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谈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原创 作者:季为民 / 发布时间:2023-07-13/ 浏览次数: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下面仅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谈点认识体会。
 
从“四个创新”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明形态因社会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变迁而演变,也因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成熟而演进,从而形成文明的新形态。
 
人类文明形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变迁而更新换代,文明形态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创造性实践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明形态因社会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变迁而演变,也因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成熟而演进,从而形成文明的新形态。因此,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的基本逻辑着手,能动地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也可以把这“四个创新”作为创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框架和探索原则。
 
道路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实践基础和实现路径。自工业文明以来,西方国家抢占了工业化先机,使得“现代化”几乎等同于“西方化”。而要打破这种文明形态的道路固化逻辑,就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道路神话,拓展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道路弊病,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在坚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谋求新发展,必须寻找到新的发展道路,突破已有认知的局限性,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
 
理论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先导和智慧源泉。文明形态理论的探索将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指引方向,为不同的政党、政府治国理政、处理与人民的关系提供指导,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改进关系开辟新思路。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创新应基于人类文明实践探索进行科学理论的探索,从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并指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实现创新和突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长期探索过程;理论创新将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理论探索的科学与否也是文明新形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理论探索要有问题意识、人民意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理论要得到广泛认同并成功实践,要解决一系列理论实践问题,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如何看待人民和人民是否接受的问题,要把是否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能否能够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作为文明新形态的主要考量标准,而不是个人利益至上、资本利益至上。
 
制度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机制保障和程序规则。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诞生的同时会蕴育一套新的社会制度,同时也需要新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意味着对既往社会制度的革新或超越,即制定并实施全新的社会制度。西方文明基于资本主义的利益设计并实施了“三权分立”的制度模式,在保证资产阶级权利的同时不断暴露其弊端,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由于其无法克服的矛盾和缺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主要国家无法有效应对这场来自自然界和社会治理的大考和挑战,更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终极形态,人类社会需要在发展演进中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具体来说,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建立一整套深得广大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体系,开辟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制度模式,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文化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原生动力。文化是文明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文明是空洞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用文化创新夯实文明的形态内涵和传承实践。自近代社会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向现代化,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体制,发展形成了建立在资本主义伦理和文化精神基础上的西方现代文明体系,但这不意味着西方文明就足够优越,更不意味着西方文明就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相比之下,在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的孕育浸润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制度和理论创新积累了实践经验,明确了价值标准,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目标方向。
 
在新征程上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通过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展新文化、开拓新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朝代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通过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展新文化、开拓新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之所以独步于世界文明之林,历经五千年悠久历史而延续不断,和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之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
 
继承发扬革命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革命为中国近代历史不断发展前进提供了强劲动力。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全民抗战、解放战争……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斗争中孕育成长,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列主义,革命的面貌因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而焕然一新,革命文化从此注入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就是说,革命文化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深植入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由秉持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催生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丰富生动的革命文化思想景观,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革命文化内涵作出生动注解。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民主和谐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为实现文化自信提供了凝聚共识和建立愿景的基础。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贯通古今、融会中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外来文化成果,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观的“最大共识”。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愿景。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目标。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刻板模式,从多个方面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文明相比,具有鲜明普遍性、全面性、人民性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文明道路选择。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