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刘烈宏: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让沉睡数据活起来

原创 作者:李媛 / 发布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
 
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称,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我国首次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国家数据局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动力。当前,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还需要在制度建设、流通利用方式、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化研究。”刘烈宏表示。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数据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何认识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刘烈宏认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要深刻把握数据要素价值作用规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如何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把握发展机遇的重点。各界应从数据要素特性入手,聚焦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价值作用规律深化研究,围绕如何更好发挥数据要素正外部性、避免负外部性等方面贡献智慧,共同将我国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动力。近日,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的就是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结合不同行业的基础条件和数据禀赋,挖掘和释放数据要素典型领域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牵引,推动数据要素供给和流通使用,加快数据要素化进程,从而更好实现数据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刘烈宏说。
 
事实上,与2015年“互联网+”行动相比,“数据要素×”实现了从连接到协同、使用到复用、叠加到融合的转变。
 
刘烈宏提到,通过数据应用可推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推动知识扩散、业态创新,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可推动科学范式迁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推动‘数据要素×’行动,就是要通过推动数据在多场景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对经济发展倍增效应,从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新阶段。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组织试点工程、启动大赛、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数据要素×’行动计划落实落地。”刘烈宏说。
 
四方面入手促进数据要素流通
 
刘烈宏认为,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还需要在制度建设、流通利用方式、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化研究。
 
其中,从制度建设看,数据领域发展变化快,需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专业性很强的事业,国际上没有通行做法可以借鉴。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一方面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结合具体实际开拓创新,探索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数据要素特点,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基于实践基础,不断完善和优化顶层设计。
 
从流通利用方式看,需要建立数据基础设施。
 
推进数据流通,必须加快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建立可信流通体系,利用多方安全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使供给方能够有效管控数据使用目的、方式、流向,实现数据流通“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保障数据安全,防范泄露风险,实现数据可管可控。
 
从收益分配看,需要探索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机制。“数据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建立“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通过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价格,通过交易价格评价贡献、分配报酬,提高收益分配效率。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引导调节作用,避免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缩小收入差距。
 
从安全治理看,需要探索适应数据特点的安全治理模式。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广覆盖性、强渗透性,在对传统生产力的内涵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同时,对传统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数据大规模流通的过程,也是多源多方数据融合的过程,一旦被泄露或滥用,可能带来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数据泄露问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具有跨界融合的特点,对传统分业监管、属地监管模式提出挑战。如何以合适的安全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高质量开发利用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如何提升监管效能,构建兼顾活力与秩序的数字治理体系,需要各方共同探索。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