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热点 | 马上消费金融冲刺IPO,巨头入场围猎“A股消费金融第一股”

作者: 吕笑颜 石丹 / 发布时间:2020-09-29/ 浏览次数:0
   

近日,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正式开启了IPO进程,有望成为中国A股消费金融第一股。

 

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银保监会官网9月11日信息显示,重庆银保监局已于近日批复了马上消费金融首次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申请,发行规模不超过13.33亿股。

 

虽然从目前来看,马上消费金融极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但是,最终是否能如愿上市,还要经过中介机构辅导、递交招股书、证监会审核等层层关卡。

 

对于马上消费金融来说,不仅要面临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同时还要面对行业格局的变化:近三年来,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增速持续下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金融和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场消费金融领域,如近日蚂蚁集团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获批。

 

针对A股上市的影响、净利润下滑、资产质量、竞争压力及行业变化的应对措施等等问题,《商学院》记者向马上消费金融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背靠重庆百货,为上市做好铺垫

 

9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布消息称,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申请A股上市获得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发行规模不超过13.33亿股,发行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重庆银保监局的正式批复,也意味着马上消费金融在冲刺A股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对此,北京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或许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近十年的第一家上市企业,一旦成功,利好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合规性、发展性也将受到资本市场认可。

 

易观分析师张凯持有相同看法,他表示:“对于马上消费金融来说,申请A股上市可以帮助马上消费金融更好地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业务增长;对于整个行业来说, 如果马上消费金融成功上市,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那么在未来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上市的途径来获得资本支持。”

 

事实上,今年以来,马上消费金融高管出现变动,前述业内人士认为,或正为其上市计划作铺垫。

 

赵国庆作为马上消费金融的创始人,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担任总经理一职。今年3月,马上消费金融第一大股东重庆百货(600729.SH)发布公告称,赵国庆先生将担任重庆百货总经理,重庆百货目前持有马上消费金融31.06%的股份。6月16日,重庆银保监局批准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赵国庆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同时,赵国庆还卸任了公司总经理。至此,赵国庆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现任马上消费金融董事长。

 

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来源:重庆百货公告

 

由此可见,马上消费金融与其第一大股东重庆百货关系十分紧密。事实上,马上消费金融现任董事尹向东曾是重庆百货副总经理。

 

9月8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公告称,正式核准郭剑霓拟任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任职资格。根据马上消费金融官网介绍,郭剑霓此前职位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加入公司前,曾任捷信中国创始人之一兼CFO,有超过20年经营管理经验,10余年消费金融领域管理经验,拥有墨尔本大学硕士学位、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对于此职位变动,业界认为很可能是鉴于郭剑霓在财务方向的履历。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拨备计提存压,多元化“补血”后资本不足仍待解

 

马上消费金融官网显示,2015年6月,马上消费金融正式开业,是经银保监会批准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其股东包括重庆百货(600729.SH)、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银行(01963.HK)、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小商品城(600415.SH),目前对应的持股比例依次是31.06%、29.506%、17.264%、15.53%、4.99%、0.9%、0.75%。其中,重庆百货的实际控制人为重庆市国资委。

 

资料来源:马上消费金融官网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报告

 

从业务模式来看,马上消费金融主要有信用分期、循环额度、商品分期三种类型的产品,贷款资金用途主要投向3C电子、装修、医疗、家电、教育、租赁等。

 

其中,信用分期是单笔审批单笔放款,按照还款期限逐月偿还贷款金额的贷款;循环额度是根据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授信后,用户可以在额度范围内进行消费借款;商品分期是指为消费者在与马上消费金融合作的“线下实体商家”或“线上平台商家”进行商品或服务消费场景分期产品。

 

马上消费金融官网显示,目前公司注册用户突破1亿,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000亿元。2019年度,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548.15亿元,净资产64亿元;营业收入89.99亿元,营业利润9.74亿元,净利润8.53亿元。

 

在2016—2019年的四年间,马上消费金融成为持牌消金公司中的一匹“黑马”,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还是净利润方面,都逐渐上升为第一梯队。

 

资料显示,2016—2019年,马上消费金融的总资产分别为76亿元、318亿元、402亿元、5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065亿元、5.78亿元、9.01亿元、8.5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从2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整体来看,在披露财务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营业收入均位居第三,仅次于捷信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排在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后,位居第四。

 

马上消费金融ABS资料显示,截至2016—2018年及2019年9月末,马上消费金融的在贷余额分别为70.6亿元、315.6亿元、389.5亿元和565.4亿元。

 

不过,随着马上消费金融的高速扩张,资本不足、杠杆率超标等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核心问题。

 

资料显示,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成立的第3年,其贷款业务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当年贷款发放额为692.76亿元,同比2016年的99.06亿元增长近6倍,贷款余额达315.64亿元。

 

然而,这一年,P2P、现金贷等民间金融经历了一波严厉的监管整治,行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而这也波及到了消费金融公司。例如,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年末关注类、不良类贷款也出现急剧上升。新世纪评级报告显示,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1.44亿元增长至45.5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则从上年的0.96亿元增长至10.03亿元,当年,不良贷款率达到3.18%,较上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逾期率更是达到了12.5%。

 

来源:新世纪评级报告

 

同时,自2017年开始,马上消费金融的拨备池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大幅增长,以覆盖未来风险;二是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坏账核销大幅增加。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报告

 

事实上,不同于银行的不良资产,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比如,马上消费金融的平均贷款期限为7至 8个月,这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暴露要比银行来得更加快速。

 

张凯表示:“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代表的很多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群质量可能比不上信用卡用户,这也就使得马上消费金融的坏账率可能要高于很多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和银行总体的坏账率。在未来,马上消费金融除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风控和贷后催收能力之外,也可以更多地尝试拓展以信用卡用户为代表的优质用户群体。”

 

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不良资产核销达15.98亿元,新增计提31.47亿元;截至2018年末,其贷款发放额为850.26 亿元,贷款和垫款余额为389.53亿元,两者增速均放缓至20%左右,不过,大幅的计提与核销仍在持续,当年新增计提57.96亿元,坏账核销54.73亿元。而从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马上消费金融计提与核销仍在高位。2017年—2018年,其拨备覆盖率维持在170%以上。

 

对此,新世纪评级报告认为,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逾期贷款规模逐渐增长,因此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逐年增长,未来公司仍面临拨备计提压力。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报告

 

利好的一面是,核销、计提之下,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16—2018年,其不良率分别为1.36%、3.18%、3.45%。相比之下,同期的捷信集团在中国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则分别为4.3%、7.2%、9.7%,不良贷款覆盖率分别为136.0%、124.5%、125.9%;同期招联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则分别为0.82%、1.24%、1.93%,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03.90%、305.07%、195.28%;同期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6%、2.27%和2.28%,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74.18%、163.38%和173.98%。

 

不过,大幅计提也影响了其净利润表现。2018年,马上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76.5%,拨备前净利润同比增长72.71%,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38.58%。2019年,其营业收入为89.99亿元,同比增长9.22%,净利润为8.53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49%。

 

2020年重庆百货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无对公司净利润(7.53亿元)影响达到10% 以上的联营企业。”由于重庆百货持有马上消费金融31.06%的股份,那么,由此可以推算:马上消费金融上半年净利润小于2.42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净利润3.01亿元,再次呈现下滑趋势。

 

对此,张凯表示:“目前,马上金融处于整个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头部梯队,但是,其总体的盈利能力并不算出色。加上整个行业的增速开始放缓,同时,蚂蚁集团、小米、平安等巨头企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不断进入到这个市场,因此马上消费金融在未来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这也就对马上消费金融未来的风控、获客、贷后催收、精细化运营、融资等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为满足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企业就不得不增加注册资本金,寻找更多的资金。

 

对于马上消费金融,其初始注册资本仅为3亿元,自2015年正式开业以后,该公司2016—2018年连续三年进行增资扩股,目前,其注册资本金达到40亿元。

 

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持续消耗着资本金。新世纪的评级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9年9月,马上消费金融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1.68%、9.03%、13.99%、11.49%,核心资本充足率游走在监管红线边缘。而根据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遵循非系统性重要商业银行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 10.5%,一级资本充足率≥ 8.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7.5%。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报告

 

事实上,消费金融公司并不具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所拥有的便利融资渠道和较低融资成本,为此,马上消费金融一直主动寻求在债券市场开拓募资渠道。

 

据了解,2018年5月,马上消费金融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2019年5月,重庆银保监局核准马上消费金融开办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资格;2019年12月,马上消费金融发行了一单规模为20.9亿元的ABS产品;2020年4月,第二单ABS产品成功发行,规模为17.05亿元。2020年8月,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同意马上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金融债券,成为全国第5家获批发行金融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根据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复,此次马上消费金融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张凯认为:“相比较招联、中银等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并不占据明显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上市可以帮助马上消费金融提高自身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从而帮助马上消费金融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面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互联网流量见顶、获客成本上升等问题的挑战,又有互联网金融巨头不惜代价在线上线下渠道砸钱投放,马上消费金融的上市无疑是提升品牌的助推剂,既可以使更多用户熟悉了解马上消费金融,又可以吸引外部合作伙伴,为其实现“自营+开放平台”的战略目标铺路,因此马上消费金融谋求公开上市不失为一次居安思危之举。

 

巨头入场,静待突破

 

2020 年以来,消费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增长速度放缓。同时,随着巨头的渐次进入,目前的消费金融公司也面临着市场份额的压力。

 

近年来,大型资本入股和新设消费金融公司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近日,蚂蚁集团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获批。9月17日晚,千方科技、鱼跃医疗发布公告称,银保监会批复同意蚂蚁集团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今年 8 月,蚂蚁金服联合南洋商业银行和千方科技,由阿里操盘主导申请了消费金融牌照。第一阶段注册资本已达到 80 亿元。

 

至此,蚂蚁集团集齐7张含金量最高的金融牌照:民营银行、网络小贷、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保险、证券和消费金融。

 

根据公告披露,蚂蚁金服拟于港股和 A 股科创板两地上市融资 300 亿美元,进一步拓展消费金融市场。

 

资料来源:千方科技公告

 

兴业研究报告显示,蚂蚁金服消费金融类资产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约为当前消费金融全行业规模的4倍。

 

事实上,今年以来,平安、小米、光大银行等参与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已陆续获批。目前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达31家,其中27家已正式营业。此外,建设银行也在计划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对此,张凯表示:“随着蚂蚁、平安、小米等在流量、资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巨头企业相继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牌照,未来整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势必会变得越来越大。”

 

他解释到:“目前,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分化,马上、招联、捷信几家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头部梯队,但是随着蚂蚁集团等巨头开始渐次入场,未来,整个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竞争格局或许还存在着一定的变数。”

 

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在中国的渗透率迅速上升,不过,近3年来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增速持续下降。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末,广义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为1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2%,较2018年24.12%的同比增速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张凯表示:“从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据易观分析的相关数据,2019年,我国狭义消费信贷(不含房贷车贷)余额为1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为18.1%;尽管在狭义消费信贷余额的体量上我国和美国相比目前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美国2019年狭义消费信贷余额为29.3万亿人民币),但是我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的增速明显高于美国(美国2019年的同比增速为6.2%)。这也体现出了我国狭义消费信贷市场在未来仍然拥有非常可观的增长空间。”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孔祥介绍,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类似,消费金融本质是获得息差模式,只不过相对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更加“高举高打”。消费金融行业的用户所处的工作和现金流情况较差,产品会要求更高的收益回报。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利率基本处于银行和小贷公司之间。

 

然而,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修订新规,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按照4倍LPR进行定价,4倍以上认定为高利贷行为。即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为标准,取代原来的“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

 

以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的4倍计算,当前的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这对消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冲击。

 

张凯表示:“从官方的说法来看,目前4倍LPR的司法保护上限仅仅适用于民间借贷,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未来是否适用该上限依然不得而知,但是一旦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被调低,持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限很有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利率都超过了这一上限,这也为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上市也可以说是应对政策变化的一种方式。

 

对于未来,张凯表示:“目前阶段,由于自身的风控、融资、获客等成本相对较高,市面上很多贷款机构的借款利率都在24%~36%之间。而一旦民间借款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确认下调,可能会有大批的贷款机构选择退出消费金融行业,从而形成行业的新一轮洗牌。而手握优质流量资源的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可能也会因此下调自己相关业务的收费上限,甚至可能会在未来将公司整体的业务重心转移到其他方向。”

 

孔祥博士认为,疫情之后行业进入洗牌期,长期看,流量数据广、负债成本低的头部机构和细分场景可靠、资产端定价能力强的垂直机构将走出。他建议,在同业合作伙伴选择上,当前阶段应重视线下业务占比较高、股东导流能力强、场景相对可靠的机构,同时考虑到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展业时间较短,财务标准上应对拨备覆盖率、逾期率指标上应有更严格的要求。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