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广芯电子且歌且狂,“芯”格局下星火燎原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3-09-06/ 浏览次数:0
 
2007年,有一群高技术人才跋涉万里从美国硅谷回到中国。当他们抵达上海浦江时,一颗小小的“火星”在中国芯片行业慢慢燃了起来。
 
这颗“小火星”叫广芯电子(871366.NQ),是一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在最开始,他们除了海归的头脑,几乎什么都没有,却傲气地宣称要成为中国模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领军企业。
 
据了解,广芯电子两年实现了交付第1千万颗芯片,3年实现了交付第1亿颗芯片,7年实现了交付第10亿颗芯片,用10年时间走进了资本市场,登陆新三板。到2022年,广芯电子先后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和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广芯电子方面对《商学院》记者表示:“公司将以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新的接力点,持续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看到,从一开始,这颗“小火星”就如同其他无数个高新技术企业一样受到了政策的厚待。伴随无数个“星星之火”在中国芯片行业倔强地亮起,有的在本土建起了一块块基石,有的携技术从千万里之外而来,小小的微光汇聚成星海洪流。
 
时代的洪流
 
创业者总是不安分的,戴忠伟也一样。他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电子科研所任设计工程师,在科研所工作了6年后,还非要再折腾一番的他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洪流”。
 
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识分子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这群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向着深圳和海外流去,他们后来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而戴忠伟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他选择了辞职留学。
 
在这番名留历史的经商热潮之后,中国市场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活跃起来,大大小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有着“中国硅谷”称号的中关村,科技企业的数量迎来了大爆发;连中国股市也是气势高涨,股民热情空前……
 
此时的戴忠伟则在为去大洋彼岸做着准备,直到1994年他成功入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攻读模拟芯片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后来,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戴忠伟也在开垦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毕业后,他在多家著名的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公司担任技术专家和设计总监岗位,其中包括AKM DesignTek Inc.设计工程师、Krypton Isolation Inc.高级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美国美信集成产品有限公司(Maxim Integreated Products Inc.)设计经理、美国百利通科技有限公司(Pericom Technology Inc.)设计总监。
 
2005年,美国百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派戴忠伟到中国出差,于是他的人生再次与中国交汇在一起。他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极快,中国芯片市场也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吞纳着各种集成电路芯片。这是一片极好的创业地,一些“不安分”的念头开始蠢蠢欲动。
 
两年后(2007年5月),戴忠伟从美国百利通技术有限公司辞职。七个月后(2007年12月),广芯电子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时候中国芯片市场已经悄然兴起,庞大的芯片需求量足以吸引全球关注。
 
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2008年》年度报告数据,在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的推动下,2007年中国消耗了价值约880亿美元的芯片,同比增长了23%,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
 
广芯电子的班底是戴忠伟从美国硅谷拉回来的华人创业团队,和众多回国创业的团队一样,他们把上海视作最适宜的创业地点。
 
在美国硅谷时,戴忠伟曾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芯片产品。回国创业后,广芯电子也发挥出技术的力量,在芯片设计方面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包括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硅盖帽结构、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隔离硅墙、MCH的温度检测控制电路及温度检测控制装置、音频切换开关装置等。
 
高新科技的发展令人欢欣。戴忠伟的母校南昌市第十中学也与有荣焉,将其事迹写进了校友风采栏目里,并评价他“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发展事业中”,“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卡脖子’和垄断情况”。
 
且歌且狂
 
作为一家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性科创企业,广芯电子以电源管理类芯片为核心,专注于高性能的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芯片产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
 
据广芯电子财报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共取得10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35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成果。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安防、网通、智能家居、家电等通用的消费电子产品以及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
 
广芯电子的企业行为准则极其朴素,即“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或许是因为芯片设计行业实在考验人类的意志力。
 
据央视栏目《匠心之路》报道,戴忠伟认为芯片设计行业竞争环境残酷,没有捷径没有参考,芯片设计师的生活也非常枯燥,很多人承受不了压力被迫改行,导致芯片行业人才稀缺。雪上加霜的是,留在行业里的成熟芯片设计师还会被国外企业以高薪挖走。
 
即便如此,广芯电子还是磕磕绊绊地站起来了。
 
2008年1月,广芯电子第一个产品量产;到2009年5月,公司第1千万颗芯片交付给客户;2010年3月,公司的第1亿颗芯片交付给客户;2014年10月,公司的第10亿颗芯片交付给客户。
 
2017年7月,广芯电子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当年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的那一项写着-29.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75.4万元。
 
尽管如此,“技术男们”好像丝毫不把亏损放在眼里,公司上市之后大家个个喜气洋洋信心满满。彼时,广芯电子研发总监虞志雄表示,公司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专业研发设计团队,一直走在行业技术的前沿,所有的产品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广芯电子研发总监茅俊虎也感慨:“10年前去拜访客户,解释‘广芯’这个名字就要花去大半天的时间。而现在,广芯在手机显示、驱动、充电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产品口碑和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广芯电子在技术上有骄傲的资本。2008年,广芯电子双SIM卡控制芯片(BCT4302)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09年,公司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认定;2010年,公司白光 LED 驱动芯片(BCT3220/BCT3221/BCT3222)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16年,公司第3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到2022年4月,广芯电子获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同年5月,公司获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称号;8月,公司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广芯电子也有些许狂妄,坚决要做“中国模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领军企业”。戴忠伟在公司官网宣传片中还表示:“未来,我们不仅会在中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且我们立志成为全球模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的顶尖企业。”
 
此时的广芯电子仍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它每年都在财报中提示“公司整体规模较小,存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风险”。截至2021年上半年,广芯电子总资产仅为1.57亿元,净资产1亿多元。
 
小小的团队且行且思、且歌且狂。“如果人没有了冲动和热情,到最后可能什么事都做不了。”戴忠伟在《匠心之路》节目中强调。
 
星星之火
 
广芯电子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开发出10余类系列、数百款型号产品。不过在2007年戴忠伟团队刚刚回国时,除了脑子里的技术,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
 
创业需要资金,产品需要研发和投入生产,他们在陌生的上海浦江为资金、时间、市场发愁。好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2008年,广芯电子先是获得“徐汇区科委资助留学人员科技创业专项基金”,接着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获立项并通过验收。2009年,戴忠伟入选为“国家特聘专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公司“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获国家和上海市立项并购通过验收。
 
接下来,公司关于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0年度和2011年度集成电路设计专项陆续获得立项并通过验收;2011年度徐汇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获得立项并通过验收;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获上海市立项并通过验收……
 
除了上述各种基金项目的扶持,受益于上海市颁布的《徐汇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戴忠伟还曾以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从银行贷款。
 
总之,在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广芯电子等一众高新技术企业走得足够艰难,但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无数条政策利好“倾泻”在集成电路芯片产业里。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芯片行业发展,芯片行业的薪资水涨船高,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能力,产生了许多知名高级人才,也培养了不少中低端岗位人才,但人才缺口依旧非常大。尤其是从行业顶级人才来看,依然需要引进。
 
“现在归国创业者分布在各个产业环节,较多集中在芯片设计领域,对提升我国芯片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最欠缺的是先进制程的芯片制造设备、材料和软件工具,以及与此相关的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张孝荣表示。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归国创业者对中国芯片行业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通过直接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引进到中国,推动了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此外,他们也在中国芯片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行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芯片行业中,“国外学技术,回国创业”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芯片企业在行业中的整体比重还不算高,但已经逐渐壮大。
 
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许多中国芯片公司都雇用了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才,或者创业团队本身就是归国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拥有国际一流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可以在芯片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海外留学人员可以帮助中国芯片企业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国际投资和技术合作。
 
可以看到,一方面,国家对于芯片行业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在自主研发和引进外部人才方面,无数个人正奔跑在中国芯片行业建设发展的路上,仿佛“星星之火”从四野八荒而起。
 
技术崛起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国家对集成电路芯片的重视不言而喻。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2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快速,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433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458亿元。
 
其中,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是芯片产业三大核心环节。在我国芯片市场中,芯片设计是最大的子市场,占整体的39.6%;其次为封装测试,占比32%;晶圆制造占比28.5%。
 
洪勇表示,芯片设计是制造芯片的第一步,其复杂度也非常高。芯片设计需要考虑到电路结构、信号传输、功耗控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且需要实现各种优化和折衷,从而确保芯片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芯片设计产业在提升自给率、政策支持、规格升级与创新应用等要素的驱动下,保持高速成长的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芯片设计行业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4596.9亿元,同比增长20.4%,预计2022年将达4989.6亿元。
中国芯片设计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国芯片产业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指出,从全球产业链数据来看,中国的芯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IC)产业链近年来蓬勃发展,即使对比美、欧、日、韩等传统半导体强国而言,中国已经在IC产业链长度和厚度方面具备了相当的比较优势,涌现出一大批包括华为在内的兼具全球化资源配置与自研工业设计双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尤其是在IC中下游产业链布局等领域确实具备了极强的设计、生产、制造与加工能力。
 
“芯片行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于先进制程芯片。”张孝荣表示,所谓先进制程,按照芯片代工大厂定义,14nm~5nm是先进制程,20nm以上是成熟制程,现在常常也指7nm以下制程。由于国际封锁打压加剧,我国芯片产业在先进制程范围的发展严重受限。

不过,在陈佳看来,技术上的封锁正在被打破。
 
“在产业链下游,中国突破了重重封锁。日前OPPO实现了自研4nmSOC芯片(系统芯片)的工业设计与流片,正在加紧布局台积电量产,预期今年即将投放市场。至此中国已有华为、OPPO两家厂商具备了4nm及以下最新制程移动芯片架构的设计能力。而在产业链上游,2022年上海市宣布实现了14nm制程芯片在产业集群层面的突破。”陈佳解释道。
 
透视“芯”格局
 
一边是愈发受到重视的芯片自主研发,一边是如同“星星之火”一样的归国创业者们在推动产业向前,在这场“双向奔赴”当中,中国芯片产业开始取得不可忽视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芯片格局、全球芯片格局都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从中国“芯”格局来看,张孝荣指出,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产业发展,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目前,随着厂家释放产能和市场需求变化,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缺芯需求得到了缓解。汽车领域车规级芯片的供需依然紧张,虽然也有厂家增加了供应,但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安光勇表示,目前中国在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需求已经有所缓解,而在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芯片需求仍然非常紧缺。此外,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芯片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仍然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攻关。
 
从全球“芯”格局来看,安光勇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全球芯片行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趋势。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和贸易战的影响,一些国家开始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产业本地化,对外依赖程度降低;另一方面,新的联盟和洗牌开始形成了非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张孝荣进一步指出,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大致三个重大变化:一是受到战争、疫情因素影响,消费电子芯片市场趋向萎缩;二是受美国芯片禁令影响,全球芯片产业震荡,由于减少了中国订单,先进制程制造能力遭到削弱;三是电动车产业快速发展,扩大了车规级芯片需求,车规级芯片属于成熟制程,我国不少芯片企业获得了订单,大幅提升了业绩。
 
陈佳还指出,展望即将到来的全球芯片革命,新的芯片产业链将加速向以AI芯片、大模型算力需求、高端层面强人工智能AGI(通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基础层面大量AIGC全面应用等方向发展。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AI芯片软件还是硬件方面早已一日千里。”陈佳表示,中国在新的芯片产业链和AI芯片设计方面已经有多年积累,尤其是阿里达摩院、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NLP等中国龙头科企在中文AI领域早有布局,能对标类GPT的AIGC大模型,此前华为和寒武纪的AI芯片还拿下过全球AI芯片设计前两名。
 
诚然,中国芯片产业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大大小小的本土芯片企业在奋发向上,数不胜数的扶持政策在芯片行业“倾泻”而下,从芯片自研、产业链全球化、供应链保障到尖端人才储备等领域,中国已经多年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星火燎原。
 
“中国实现芯片自主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大势所趋。”陈佳指出,尽管短期内中国还需要包括先进制程光刻机、半导体原材料以及企业信创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的向上突破,,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陈佳直言,中国芯片产业链理应充满了信心,尤其是当下在AI芯片与车规级储存芯片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将会带动中国芯片企业战略整合市场重组,如同新能源汽车厚积薄发一样,实现自研创新和高端自主是大势所趋。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