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专精特新企业扩容背后的时代机遇

原创 作者:沈思涵 王倩 /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0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专精特新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

 

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扩容达到4328家,数量接近前三批的总和。

 

为了深入探寻不同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模式,2022年,《商学院》杂志推出“专精特新年度策划:寻找中国小巨人”系列案例报道,对其中一些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企业加以观察和研究,比如攻关半导体显示面板的维信诺,奋力补足国产CPU短板的龙芯中科,聚焦全景相机赛道的影石创新等等,这些优秀的专精特新企业代表也为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和借鉴意义。

 

时代搭台,政策助力。随着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未来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作用下,专精特新企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腾飞可期。

 

市场:企业蓬勃发展,规模效益提升

 

所谓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正走上大舞台。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培育了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不难发现,“小巨人”企业总量快速提升,主导产业更加聚焦,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凸显。而“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发展“硬科技”的重要主体,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指出,“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其规模提高,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不断涌现,这一群体的企业总体规模和效益也在不断提升。根据Wind统计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体实现营业收入4263.59亿元,同比增长46%,近八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57家公司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

 

同时,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体实现归母净利润471.83亿元,同比增长26%,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家公司增幅在50%以上,103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这些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细分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例如,2022年6月,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国产CPU第一股”龙芯中科,2019~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亿元、10.8亿元和12.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92亿元、7223.74万元和2.37亿元,业绩实现总体增长。此外,被誉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的云从科技,2019~2021年期间总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表现同样稳中有升。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在科创板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也是高新技术企业,本身成长性很高,具备较好的发展空间,因此能够让规模效益得以快速增长。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已经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专业投资机构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多外部资源,提升了企业治理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第四批专精特新企业扩容,表明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激励的方向,我们正处在强链补链的关键节点。”

 

资本:融资能力提高,加速培育上市

 

为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工信系统为经过认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利用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为它们走向资本市场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指标,其中,有技术的制造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最符合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标准画像。

 

2022年11月15日,成立一周年的北交所,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聚集地。截至2022年11月15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

 

相较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北交所在企业研发能力和科创属性的要求上设置更低的条件,更强调服务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注于产业链某一个环节的企业,其服务对象比科创板和创业板更加宽泛,更具有包容性。

 

具体而言,北交所将市值门槛降低至2亿元,预估超过六成的专精特新挂牌企业已满足北交所这一最低门槛。此外,北交所更强调研发投入和营收增长,审核周期也从3个月缩短至2个月。

 

在王鹏看来,“北交所的设立对资本市场起到了补充效应,与沪深两市做到有机结合,是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并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方向一致。”

 

从整体来看,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国家战略功能正在日益凸显,但从上市数据看来,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MIRDATABANK统计显示,在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非上市企业占据了大约90%的比例,A股上市及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比例基本相同,各占5%,另外还有在港股上市的企业,不过数量屈指可数。

 

未来,九成尚未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亟需加速培育成上市后备军,推动其登陆证券交易市场,打开高效融资通路。

 

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认为,“随着北交所的设立,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获得上市融资支持,而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应该给予更多的资本支持和更快的上市通道。而要吸引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并留下来,国内资本市场需要围绕提高融资效率、提升定价功能及合理交易活跃度,从而健全配套相关的基础制度和政策。”

 

技术:科研成色增强,创新成果涌现

 

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稳定的科研人才队伍,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的科研成色正在不断增强,研发成果竞相涌现。

 

根据《报告》显示,“小巨人”企业共设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超1万家,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8.7%,平均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9%,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7项,70余家“小巨人”企业近三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2年承担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科研创新的牵引作用下,“小巨人”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13000余项,展现出较强的行业话语权。不仅如此,约半数“小巨人”企业的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为10%~30%,其中有235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众多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深耕专业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张孝荣所言,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需要。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率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能有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最终提升中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成立至今已有20年的维信诺,是中国OLED面板产业的重要“开拓者”。从2002年建成中国大陆首条OLED中试生产线,到2008年建成中国大陆首条PMOLED生产线,再到2013年产出全国首款柔性AMOLED显示屏,维信诺始终在OLED面板领域深耕技术。截至目前,维信诺已经拥有超过1万件?OLED技术的关键专利,并参与主导制定或修订了多项OLED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从这方面看,维信诺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OLED面板产业发展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此外,龙芯中科作为国产CPU“自主派”的代表,经过21年的卓越奋斗,如今也已成为国产芯片技术领域的“排头兵”。2020年,龙芯中科宣布不再使用MIPS开发新产品,转而推出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LoongArch,这意味着从整个架构的顶层规划,到各部分的功能定义,再到细节上每条指令的编码、名称和含义都进行了自主重新设计,具有相当充分的自主性。

 

盘和林对此认为,“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强度高,是因为它们往往是集中在某一点进行投入。原来的综合产业链是把研发投入分布到产业链的很多环节上,但现在企业越来越强调小规模、大协作。企业越是把研发强度集中在某个点上,就越容易形成创新发展的优势。”

 

未来:把握时代机遇,直面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并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仍面临诸多的难题?和挑战。

 

首先,当前国内的融资体系仍不够完善,投资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其次,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数字化转型通常成本高、周期长,加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普遍偏弱,导致企业的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

 

此外,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受到自身融资能力和人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高端人才流失、人才储备不足,出现关键岗位人才断层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进展,导致企业无法达到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上的评判标准。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好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道路?张孝荣对此认为,“针对目前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在的难题,国家需要坚持加大纾困力度,从供给和需求两端进行解决。在供给上,市场要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的支持;而在需求上,也要完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优化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创造需求。”

 

盘和林补充指出,“专精特新企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培育方面,各个地区应当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区域产业的独特竞争力,进一步做深做透。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进行突破,其一是通过技术和现有企业优势结合,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完全转向新动能,缔造新的需求;其二是以企业现有产业为基础,深耕技术研发,既优化企业管理能力、拓展销售渠道,又通过技术研发来突破技术瓶颈,突破产业链短板。”

 

总而言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但技术创新的道路任重道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创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在看到重大利好的同时,持续专注专业、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持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