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科创板衔枚疾走,金融科技抢滩掘金

作者:文/吕笑颜 / 发布时间:2019-04-13/ 浏览次数:0
科创板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迭代、业绩波动和经营风险等决定了其未来更需要长期资金来支撑。

  科创板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对于自2018年以来经历了冗长“寒冬”的资本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声充满生机的“春雷”。

  3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首批9家科创板受理企业。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于3月18日正式开始接收发行人的申请,截至3月22日17时,共收到13家公司提交的申请文件。

  市场对科创板情绪高涨。有关第一批可能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名单层出不穷。科创板对于科技类成长性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敞开了大门,根据文件,芯片设计、半导体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制药等硬科技企业将会“第一个吃螃蟹”。

  目前,不少公众公司已经公开宣布要冲刺科创板。那么在金融领域有哪些企业可以上科创板呢?从《商学院》记者的采访来看,一度被外界猜测最有可能成为科创板“吃螃蟹者”比外界想象中的要淡定得多。同时,据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属性不适合上科创板,而估值、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等因素都有所考量。

  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的逐步落地,2018年以来,因市场行情不佳而缩减规模、蛰伏以待的券商纷纷躁动起来。国内多家券商研究所发布了针对科创板规则的展望报告,公募、私募也火速解读,一时间刷爆朋友圈。然而,相比于券商、公募、私募等机构为解读“不亦乐乎”,保险业及银行业的发声似乎显得有点冷清。保险类机构、银行又将如何参与呢?

  金融科技企业能否登陆科创板?

  在金融领域,与科技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近两年越来越热闹的金融科技赛道,在科技浪潮席卷金融行业的背景之下,2018年以来金融科技2B市场的崛起,更是催生了越来越多有科技基因的创新企业。

  一直受关注的蚂蚁金服、陆金所、百度金融等金融科技公司能否满足科创板的上市条件?各家公司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哪些企业有望登陆科创板?

  根据科创板定位,上交所要求,保荐机构优先推荐三类企业上市:一是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二是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三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企业。

  据招商证券相关研报分析指出,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独角兽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正在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

  其中,与金融科技相关的主要集中在独角兽一类。这其中,蚂蚁金服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则是为包括金融在内等行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被认为有望成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企业。而估值在10亿~20亿美元之间的独角兽企业,其中关联到智能金融的企业包括依图科技(人工智能+金融)、同盾科技(大数据风控等)、深兰科技等,也被归为可能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中泰证券对科创板“潜力”标的猜想中,与金融科技企业相关的主要是在“未上市的独角兽”列表中。其中,蚂蚁金服、陆金所、微众银行、京东数科、金融壹账通等金融科技独角兽在列,同时还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寒武纪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

  从上述推测的企业中筛选出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企业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国内金融科技B端市场的争食者:包括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有互联网巨头背景的平台,金融壹账通等传统金融机构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还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垂直领域的技术服务提供商。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对《商学院》记者表示:“我觉得金融属性的很难去科创板,同时估值特别高的也去不了。”

  为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简称《上市规则》)以市值为中心,结合净利润、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设置了多套上市标准。

  据了解,2018年6月9日,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随后,8月外媒再次爆出,蚂蚁金服上市时间推迟到2019年以后。但蚂蚁金服随后出面表示,蚂蚁金服从来没有制定过上市时间表,不存在推迟一说。2018年11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第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蚂蚁金服仍以1万亿元的估值位列第一。

  而在近日披露的2018年业绩报告中,中国平安宣布,陆金所控股完成C轮融资,此次融资引入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投后估值达394亿美元,由此跻身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之一,也是仅次于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独角兽。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告诉《商学院》记者:“金融科技公司中,独角兽有可能上科创板。而做科技金融的,实际上就是金融类的,不会登陆科创板。”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不能登陆科创板的原因,付立春则表示:“主要是行业、产业政策鼓励方向的考虑。”

  当前,除了金融科技的行业属性存在争议外,有业内人士认为,大部分金融科技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除了蚂蚁金服等特例,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并未成熟;同时,偏向金融类的行业都会涉及到监管,这就意味着伴随着不确定性,并且金融属性本身也与“科创”概念并不太符合。

  财务方面,阿里巴巴的财报显示,2019财年Q1,蚂蚁金服净利润24.26亿元,环比上一季度增长4倍;上个财年前三季度,其均实现盈利,税前利润分别为21.04亿元、52.43亿元、53.20亿元和5.23亿元。不过,当年第四季度,有分析认为,由于阿里巴巴进军物流、云计算、在线视频和实体零售业导致蚂蚁金服出现亏损;也有观点认,为蚂蚁金服因加大对新用户补贴成本大升出现亏损,而这正符合蚂蚁金服Techfin的定位,即首先是科技,其次才是金融。换言之,蚂蚁金服是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平台型公司,因此,与利润相比,覆盖全球更多的用户才是蚂蚁金服的当务之急。最新的阿里巴巴财报中,因分润计划停止,蚂蚁金服未披露最新盈利数据,不过据其官方透露,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大增,并重点加大用户获取、产品创新和全球化扩张方面的积极投资。

  据蚂蚁金服内部人士向《商学院》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内部还没有看到上市的计划。”不过,据财联社从“两会”现场援引一全国政协委员称,旗下投资的蚂蚁金服正在筹备科创板,但根据科创板的速度,未必能赶上首批。对此,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表示:“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蚂蚁金服作为一家创新型的科技企业,一直在密切关注。目前,蚂蚁金服没有上市时间表。”

  百度金融(如今已更名为“度小满金融”)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百度金融服务业务总资产470亿元,总负债412亿元。据百度官方称,2018年8月度小满金融分拆后首轮融资额超19亿美元。

  对于是否正在筹备登陆科创板,据百度金融内部人士向《商学院》记者透露:“没有听说……貌似都没有关心这个科创板的事情。”据百度金融前原员工表示:“公司(度小满金融)刚分拆,能上市么,不得三年吗?”

  据了解,度小满金融原名百度金融。2018年4月,百度宣布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正式完成拆分融资协议签署,拆分后百度金融将启用全新品牌“度小满金融”,实现独立运营。

  据京东数科(由“京东金融”更名而来)披露,2017年其收入44.5亿元,其中消费金融(京东白条/金条等)占比过半,供应链金融和支付业务分别是第二大和第三大收入来源。

  而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企业,金融领域是其基于核心AI能力全流程融入B端企业智能服务的众多场景之一。比如,受关注的商汤科技的生物识别技术除了进入各大金融机构平台,还应用于安防、自动驾驶、智能零售等领域。对于是否在准备科创板,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上市时间和地点的计划。”而对有在做什么准备?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计划。”

  从以上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也印证了部分企业商业模式成熟度、行业属性不确定性问题。

  保险科技公司能否在科创板上市?

  科创板重点支持的行业问题也在困扰着保险科技企业。有观点就认为,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企业看起来不符合科创板的行业要求。

  自2017年以来,由于受到了严监管、去通道、防止资金空转的监管政策影响,保险业总资产增速有所下滑,与此同时,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保险行业中应用的展开,在用户画像、精准营销、保费定价及售后客服方面,保险业都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互联网保险似乎也成为了经济“寒冬”之下的一个“避风港”。

  不过,某资深保险公司人士认为,大多数互联网保险公司或保险科技企业本身并没有突破性的核心技术,更多的是将技术应用到保险承保、理赔等场景。而这也不符合“科创”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险科技企业并未明确列入科创板重点支持行业,但至少根据目前的科创板规则,保险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保险企业并未被明确排除在外。有互联网中介负责人表示,如果未来各项条件符合,他们也会积极谋求在科创板上市。

  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层人士也认为,科创板未来应该会是个机会点,上述实施意见中关于重点支持行业的描述并不是保险类科技公司上市的障碍,科创板实施中应该并没有应用型企业、开创型企业这样的说法。

  不过他也认为,科创板短期内肯定是制度上的安排,虽然具备科技能力并且成长迅速的企业都有机会,但优先会推动实业型科技公司上市,比如5G、物联网、芯片设计、先进制造、精密仪器、生物、绿色出行等等。

  除了科创板的行业限制问题,成熟的保险公司可能更倾向于价值发现和运作更成熟的主板市场。截至201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超18万亿元,人身险公司91家,财险公司88家。但是在主板上市的险企数量并不多。中资保险公司有10家通过直接IPO方式和非IPO方式间接实现了上市,其中A股有7家(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在A+H两股上市,国华人寿、天安财险为曲线上市),中国再保险、中国太平、众安在线3家在港交所单独上市。另有保险中介机构泛华保险在纳斯达克上市。

  相对于主板来说,新兴保险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可能更青睐科创板。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保险科技公司超过500家。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保险科技正在快速地赋能和改变保险行业,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激增,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有保险产业投资人士曾预计,未来十年,中国保险业将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并将产生两家以上千亿市值的第三方平台型保险科技公司独角兽。

  险资除了通过上市融资之外,另一种参与科创板的方式即是进行投资。基于此前创业板、新三板未放行险资投资的经验,未来险资是否可以投资科创板市场,市场人士都表示尚待银保监会进一步明确。

  不过,就在3月11日,险资投资科创板带来利好消息。当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资本市场中,我们鼓励长期资金的运用,在保险资金上也会进行一些鼓励。我相信科创板和所有的股市应该是一样的,资本市场都是一样的。”

  科创板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迭代、业绩波动和经营风险等决定了其未来更需要长期资金来支撑。保险资金量大、投资期限长,对收益稳定性要求高,是资本市场上最典型的长期资金代表。科创板相关文件中数次提到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赋予长期投资者对科创企业的更大的定价权。企业需要长期资金来满足自身的长期规划,同时长期资金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投资收益。因此,市场需要长期资金的入市,来进一步维持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科创板募集资金专户争夺战开幕

  不同于券商、公募、私募等机构均围绕科创板投资机会,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意义,对自身业务影响等的“大篇大论”,银行这厢似乎有点沉默。

  《商学院》记者通过联系多家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人员了解到,“上面领导”并未对科创板做出特别指示。不过据反映,相对于其他企业,银行在对高科技类企业方面有一定的厚待。近几年来,银行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行业授信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的项目,在客户准入、利率优惠、担保优化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对其授信整体策略明确为“重点支持类”。突破传统抵押局限,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收费权、应收账款等多种权利质押模式,有些地方正在试办专利权、股权、收费权等质押方式信贷业务。

  近几年,银行对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客群愈发重视。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和风险特征,促使银行从经营逻辑上,将其与其他性质企业客户“区别对待”。

  据了解,按生命周期划分,科技型企业至少分为四大类:还未有大规模盈利产品落地的新型研发企业,已经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拥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可以进阶资本市场的企业。而银行对它们的总体授信额度,依次递增。

  据某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信贷的资深人士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如对于稍成熟的中小科技企业,采用“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机制,按照一定比例各自承担风险。同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银行会定期调整贷款额度。

  银行声音的冷清其实与金融牌照属性相关。不同于券商和基金的通过储备项目承销(投行业务)、投资人开户(经纪业务)、加大股票配置力度(公/私募投资)等直接方式从而在科创板资本市场盛宴红利分一杯羹。银行则比较冷静,同时,对于风险银行也比较谨慎,因此对于高科技公司的审核还是比较严格的。目前银行注重抵押物价值,担保公司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等融资障碍仍然存在,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难度。

  对于银行来说,短期确切可见的影响是科创板募集资金专户争夺战打开序幕。据券商中国援引一为资深银行托管部门高管,科创板企业的主办银行早已确定,前期企业服务是决定性因素。他表示,科创板募集资金专户将成为银行必争之地,存款价格战不可避免,这里有政治因素。但银行在募集资金专户的争取上是乙方地位,资金放在哪里,得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银行支持,尤其是在创业期获得的信贷支持有多强。

  长期来看,科创板的推出不仅仅是对银行前期经营客户质量的检验,还会继续对银行产生如下三方面深远影响:首先,科创板为银行无疑增加了一类有公司估值、有核心技术、有优秀经营团队、有风险资本参与的优质客群;其次,科创板将引导银行从传统的紧盯财务报表(注重盈利表象)的审贷模式,向判断企业成长性(核心技术、专利储备、市场竞争力)的审贷模式转型;最后,科创板企业的主融资渠道不一定是银行信贷而是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但银行围绕其商业模式做系统对接和增值服务,是一个名片级业务发展方向。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