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解绑”广汽菲克,Stellantis在华驶向何方

原创 作者:胡嘉琦 /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0

 

“不是所有SUV都叫Jeep”!这句广告词,几年前在电梯间、楼宇、户外广告上随处可见,也让不少车主爱上Jeep。2015年,中国SUV市场红火,自由光、自由侠等车型陆续在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汽菲克”)实现国产,2017年广汽菲克的年销量就达到了20万辆。

 

广汽菲克是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汽集团”,601238.SH)、菲克集团(简称“FCA”)以50:50的股比共同投资的一家合资公司。

 

不过,2021年1月,广汽菲克的外方股东FCA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合并,成立了Stellantis集团,成为仅次于大众集团、丰田汽车和雷诺-日产-三菱的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

 

2022年1月,Stellantis集团计划将广汽菲克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75%,但这一操作并未得到广汽集团的认可。10月31日,Stellantis集团官网发布最新公告:广汽菲克、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的股东已批准一项决议,同意广汽菲克在亏损的情况下申请破产。同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经与会董事投票表决,审议通过《关于同意广汽菲克破产申请的议案》。

 

从红极一时走到申请破产,广汽菲克在中国的经历不禁令人唏嘘,大指挥官、指南者这些令中国车主喜爱的车型未来如何落地,引发关注。在2022年巴黎国际车展上,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向媒体透露,“如果我们推进现在采取的战略,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在中国设厂。公司可以把在欧美工厂制造的汽车出口到中国,就像Jeep和阿尔法·罗密欧。”

 

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拥有广汽菲克与神龙汽车两家合资公司。唐唯实的言论,引发了大众对Stellantis集团可能退出中国的猜测。

 

对于神龙汽车未来的发展情况,Stellantis集团方面向《商学院》记者转发了该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神龙汽车副董事长奥立维的视频,视频中奥立维表示,Stellantis集团坚定支持神龙汽车经营层的工作。中国市场在销量、新技术的发展和新趋势的引领方面,都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

 

广汽菲克缘何走向破产?未来神龙汽车及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去向如何?这些问题正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广汽菲克“败走”中国

 

过去20年,在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赚得盆满钵满。但最近几年,合资品牌式微日益明显,广汽讴歌、东风雷诺、东风裕隆、长安铃木等品牌陆续停止国产。这一次是成立于2010年的广汽菲克申请破产。

 

2015年Jeep国产化,首款国产车型自由光下线,随后自由侠、指南者也相继下线。据广汽集团产销快报显示,2017年,广汽菲克迎来了高光时刻,全年销量实现20.52万辆。到了2018年,受国内SUV市场销量出现负增长、竞品增多竞争加剧和“烧机油”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广汽菲克开始出现销量下滑态势。2022年上半年,广汽菲克销量仅为1861辆,同比下降84.18%。据广汽集团2022年7月发布的《关于合营公司委托贷款展期的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广汽菲克利润总额亏损6.49亿元,负债率为107%。

 

2022年初,Stellantis集团希望提升在合资公司的股比未果,企业负债累累,中国汽车市场“SUV热”降温等都是摆在广汽菲克面前的难题,为此,2022年?7月,Stellantis集团宣布采取“轻资产”战略在中国发展Jeep品牌,并与广汽集团协商终止本地合资企业。

 

Stellantis集团在发布的“战略规划”中文版中,针对中国市场写到:“轻资产商业模式以降低固定资产”。Stellantis集团所谓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即在国外进行汽车生产制造,通过进口的方式将汽车销售到中国。

 

招银国际研究部经理白毅阳认为,从产品角度看广汽菲克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失去了自身造血能力,趁机退出中国生产或是明智之举。

 

神龙汽车何去何从?

 

2022年10月18日,唐唯实在巴黎国际车展上表示,“集团未来大部分车型将以进口的方式引入中国,以实现‘轻资产’战略。同时不排除标致和雪铁龙退出中国的可能性,这取决于与当地伙伴东风集团的谈判。”

 

如今广汽菲克已经申请破产,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唯一制造合资企业神龙汽车何去何从引发关注。神龙汽车是国内较早的汽车合资公司之一,运营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两个品牌。透过唐唯实的讲话,“轻资产商业模式”是否也会落实到神龙汽车上呢?

 

奥立维表示,神龙汽车与东风的合作一直都是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的重中之重。Stellantis集团将进一步探索更多神龙汽车出口销往全球的机会,持续对神龙汽车加大投入出口变速箱、动力总成等零部件,满足Stellantis集团全球运营的需求,并持续为东风标致和雪铁龙品牌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在2023年,Stellantis集团将在神龙汽车投放一款全新标致车型,同时也会努力在未来几年推出更多新款车型。

 

事实上,神龙汽车近几年在中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据神龙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2014年神龙汽车的年销量曾突破70万辆,到了2020年,仅为5万辆。2022年初,神龙汽车定下的销量目标是15万辆并实现盈亏平衡,但截至2022年10月,销量仅实现10万辆,离“小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亏损同时也是神龙汽车绕不开的话题,据东风集团股份(0489.HK)历年年报显示,2018年~2020年,神龙汽车税后利润累计亏损约64亿元。

 

白毅阳认为,目前来看,神龙汽车虽然比2019年之前恢复一些元气,但是未来发展之路并不平稳。面对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很难保证东风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能够继续保持。如果神龙汽车产销情况重新掉头向下,不排除Stellantis集团降低股比,?甚至退出。相比广汽集团对广汽菲克的定位,东风集团对神龙汽车一直有支持,这是神龙汽车能够存活下来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合作伙伴对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傲慢,使得神龙汽车在之前的表现不尽人意。目前神龙汽车销量反弹主要是在产品营销和经销商管理上有所改变,但是未来能否保持势头,还是要看后续产品。

 

电动车型是出路?

 

曾经,合资品牌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近几年,亏损、停止国产的消息纷至沓来,合资品牌为何日渐式微?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资深汽车产业分析师张君毅认为,现在在中国占主要市场份额的汽车品牌是德国品牌、中国自主品牌、美国特斯拉等,Stellantis集团由PSA与FCA合并而来,拥有原PSA运营的标致、雪铁龙、DS、欧宝、沃克斯豪尔五大品牌,以及FCA拥有的阿巴斯、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道奇、菲亚特、Jeep、蓝旗亚、玛莎拉蒂、Ram九大品牌。

 

神龙汽车所运营的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品牌是法系车的代表,而广汽菲克所运营的克莱斯勒品牌是美系车的代表之一。无论是法系车还是美系车,近年来在中国均表现平平。

 

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法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剩0.4%。张君毅认为,法系车在中国是收缩战略,因为法系车在中国市场占比低,这也导致法国车企不重视中国市场。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法国车企把资源集中在核心的欧洲市场,没有把中国作为主要的市场发展,所以不会为中国市场开发新车型,因此会落后于其他车企并导致销量更差,造成了在中国没有市场地位的恶性循环。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法系车的强项在于设计,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法系车不满足中国新能源油耗法规的要求,因此其在中国发展前景黯淡。

 

美系车方面,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近五年其市场份额一直在10%上下徘徊。2022年受市场环境的?波动影响,下滑了近1个百分点萎缩至9.3%。2017年美系车在中国的市占率为11.4%。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目前,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占比提升,年轻人相对数量减少,而年轻人正是美系SUV的主力消费群体,所以美系车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一般。

 

在发展平平的情况下,Stellantis集团也在寻求出路。从Stellantis集团披露的内容可见,电气化是该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Stellantis集团表示,计划到2024年底之前推出28款全新的纯电动车型。

 

唐唯实在巴黎国际车展上表示,Stellantis集团将提高在法国的纯电动车型产量,计划在美国、加拿大或墨西哥再建两座电池工厂。他还表示,“我们承诺于2038年实现碳中和,Stellantis集团共有12款电气化车型及有关零部件将在我们位于法国的12个工厂进行生产制造。到2024年,集团将在其位于法国的五家整车工厂共生产12款纯电动汽车,合计年产能为100万辆。”

 

同时,该集团提出的“DareForward2030”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包括:Stellantis集团计划到2024年底之前推出28款全新的纯电动车型,到2030年底之前,实现集团在欧洲售出的所有汽车均为纯电动车型,在美国售出的乘用车及轻型卡车有50%为纯电动车型。

 

当下,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然而,Stellantis集团更多的将关注点和工厂设立在欧洲、美国,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国际汽车巨头争相布局的局面,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采用的“轻资产商业模式”能走得通吗?

 

白毅阳认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Stellantis集团在新能源车型方面的竞争力决定了其未来能否在中国恢复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来看仍有待观察。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