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热点 | 变“芯”了!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中国芯片新“冒险者游戏”开局?

作者:沈思涵 石丹 /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次数:0

 

英伟达迎来扩张商业版图的“历史性时刻”。

 

9月14日,英伟达正式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集团旗下半导体设计公司ARM。英伟达将发行价值215亿美元的股票交付给软银,另支付120亿美元现金,包括在签约时支付的20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在未来18个月内完成。

 

如若交易顺利,这将是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此前,英伟达收购价格最高的一笔交易发生在2019年3月。彼时,英伟达斥资69亿美金收购以色列芯片厂商Mellanox。

 

据悉,苹果、三星、高通以及英伟达都先后与ARM传出交易“绯闻”,有消息提到软银已经和上述几家企业有过数次接触。但在这场竞逐当中,最终还是英伟达坚持到了最后。

 

英伟达是目前全球GPU(图形处理器)领域的巨头,并且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以及云数据中心等业务方面均有深入布局,公司市值高达三千亿美元。

 

作为全球GPU和AI领域的引领者,英伟达为何对于收购ARM如此不惜血本?同时,这笔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将对国内企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不断扩张的“版图”

 

回顾去年收购Mellanox时就会发现,英伟达早已不满足于在GPU领域继续“躺赢”。收购完Mellanox之后,英伟达在数据中心上的运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年最新出炉的二季度财报显示,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达到17.52亿美元,就此超越16.54亿美元营收的游戏业务,首次成为英伟达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这其中就有收购Mellanox的部分功劳。

 

对于英伟达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增长,公司CEO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未来的成功不在于芯片层面优化性能的能力,而在于推动数据中心规模计算的发展。

 

但数据中心并非英伟达的终点。按照英伟达的构想,其希望通过GPU和数据中心业务,将自身的AI战略推向新的高度,并延伸至前景更为广阔的云计算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领先的云计算厂商,都在积极地研发和部署采用ARM架构的产品。而ARM架构在云计算领域的优越性,也是英伟达所看重的。

 

不仅如此,ARM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IP提供商,在芯片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消息称,其芯片设计已经运用在全球超过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之上。

 

如果顺利收购这么一家在芯片行业影响极为广泛的公司,那么英伟达的商业版图无疑会大幅扩张。

 

在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滕冉看来,“目前英伟达拥有全球领先的GPU和AI平台,而ARM不仅仅在消费级移动设备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也已经在x86阵营的传统市场如HPC(高性能计算机)和PC(个人电脑)领域披荆斩棘。如果英伟达能把其在GPU和AI领域的优势与ARM的技术更好结合在一起,必将在HPC和PC领域施展手脚。”

 

事实上,在移动领域,此前英伟达也曾推出基于ARM架构的Tegra系列处理器,但由于发热较高等问题,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上并不适用。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此认为,“英伟达过去的优势一直是GPU领域发展技术,其产品更多定位在AI、GPU等方面的高级应用,但英伟达的主要竞争对手AMD是从CPU和GPU两者整合的角度拓展。所以对于英伟达来说,如果能够收购ARM,其实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从GPU领域向CPU领域延伸,甚至未来还可以进入市场更为庞大的物联网体系当中。”

 

英特尔的“危机感”

 

前文提到,一旦英伟达收购ARM的交易完成,也就意味着英伟达未来很可能会进军CPU领域,甚至打破移动端现有的芯片市场格局。而在这其中最不愿意看到英伟达进场的,恐怕就是老对手英特尔。

 

今年7月,英伟达市值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值半导体厂商。目前,英伟达市值大幅领先英特尔超过1000亿美元。

 

在GPU领域,英特尔、AMD与英伟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JPR公布的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GPU全球出货量上,英特尔以63%的全球市场份额高居榜首,AMD、英伟达则以19%和18%的市场份额分列第二和第三名。

 

需要指出的是,这份市场报告是以包括CPU内置的核显计算在内。如果撇开性能较低的核显不谈单论独显方面,英伟达的全球独显份额已经达到73%,剩余的27%市场份额则被AMD占据,至于英特尔则颗粒无收。

 

但英特尔仍有意在独显市场上“分一杯羹”。目前,英特尔已经正式宣布将会推出10nm工艺的独立显卡,采用自研的GPU架构,预计将在2021年上市。这也是英特尔继1998年推出独显之后,时隔多年再度进军独显GPU领域。

 

对于本次英伟达收购ARM及英特尔重做独显布局等话题,《商学院》记者向英特尔相关联系人了解详情,对方表示对于本次收购不予置评,关于独显布局的话题则未作回应。

 

而在沈萌看来,英特尔重做独显不难理解。“向量计算已经成为下一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但向量计算需要高性能GPU的强大算力做支撑,英特尔想要提高深度学习和向量计算的能力,就必须发力自研高性能GPU。”

 

然而,随着英伟达在9月初推出基于7nm工艺的新一代RTX30系列显卡,其性能再次实现跨越式升级。作为后来者的英特尔,要想挑战英伟达当前在独显市场的垄断地位,恐怕并非易事。

 

反观CPU领域,虽然英特尔的x86处理器曾经多年占尽优势,但如今随着PC市场的没落,ARM处理器却在移动领域前景广阔,大有取代x86的发展势头。从某种程度上看,英伟达收购ARM,或许也有加快ARM取代x86进程的意图,一旦其交易成功,那么英特尔将很可能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陷入不利局面。

 

如何看待英伟达与ARM未来在技术方面的结合,同时这对于英特尔又将起到什么冲击和影响?

 

在沈萌看来,“英特尔在CPU领域的优势主要是应用于PC、笔记本甚至是服务器方面,结合其在生产制造上也有自己的实力,但是英特尔的劣势在于产品功耗较高,在移动领域过往的市场表现不佳。反而是英伟达和ARM在各自的GPU、移动架构上有着极为明显的技术优势,两家如果强强联合,英伟达将会依托ARM多年的技术积累,在CPU领域蚕食英特尔的市场份额。”

 

或将打破“中立性”

 

ARM公司得以在成立三十年来如此成功,一方面是建立在其强大的芯片架构设计与技术能力上,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其一贯保持对各国市场的中立性,但目前这种中立性很可能随着英伟达的收购被打破。

 

英伟达在此次宣布收购ARM时提到,这项协议的交易需要获得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等国家的监管机构的批准,预计交易将在18个月内完成。其中,英国就是这笔交易的首只“拦路虎”。

 

此前,软银集团在2016年收购ARM时,曾向英国方面承诺会将这家创立于英国的高科技公司留在英国,但如今软银将ARM转手给美国公司英伟达之后,立马引发英国方面强烈反对,认为此举不符合英国的公共利益。

 

虽然英伟达在收购之后亦表示,会继续维持ARM之前开放许可授权的商业模式,但英国业内人士并不领情。尤其是ARM公司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就公开发声,反对英伟达收购ARM,并呼吁英国有关部门“拯救”ARM。

 

英伟达收购ARM要取得中国方面的监管批准同样不易。联系到2016年10月,美国通信巨头高通意图斥资380亿美金收购荷兰半导体公司恩智浦,但在经过20个月的协商之后,最终唯独中方市场监管部门没有批准这一交易,导致收购告吹。

 

交易双方如何保持技术的中立性,以及切实保障中国市场的利益,也成为国内有关企业及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对此,《商学院》记者向英伟达致函、ARM中国致电采访,但截至发稿两家公司均未作回应。

 

滕冉认为,“ARM的主要客户包括苹果、高通、三星、华为等不同国家的高科技企业,这些客户要么直接使用ARM的架构作为自家芯片的基础,要么通过ARM授权自行研发芯片。现在虽然英伟达没有直接和ARM的客户出现竞争关系,但英伟达具备着未来有能力和动机与ARM现有客户竞争的条件。因此,英伟达收购ARM除了要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外,能否得到ARM现有客户的信任,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与英伟达相比,此前日本软银在收购ARM时的争议性并没有这么强烈。原因或许就在于,软银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与ARM的客户们并不存在所谓的商业竞争关系,因此ARM的市场中立性也得以维持。

 

但软银在2016年耗费320亿美元拿下ARM之后,其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在过去的2019财年,软银公司经营亏损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130亿美元。同时,被软银所收购的ARM,盈利能力也不增反降。2015年,ARM的利润尚有8.43亿美元,但到了2019年,ARM公司净利润已经降至2.76亿美元。

 

“软银当时收购ARM的目的,就是要把公司业务向物联网方向拓展。但由于软银在后续一些大型投资中的失败,包括软银最为看重的愿景基金的亏损,导致了整体业绩出现较大起伏。虽然软银当初以320亿美元买入,到现在以400亿美元卖出,看上去四年时间有一个不错的投资回报,但实际上软银是断臂求生,赚回的收益与彻底失掉整个物联网市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沈萌对此说道。

 

摆脱ARM“依赖症”

 

此前,ARM“断供”华为一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一旦ARM被英伟达所收购,那也就意味着ARM将成为一家美国公司。无论这笔收购结果如何,国内企业减轻对于ARM架构芯片的依赖性,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虽然ARM芯片架构在移动市场上一家独大,但另一个新兴的芯片架构RISC-V正在悄然崛起。

 

CPU架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以x86为主的复杂指令集(CISC)和以ARM、MIPS和RISC-V为代表的精简指令集(RISC)。撇开掉队多年、多次卖身的MIPS不谈,有机会与x86、ARM两大主流芯片架构一较高下的,无非只有RISC-V。

 

RISC-V的特点在于其对外开源,任何人或者企业都可以基于RISC-V指令集进行芯片设计和二次开发。同时,RISC-V还保持着中立、精简的特性,受到国内众多科技企业的拥戴。

 

2019年7月,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头哥半导体推出“玄铁910处理器”,号称是迄今为止最强的RISC-V开源处理器,可应用于5G、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等领域。阿里之所以选择RISC-V架构开发芯片,其目的就是为了不受ARM的技术限制,并引领RISC-V生态的发展。

 

据悉,目前国内已经有大约300家以上的公司都在关注或以RISC-V指令集进行开发,2018年还先后成立了中国RISC-V产业联盟和中国开放指令生态系统(RISC-V)联盟,国内产学研领域对RISC热情持续高涨。

 

对于RISC-V的商业化探索问题,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姚嘉洋向记者表示,“RISC-V的商业化发展关键在于终端应用是否有意愿大量使用RISC-V架构的主流产品,例如智慧电表、智慧穿戴或是智能马达控制,这些产品都可被归类在互联网(IoT)领域中。由于这个领域应用范围极为多元,普遍拥有相对较高客制化的需求,其实是RISC-V可以发挥其特色的舞台。”

 

但需要指出,RISC-V虽说前景无限,但毕竟ARM架构如日中天,是目前芯片市场的主流架构。有数据统计称,截至目前,获得ARM公司授权的芯片出货量已经接近1900亿个。因此,要让企业从ARM转向RISC-V仍然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

 

“RISC-V架构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系统建设不完善,从PC时代的WinTel(微软+英特尔)联盟,到智能手机时代的“ARM+安卓”生态,都是如此。后来者并非产品不好,更多是难以撼动既有生态的地位。从长远看,RISC-V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商业角度看,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十分巨大。”滕冉指出。

 

在谈及国内芯片问题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指出,“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暴露出国内科技企业在芯片和软件上的两大短板,要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要做好“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

 

随着英伟达收购ARM一事发酵,国内对于自身在芯片上的短板也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摆脱ARM“依赖症”,或许将是国内芯片产业在下一个十年关注的重点话题。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