的网友发现,星巴克的部分饮品和食品,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上调1元-2元,为此,星巴克再次被吐槽上了热搜第一。网友们纷纷表示:“还敢涨价,哪来的自信?”“中国人苦星巴克久矣!”……
 
无奈之下,星巴克中国回应外界称:“定价是在对营运成本等多项因素进行考量后制定的。自2022年2月16日起,星巴克将对中国内地门店的部分饮品和食品进行小幅价格上调,但所有包装咖啡豆以及咖啡杯等周边商品不在此次调价范围之内。”
 
星巴克涨价后,瑞幸和Tims咖啡也都在近期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瑞幸咖啡客服表示,根据公司决定,2021年12月,有数百家门店的外送饮品和自提饮品在原有价格基础上上调了3元左右。
 
针对咖啡市场的涨价潮,艾媒咨询CEO张毅对《商学院》记者表示:“涨价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咖啡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是不争的事实,监测数据显示,咖啡产地的平均收购价已经上涨了30%-50%,但是受咖啡期货价格影响最多的是上游工厂,而非下游咖啡连锁商,诸如星巴克这类的大型咖啡品牌通常与咖啡豆供应商长期合作,因此受到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其次,目前咖啡市场需求旺盛,对于咖啡运营企业来讲,提升价格意味着未来获得优先定价权,按照市场规律来看,随着未来原材料价格降下来,终端零售价越高,获得的利润空间也将越大。”
 
如今,星巴克备受关注,稍不留神就会被网友“抓住”。正如网友所说,如果星巴克当时能给辛苦执勤的民警一杯咖啡或热饮,现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舆论带来的影响几何?
 
针对此次舆论以及涨价事件,《商学院》记者走访北京多家星巴克门店发现,依然有很多消费者选择继续走进星巴克。
 
“北京国贸商城星巴克”,图源:《商学院》记者拍摄
 
“北京国贸商城星巴克”,图源:《商学院》记者拍摄
 
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公共舆论事件给星巴克造成了冲击,这对品牌形象非常不利。但是,星巴克并未遭到所有消费者抵制。究其原因,首先,星巴克目前在国内市场份额很大,并无相当的品牌能与之抗衡;其次,国内市场对于咖啡还有巨大的需求空间,星巴克还有很多机会;另外,消费者的舆论谴责往往带有冲动性,而市场消费往往是理性的。”
 
一位共享办公企业服务代表小陈对记者表示:“园区内办公人士对于咖啡的需求很大,整栋楼咖啡每半月消耗约35包咖啡豆和35箱牛奶,而到了年末,咖啡消耗量更是平常2倍。”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中国消费者饮食观念发生了改变,咖啡逐渐在中国消费者生活中普及,中国咖啡市场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预计行业保持27.2%的增长率,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除此之外,张毅还表示:“为什么星巴克敢去做提价的尝试?从消费人群来看,星巴克基本上受到高收入人群的青睐,且星巴克培养的忠实会员多,这部分人对于价格基本不敏感,从而不把提价当会事。除此之外,星巴克首次给中国员工涨了薪水,无疑给星巴克造成了成本压力。”
 
一位长期在星巴克消费的顾客向记者表示:“我是在看了新闻后才知道星巴克涨价了,从25涨到26其实很难察觉,即使发现了也没必要因为这一块钱掉头就走,话又说回来,现在又有什么物价没有涨呢?”
 
然而,九德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提醒:“从星巴克在国内的定位来看,星巴克即使提价也需谨慎,与国外不同,星巴克在国内本身的价格基数就比较高,频繁提价也会影响忠实用户的选择。”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国内涨价后的星巴克价格平均40—80元。而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小南介绍,相比星巴克在国内的定价,美国本土定价相对较低,在美国一杯奶茶(平均价格5—6美元)甚至都高出星巴克的价格(平均价格3—5美元)。
 
“国内星巴克人均价格”,图源:大众点评官网
 
“美国星巴克定价水平”,图源:受访者供图
 
 
 
星巴克中国之困
 
 
 
如今,星巴克中国正面临着挑战?
 
从星巴克门店数量变化来看,2002财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为88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月,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总数为5557家。对比星巴克在全球的发展速度,2011—2021财年,跟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星巴克在中国开出的直营门店数量逐步上升,在美国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甚至有望赶超美国,成为星巴克全球第一市场。但同期,瑞幸咖啡门店达到5671家,瑞幸咖啡成立仅5年。
 
图源:《商学院》根据年报数据统计
 
业绩上,国信证券的报告显示,2018年之前,中国曾是星巴克全球业绩增长最快的区域,其中星巴克中国的同店增速甚至超越了美国乃至全球的增长速度。然而,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增速出现“首降”。
 
图源:国信证券研究报告
 
国信证券研究表明,星巴克在中国迅速采取了几大措施,其一,由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下沉,以区域为核心打造品牌;其二,打通种植园到门店的供应链,星巴克从2010年开始在云南建设上游咖啡豆种植园,全部使用云南本地出产的咖啡豆;其三,进行数字化转型,联合阿里巴巴、饿了么提供“专星送”服务,完善会员体系,让更多用户注册成为星巴克会员。
 
然而,2019年星巴克净利润同比下降20.34%;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净利润同比大跌74.2%。2021年疫情缓和之后,其净利润也仅有17.64亿美元,不足疫情前一年的50%。近期,据2022年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当季同店销售额下降了14%。
 
针对星巴克在国内的经营状况,勺子课堂创始人宋宣向《商学院》记者表示:“星巴克目前在国内面临两大隐忧,其一,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不如新锐品牌。星巴克的用户普遍集中在25岁—39岁区间,这一区间段人群有着更强的购买力、消费力和忠诚度。但在25岁以下人群占比中,星巴克则远逊于瑞幸等国内咖啡品牌。数据显示,瑞幸的用户主要集中在29岁以下人群,年轻人接受度更高。加之瑞幸的营销能力更强,如冬奥会期间对谷爱凌的押注成功,使得星巴克在新晋年轻用户市场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其二,对下沉市场的争夺,仍存未知。一、二线城市一直是星巴克在中国的开店主阵地,仅上海一地就拥有星巴克900余家,远高于第二名的韩国首尔500余家和北京400余家。但是,随着一线城市竞争对手增多、市场人口基数趋于饱和、一线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流动,下沉增长是必然选择。星巴克对此的计划颇为庞大,表示要在2022年末进驻230个城市,总门店数突破6000家。但随着星巴克客单价不断上涨,以及人群定位匹配问题,这一计划能否在疫情没有消失的情况下推进,依然值得观察。
 
 
 
星巴克的时代浮沉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时代是造就星巴克成功的关键因素。
 
美国二战时期,咖啡仅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存在,便宜、易获取,还能为士兵带去充沛的精力,此时咖啡豆质量、制作咖啡的方式均不重要。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转型,大量白领、中产阶级的出现,才催生出了更“体面”的咖啡需求,对以往主流的速溶咖啡文化发起了挑战。
 
于是,1971年,英文老师塞伍·西吉尔、历史老师杰瑞·鲍德温和作家戈登·鲍克一拍即合,在西雅图的旅游景点派克广场(Pikes Place)开设了一家名为星巴克的销售咖啡豆、茶和香料的商店。
 
独具一格的品牌名、象征航海冒险精神的海妖LOGO、带有意识流基因的三位创始人,这让星巴克在市场上显得与众不同。星巴克独特的调性,吸引了公司员工霍华德·舒尔茨。1987年,鲍德温和鲍克决定卖掉星巴克,舒尔茨迅速抓住机会,用丰厚的资金买下了星巴克。
 
星巴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9年,北京国贸开出了第一家门店。紧接着,2000年5月,上海和中国香港第一家店均陆续开业。据舒尔茨回忆:“上海店开业当天,临近闭店时间,店内依然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当我开车过来时,注意到星巴克的标志照亮了黑暗,这让我非常感动。”
 
20年前,马云用50万元创办阿里巴巴,李彦宏从硅谷回国创办百度,李国庆夫妇携手创办了当当网……一系列新经济企业在国内陆续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白领、精英人士的涌现,对咖啡的需求开始增加。但是,与在美国二战时期类似,作为一个崇尚茶文化的国家,除了雀巢速溶咖啡,当时国内并无其他能满足新文化群体需求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庞大的细分市场。
 
宋宣认为:“星巴克80年代末在美国的成功与在中国的成功非常类似,它们都完成了一个细分领域的消费升级,并创造了独特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以特许经营为杠杆迅速撬开自己不熟悉的市场,另一方面,抓住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快速崛起和改革政策红利,迅速抓住了人口密集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市场。”
 
《商学院》通过梳理星巴克近20年的年报发现,在通用竞争策略中,星巴克始终奉行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
 
从定位上,与鲍德温等人不同,舒尔茨并不制作纯粹的精品咖啡,他改变了星巴克原来只卖咖啡豆的做法,转为主要销售外卖、堂食,调制好的咖啡和饮料、次要销售咖啡豆,以此维持销售咖啡文化专家的品牌形象。
 
从产品类型上,星巴克走的是以“提供高质量咖啡”为核心,多业务产品组合的发展道路。提供高质量咖啡主要表现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选购优质的阿拉比卡豆,维持咖啡专家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自1999年开始,星巴克开始陆续推出食品、饮料、茶等多种类产品,甚至收购Hear Music来涉及CD销售业务。
 
从扩张策略上,星巴克选择了国内疯狂开店和国际化扩张道路。1992年开始,星巴克陆续进入圣地亚哥、旧金山、费城等城市,开启全美布局;国际市场上,星巴克陆续在太平洋地区、欧洲大陆、亚太地区、非洲地区开出新店,推动了星巴克业绩增长。
 
另外,在门店布局上,星巴克的零售店通常位于高流量、能见度高的位置,包括市中心和郊区的零售中心、办公楼和大学校园等。除此之外,星巴克还在农村等低线城市开设了零售店,为大城市以外的客户提供服务,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小南(化名)向记者表示:“在美国,星巴克几乎随处可见,图书馆、商圈、超市、高速口等地方都能找到,一般周围5公里内能找到很多家星巴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近星巴克”,图源:受访者供图
 
在宣传手段上,舒尔茨运用了大量文化营销的手段,比如不同杯型的设置,让少部分员工(黑围裙)和顾客交流咖啡心得,和顾客分享咖啡豆的品种和烘焙方法;另外,他在星巴克的门店装修视觉中融入大量的咖啡故事,比如原产地的地图,咖啡农的工作照片,还有栽培和烘焙细节等,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更精致的咖啡体验;另外,舒尔茨还独创“第三空间”概念,力求为顾客打造出位于工作和家之外的咖啡馆。
 
针对星巴克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表示:“从星巴克的企业价值观来讲,一直倡导的是激发及孕育人文精神,欣然接纳和欢迎每一位消费者,开诚相见,互尊互敬。星巴克在中国的这些年,企业也一直奉行融入当地文化,与当地消费者和谐共处的经营原则,正是星巴克底层文化基因,帮助企业迅速树立起了差异化的形象。”
 
然而,扩张过快的星巴克却遭到了反噬。2008年,在经历了连续16年持续增长后,星巴克第一次经历了增长放缓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受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企业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认为:“首先,对于核心业务,星巴克一直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只是对单一品种的咖啡豆进行改良,转而去提供与咖啡无关的一系列产品,容易影响星巴克在消费者心智印象;其次,过快的门店扩张速度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无法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另外,星巴克为了满足大量消费者的需求,在门店增设了咖啡机,提高了售卖效率但影响了咖啡店的氛围。”
 
为了走出困境,星巴克重新请回了已经退休的舒尔茨。舒尔茨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我们将重新以咖啡为核心,关注合作伙伴及提高星巴克的体验。”为此,星巴克放缓了在美国扩张速度,关闭了约600家表现不佳的门店和澳大利亚的61家门店,还裁减了1.2万名员工,极大缩减了成本。
 
除此之外,星巴克开始重视忠诚客户奖励计划。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星巴克拥有5400万Facebook粉丝、300万推特粉丝、1460万忠诚计划成员和700万手机用户,他们每周共计支付200万次。意识到这些忠诚用户的价值,星巴克通过推出消费卡、与Facebook合作等手段,圈住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但是,从同店增长轨迹来看,提升客单价成了星巴克增长的核心动力。据长江证券统计,2000年以来,星巴克的美国(美洲)同店销售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2000至2006财年同店销售增速较快,表明星巴克在全美的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2007至2009财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同店销售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衰退;2010至2016财年同店增速回升,但明显看到消费者交易次数的增长略显乏力;2017至2018财年同店交易次数开始出现下滑,影响整体同店销售增长,表明美洲市场的渗透率已经接近瓶颈,只有靠客单价的提升带动增长。
 
图源:《商学院》根据年报数据统计
 
于是,意识到星巴克在美国增长乏力后,2017年上任的凯文·约翰逊再次重申了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的重要性,将在中国以每15个小时开出一家新店的速度快速增长。
 
然而,星巴克如今在中国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且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加以应对。如果从1971年在美国创建算起,星巴克今天已经51岁了,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星巴克还仅是一个22岁的青年,这些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如今以更复杂的面貌再次出现,星巴克能否克服困难,《商学院》记者将持续跟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