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健康保险是家庭守门员,莫让守门员干前锋的事

作者: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0-08-11/ 浏览次数:0

 

中国高净值人群在2019年已近200万。由于高净值人群在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定义,中国通常将持有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裕人士称为“高净值人士”。

 

然而高净值人群的理财方式及其观念是否与日益增长的财富相匹配呢?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教授在接受《商学院》杂志专访时,谈到了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希望引起重视。

 

 

财富管理的三大误区

 

高净值人士虽然身家不菲,但在财富管理上却存在误区,芮萌教授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三大特征。

 

特征一:资产过于集中。人们将资产大量地投向房地产,或者存银行,在股票、保险和信托市场的资金配置偏少。

 

特征二:路径依赖。过去的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不少人在房地产投资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并且养成了投资房地产的习惯。但是未来,这种投资习惯将会被打破。国家反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目前房屋自有率超过了90%,刚需人口的数量在下降,所以,未来靠投资不动产理财的方式可能会失效。

 

投资者往往有着严重的路径依赖,在选择做怎样的投资时,通常会选择熟悉的标的。他们根据过去的理财经验来指导未来的理财,当买房赚钱成为一种信仰时,投资者不再顾忌房地产的资产泡沫,依然往里涌,这是有风险的。

 

另外,中国投资者习惯按照短期收益率来衡量投资成果。股市的投资机会永远在,只是很多人炒短线,今天进明天出,不仅赚不到钱,也许还会经常亏钱,亏久了,就离开了这个市场。其实如果把钱放到股市不动,过去十年的回报率其实并不低,只是人们没有这样的耐性去尝试。像买指数基金,买ETF,买私募、买信托都是可以投资的机会,但是很多人等不了七年十年,要即刻赚钱,但又不能承受风险。

 

中国近两年对于各种资产的监管正在发生变化。政府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出台了一系列强监管的对策,但很多人依然凭以往的经验选择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进行配置,而不看背后的本金风险,甚至认为大环境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还会按照既有的路径理财,一旦有亏损便不愿承受。

 

特征三:高净值客户在财富管理中通常过于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要比专业机构更强,因而在资产配置方面可能会犯一些在专家看来比较低级的错误。

 

他们的表现有以下几种,一是不愿为专业的理财服务买单;二是仅仅按照收益率进行配置资产;三是家庭没有资产负债表,只知道大致多少钱,买了什么理财产品,但无从知晓自家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是否与财富规划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相匹配。

 

过于自信的根源还在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财富的快速累积。财富来得相对容易,也使得这些人群过于自信对财富的管理能力。

 

芮萌说,“其实财富管理更看重的是防范风险。衡量的方法是在给定风险的情况下找到最优的收益率。”20%的回报对应的可能是60%的本金亏损,10%的回报对应的可能是30%的本金损失。想要没有风险,又获得10%的收益率,这是天方夜谭。很多P2P的宣传正是基于人们只看收益率不关注风险的特性,出了问题之后,投资者又寄望政府来拿回本金,这本身就不是正确的理财观念。

 

理财讲究规划,贪得无厌对应的是高风险。在收益面前,人们会不断地加杠杆,做击鼓传花的游戏,直至接到最后一棒,一夜返贫。

 

因此,对于财富管理,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并且支付合理的管理费。“这就好比为什么要去理发店洗头,因为你是在为专业人员所付出的学习成本和经验买单。”芮萌说。

 

 

为什么人们会错误认识保险的价值

 

“根据我的观察,高净人群在健康保险方面的配置是偏低的。”芮萌说。他发现人们买得多的是人寿险,当成理财产品来购买,看重的是收益率。而像重疾险、意外险等真正救急保命的保险产品被当作成本,因为没有收益,很多人认为没有用,用不上的时候甚至觉得亏了。芮萌说,“这种对保险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落后的小农意识上。”

 

导致消费型保险购买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项:一是人们大多有医保;二是觉得罹患大病的机率像中彩票一样低。高净值人群认为,即使有大病,自身的财富也足以应付,所以对这方面重视不够。“这像是买航空险,因为是碰运气,人们赌不会发生,所以不会那么关注。反倒是资产收入偏低的人群有需求,一个家庭可能因为一场大病而回到解放前。保险具有杠杆作用,花一元的保险费可以撬动几十元的医疗费。”

 

其实保险在家庭资产的配置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家庭资产的配置像一个球队,一个好教练不能让前场、中场、后场、守门员全都充当前锋,都有“进球”即收益率考核的要求。芮萌认为,保险的功能更像守门员的角色,是防御而不是进攻。

 

“家庭最宝贵的资产是人,人没有保险就是裸奔。对家庭财产做了防备,却让人裸奔,这是不合理的想法。”因而家庭要针对资产进行角色分配,评估的标准也应该不同。

 

在买保险的方法上,芮萌建议这样的顺序:

 

一.先保大人再保孩子。中国不少普通家庭为孩子买一堆教育险,可一旦大人出事,孩子是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的。

 

二.先保活人再保死人。寿险具有传承功能,是很多高净值人群的选择,但寿险保的是身后事,在选择顺序上要在保活人之后。

 

三.先保障再理财。保险不是理财产品,不能强调收益率,而是应该强调保障功能。家庭应该是先有保障再关注理财增值。

 

四.先保全再保多。“拿出家庭20%的资产做保险投资是较为合理的方案。”芮萌建议家庭各种保险都要买,最好先买“全”再买“多”。“全”一是指购买的品种齐全,比如意外险、财产险、健康险、寿险、年金险、重疾险等,避免某一类保险买得多,某些保险从来不买;二是指给家人人手一份的保险保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像健康险这样的消费型保险是具有杠杆作用的,没有风险时,保险公司是不会返还保险金的,但是风险发生后,你交的一元保费给付的将是几十倍的补偿,这才是保险。如果向保险公司交100元,图4%-5%的收益率回报,风险发生时才给付101元,这是理财不是保险。所以不要吃大餐时花几千元不在乎,但是用这些钱买保险就精于算计,这种观念需要改变。”芮萌说。

 

理财是需要专业学习的,这是一生有益的学问。“拿教育孩子来说,很多父母以为从父辈那里天然就能继承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这是用过时的方法来应对未来的教育,理财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天然就会的,而是有它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我们要有为专业人士付费的理念,也需要进行财商教育。中国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未来的空间还很大,但首先应该从财商观念的教育做起。”

 

相关知识点

 

招商信诺在研究了大量人群购买保险的问题后,推出了“336人身保险购险指南”,可以专门针对每个家庭不同情况给出科学配置方案。

 

第一个“3”指三大购险原则,解决“为谁保,保什么,保多久”的问题。 

 

首先,为谁保。

 

招商信诺人寿遵照的第一大购险原则是收入重要性原则。不同家庭收入的家庭成员在面临收入中断时对家庭带来的风险是不同的,“336指南”建议家庭成员的保障优先次序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者,家庭次要经济来源者,最后是家庭无经济来源者。因而在保险中,无经济来源的孩子并不是花钱最多的选项。

 

其次,保什么。

 

依照的是第二大购险原则——损失重要性原则。

 

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先保障好自己才能保障家人;二是对比未来的风险,更需要解决当前的风险;三是考虑到经济损失的突发性和严重性,意外突发风险一定大于一般风险。意外风险随时可能发生,难以预料且不可逆转,一旦发生给家庭带来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

 

在规划风险保障时,当前风险即为重疾风险、身故风险,未来的风险是养老风险和传承风险。在排列保险的先后次序时,要把解决当前风险的保障类的重疾、意外、医疗、寿险放在前面,未来的养老和传承保险放在后面。

 

第三,保多久。

 

招商信诺人寿给出的第三大购险原则建议是保障最大化原则。尽管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各有不同,但我们都希望通过合理的保费支出,获得最大效果的保障。

 

“336指南”建议:在定制方案时应优先考虑保障功能,而不是在保额不充足的情况下考虑储蓄功能;其次,充足的保额才能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将来可以再补充保障时间;最后选择长缴费期。缴费时间越长,性价比越高,杠杆作用最明显,也有助于缓解购买保险的经济压力。

 

比如,同样的保费支出,消费型的重疾险可以保50万,带储蓄功能的重疾险保20万,一定要买50万的重疾险;同样的保费支出,选择保30年50万保障额度的重疾险,而非保终身的20万的重疾险;可以选择20年交费的则不选10年交费的,降低每年的保费支出,缓解交费压力。

 

“336”的第二个“3”指的是三大保障支柱,分别是国家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商业保险、个人商业保险。

 

三大保障支柱是思考保险配置的基础,保险配置的基本逻辑遵循先社保再企补后个人商业保险的原则,通过已经拥有的社会保险和企业保险,分析哪些保险已经购买,哪些尚未购买;哪些保障已经足够,哪些保障尚待补充。 

 

“336”的“6”是招商信诺提出的购险主张——人的一生要有6张保单,按损失重要性原则排列先后是: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寿险、养老险和终身寿等传承类保险。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