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举措 利好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 日期:2023-12-26 浏览次数:0
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的高水平提升,将有助于形成世界级人才枢纽、数据枢纽、制造枢纽、科技枢纽、金融枢纽、教育枢纽等“六大枢纽”,汇聚世界一流的资源要素。
 
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六大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2月25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经过三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基本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运作更加顺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在全球范围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居全球前列。

对此,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表述,以推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来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和提高要素配合效率,以持续释放制度改革红利来发掘结构性潜能和助力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本次《计划》的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张振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的高水平提升,将有助于形成世界级人才枢纽、数据枢纽、制造枢纽、科技枢纽、金融枢纽、教育枢纽等“六大枢纽”,汇聚世界一流的资源要素。《计划》出台后,广东省、广州市也将会出台一系列落实落地的措施,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回首2020年底,国家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

根据2021年发布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案》,“东数西算”工程被首次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将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

此外,根据国家建设规划,韶关市到2025年要建设50万架标准机架,数据中心年用电量预计达到97亿千瓦时,用电需求将随着规划的落地逐渐增加。
 
研究进一步取消
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限制


《计划》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市场一体化水平等方面共提出18项具体举措。

具体来看,在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方面,提出制定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支持广州南沙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深入推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实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将有关开放措施纳入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实施。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

在庞溟看来,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市场准入限制,让包括港澳企业在内的各类型企业和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公平竞争,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和稳定市场预期,进而增强各级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相信港澳投资者将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投资、加快布局。

同时,有望吸引更多外资和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在营造规范便捷、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方面,《计划》提出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逐项明确许可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共享利用。

从营造循环畅通、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方面,一方面,提升“引进来”吸引力。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多突破性制度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增强“走出去”竞争力。推动大湾区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

在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探索在大湾区内符合条件的区域试点开展跨境征信合作,建立粤港澳征信产品互认机制,提升跨境融资信用服务能力。

广东省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祝永辉表示,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得到强化,投融资环境更加便利。正如,“跨境理财通”实现了大湾区居民跨境投资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该业务实施以来,大湾区参与该业务的个人投资者超6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超67亿元,实现大湾区城市全覆盖。
 
“加速”债券市场双向开放

《计划》明确,要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今年12月16日,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是资本跨境配置非常重要的平台和渠道。

《计划》提出,要扩大金融业对港澳开放,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深化务实合作。做好“债券通”之“南向通”,推动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提速。

据悉,今年7月,在债券通周年论坛上,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债券通”推出6年来不断深化和扩容,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持有内地债券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

同样是在这次论坛上,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指出,南向债券通有助扩大香港投资者基础,吸引更多机构到香港发债。“未来会继续与内地及业界合作,研究其他‘南向通’的扩大优化措施。”梁凤仪表示。

此外,《计划》还明确,将探索在大湾区内符合条件的区域试点开展跨境征信合作,建立粤港澳征信产品互认机制,提升跨境融资信用服务能力。

支持港澳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内地依法依规展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内地发行金融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

最后,针对本次《计划》的发布,张振刚表示,“《计划》的发布对广州来说是很大的利好,可以用‘高、通、宽’三大特点来概括。”

具体来看:

“高”强调三年的实施,将推动广州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通”体现在人员通、标准通、“债券通”之“南向通”等,特别是人员通将进一步推动港澳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内地发展。

“宽”则意味着通过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特别是广州南沙,未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项目和资金能够更加便捷、更快速地进入南沙,利好招商引资。

“畅通经营主体对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建立意见处理回应机制”表明,之后还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这对广州来说也是一大突破。

来源 | 中经传媒智库综合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广州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网、证券日报、新京报、金羊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