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刘俏:聚焦五大指标 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原创 作者:李媛 / 发布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0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代表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发布《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四个维度55个指标来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聚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刘俏重点阐释了五大关键指标,即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速、全球价值链上游程度、居民消费率和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异以及超越GDP的经济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而外界一直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图景、实现路径和工作部署等问题。
 
刘俏表示,在将55个指标分类和梳理之后,《报告》聚焦最重要的5个指标,帮助外界理解和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挑战。
 
具体来看:第一点是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在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之后,靠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的势头不再强劲。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性发展,更多要靠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于两个环节,一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另外一个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进一步高质量的开放,破解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制约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结构性问题。
 
刘俏认为,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非常强劲的正向关系。通过“政府+市场”聚焦节点行业和节点领域的投融资,具有拉动上下游市场主体就业的巨大能力。因此想要保持投资强度,就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这种节点行业或者是未来的节点行业保持投资强度。
 
第二点是全球价值链。全球化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的分工布局。但如果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处于下游,很容易被上游的经济体或者是国家遏制。
 
刘俏表示,按照经济学指标,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上,我国处于中游甚至偏下游位置。我国当下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所以必须要关注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
 
“这些年我国非常重视研发,但是基础研究占比还不理想。基础研究的突破是一个国家真正掌控在全球竞争中制高点最重要的基础。未来为了避免在很多重要的关键领域被人遏制住,我国还需要在基础研究、在一些关键领域有突破。”刘俏说。    
 
第三点是居民消费率和可支配收入。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8%,较美国的70%左右、日本的65%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能否到2035年将居民消费率,尤其是服务性消费占比提升到60%,对评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刘俏认为,消费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这里有很多环节可以介入:第一次分配中,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第二次分配在税收方面能否以转移支付等形式,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四是一组数字:“18%到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缩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左右。到2035年,这个数字会降至更低。
 
刘俏认为,我国收入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上。2021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7%,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两者中间有1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有4亿人需要在城市里居住下来,有社会身份上的变迁。
 
“当城市有了大量人口流入,他们的消费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效率都将带来影响。”刘俏说。
 
第五个是超越GDP的经济指标。通常情况下,GDP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可比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不过,GDP无法衡量非物质福利和增长的质量,忽略了负外部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准确性也受到质疑。
 
刘俏提到,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创造性提出“GDP调整因子”概念和“有效GDP”(Effective GDP)的概念。其中,有效GDP反映“理想发展模式”理念下各国的真实发展水平;GDP调整因子是一系列重要的衡量人们生活质量或福利水平指标的函数,可以作为各国发展水平对标“理想发展模式”的折现因子,对GDP起到调整、修正的作用。
 
“基于上述指标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发展特征的GDP调整因子,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的近200多个指标(SDG)关联性非常高。‘超越GDP的经济指标’是未来我们评估中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总汇指标,它背后体现的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以及路径。”刘俏说。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