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国科天迅:走出“国家队”,打造中国“芯”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4-01-03/ 浏览次数:0
 
“航天人”房亮踏进商业江湖8年了,他从“国家队”里走出来自主创业,一手创立出自主可控高可靠通信芯片企业,在光纤通信技术上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房亮创办的这家企业就是国科天迅,全称为北京国科天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023年7月,国科天迅获工信部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这家“小巨人”企业正走向资本市场,启动IPO,其辅导备案登记获证监局受理,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走出“国家队”
 
房亮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曾为中国科学院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主管设计师,主持参与过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和制定过多个行业标准。
 
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下,房亮萌生创业的念头。第二年(2015年),他出走“国家队”,创立了国科天迅,与团队致力于载人航天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
 
“航天人”有着刻在骨子里的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精神。在航天科研项目里,房亮团队曾发现了一个发生概率为十万分之一的bug,即便概率如此之低,他的团队也要连夜进行修复。
 
在步入商业市场时,房亮也有着极其坚定的信念。他曾在回访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时透露了创业之初的想法:“在性格上,我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而对于从事的技术本身,我保持了绝对的自信。基于此,我给所里表明的态度很坚决,即使是失败了,也绝不回头!”
 
实际上,科研成果转化并非易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指出,科研成果转化的难点在于:其一,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其二,专利转化能力不足;其三,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开发者没有激励措施去激发成果转化热情;其四,政策和法规存在制约,比如一些专利需要企业参与,但由于政策限制企业无法获得专利授权。
 
在盘和林看来,面对这些科研成果转化的难点,首先要打破制度性壁垒,将国家手中的专利成果导入市场,由市场去落实成果转化。
 
其次要完善激励机制,要企业、科研人员有动力去实现成果转化,要将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和成果与转化有功之人进行利益挂钩。
 
再者要加强专利保护,通过完善专利交易体系来提高专利价值,最后要为专利转化后的应用、产品变现提供渠道和途径,只有能够变现,成果转化才算有最后结果。
 
面对陌生的战场,房亮自信的就是基于在航空航天领域对高可靠光纤通信芯片多年的设计,以及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还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一员的房亮,带领团队历时8年,基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开展FC-AE-1553光纤数据总线技术研究,先后攻克了技术协议实现、协议芯片和协议测试设备等多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开发了整套FC-AE-1553协议,并实现了产品化和型号工程(指基于某种理论或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对某个系统、过程或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的工程方法)应用。
 
什么是FC-AE-1553协议?房亮解释道:“如果说光纤总线技术是各个设备之间使用光纤介质进行高速数据通信的技术,就像是城市之间的高速网,各种车辆在高速路上高速有序地行驶,那么FC-AE-1553协议就是光纤总线技术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就像是高速路上面的标志、标线、信号灯或通行的规则,保证通信的有序、可靠、高效。”
 
“我们当时手里几乎没有任何资料,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房亮表示,要让这项技术好用,就必须实现芯片化。当时连国外都没有达到芯片化,国科天迅通过刻苦努力和自己的技术攻关,从对国外技术的跟随,最终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超越。
 
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成果,房亮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终于成立了一家注册在案的民营企业,并继续秉承“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使命。
 
自主创“芯”
 
从创立之初,国科天迅就研制了国际上首款核心通用芯片,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我国高可靠光纤通信领域的创新者和领跑者。
 
据介绍,FC-AE-1553协议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超越,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案架构超越。国际上只有交换式架构,而国科天迅除了交换式架构,还自主创新,提出了总线式架构,这不仅取消了昂贵的交换机设备,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把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一半以上。因此,国科天迅不仅在国内提出了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而且还在国内国际申请了相关专利。
 
第二,产品形式超越。国际上只有板卡的产品形式,而国科天迅除了板卡以外,还有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芯片。
 
第三,技术指标超越。国际指标现在实现了1个G,而国科天迅的指标最高可以到4个G,是国际指标的4倍,可以说国科天迅在全方面超越了国际现有水平。
 
从2015年研发出FC-AE-1553协议打破国外封锁之后,国科天迅不断在自主创“芯”的道路上前行。2016年6月发布国内首款光纤总线协议芯片;2017年10月发布国际首款ASIC光纤总线协议芯片;2018年推出国内首款完全自主可控的FC-AE-1553协议ASIC芯片;2019年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的ASIC塑封芯片;2023年1月发布国内首颗100%国产化高速串行接口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国科天迅也遇到过不少难题。芯片投入大、周期长,在芯片研制的过程中,国科天迅遇到了很多次资金特别紧张的时候。
 
2017年6月,正是国科天迅研发任务紧、投入大的时期,公司却同时陷入了“资金危机”和核心人员离职的管理危机。最难的时候,他们离发不起工资就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为了挺过难关,房亮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另外的几位高管也主动帮公司筹钱600多万元。
 
好在,在即将“弹尽粮绝”的时候,芯片终于做出来了,新的融资也到位了。随着企业经营步入正轨,国科天迅逐渐走出了曾经的“资金危机”。 
 
据天眼查显示,国科天迅累计完成7轮融资,2018年获得中科院创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9年2月,获中科创星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9年11月,获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理工创动投资的A++轮融资;2020年获西姆投资等Pre-B轮融资;2021年11,完成由建元基金领投的2.2亿元B轮融资;2022年1月,获得龙鼎投资B+轮融资;2022年10月,获得亦庄国投的B++轮融资。如今,国科天迅已经完成上市前的股改,正在冲刺IPO。
 
“谈到创业初心,我是希望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做高可靠光纤通信领域的创新者和领跑者。”房亮表示,希望自主创新驱动发展,让更多高可靠通信和控制系统能够用上自主可控的芯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打造新生态
 
对房亮来说,打造高质量的芯片产业生态,是他的梦想。
 
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批高新技术人才走向市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房亮也是其中的一员。
 
几年后,国科天迅迅速壮大。官网披露,从2016年开始,公司连续3年销售合同金额的增长在300%以上,到2020年市场业绩已经超过1亿元,人员也从最初的5个人变成了150多人。
 
此外,国科天迅的新一代军民两用MFC153光纤通信总线协议芯片项目,以及光纤通信总线协议芯片分别在2018年、2019年斩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
 
对此,盘和林指出,当前大量应用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从体制内走向企业是好现象,此举能够有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帮助企业,也能推动中国新经济的发展。
 
“不过,科研人员投身市场,也要看科研人员主要的研究方向。”盘和林进一步指出,如果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需要长周期研发的基础科学领域,那么离开“国家队”并非明智之举。而如果是应用科学的科研人员,那么越靠近市场,其做出的贡献越大,毕竟在体制内并没有接触市场的机会,对用户和市场不熟悉,就很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应用。
 
房亮在国科天迅官网指出:国科天迅所做的是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显然,这属于应用科学,而光纤通信技术已在诸多产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据了解,国科天迅主营高可靠光纤通信技术研发,相关技术已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正式应用。公司已取得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承制资格、保密资格(三级)等军工相关资质。
 
近年来,国科天迅逐渐向民用高速高可靠芯片拓展,专注于无人、智能、协同、控制领域的高可靠抗干扰通信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主要用于载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飞机、船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高可靠通信和控制系统。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随着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新一代车载实时以太网TSN网络通信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国家集成电路自主可控战略背景与支持下,国科天迅TSN事业部历时20个月,成功流片国内首颗全国产化车规级TSN交换芯片TAS2010。
 
2021年12月,TAS2010参与一汽红旗E-QM5电动车网关控制器研制,成功通过100万公里实路实测试验,证实TAS2010的功能与性能满足车载实时以太网的应用需求,成为国内首颗通过车规级应用需求和规格应用验证的TSN交换芯片。
 
总之,在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国科天迅不断完善芯片产业链布局。
 
国科天迅宣称,积极打造国产化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带动国产原材料、元器件企业共同发展。通过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实现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健康可持续高质量的生态体系,持续提升中国芯片产业全球竞争力。
 
助力中国芯,成就中国梦。这是无数企业正在做的事情,也是需要无数企业共同成就的浩大梦想,无数个“国科天迅”正在路上。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