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杜志雄:推动城乡融合 为县域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原创 作者:赵建琳 /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次数:0
 
文|赵建琳
 
“县域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主战场,是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在“2024区域经济与百亿产业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如是说。
 
崇礼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竞赛场地之一,冬奥会的加持为崇礼带来了超越以往的发展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崇礼发展形成了集滑雪、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加上夏季的越野赛等多种活动,为崇礼的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底座和基础,通过它可以一窥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和运行规律。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我国县域面积接近国土面积的90%;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约52.5%;县域经济为全国GDP的贡献达到38.1%左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杜志雄指出,城乡融合正成为重要的发展原则和发展机制,这一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最现实具体的操作空间便是我国广大的县域地区。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今天这个时代有着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如今,大力强调县域经济发展,重大意义在于县域经济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功能在凸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县域经济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近些年,国内很多县域地区依托本地优势,借助国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东风,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成功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阵地。
 
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139个县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试点县市,这些县市在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研发等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其次,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弯道超车”机会,比如曾经“远在深山无人识”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等途径“走出”深山,触达城市,带动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数字经济赋能之下,县域传统产业得以更好地对接产品和要素市场,将传统意义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再次,县域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的“主战场”,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清洁能源等具有战略前瞻性的产业正在县域中快速崛起,特别是一些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县域,通过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等措施,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还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县域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 县域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县域经济逐步带动农业走向现代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2023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0.7%上升到62.4%,它体现了在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之下,现代农业投入要素的增加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能促进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为乡村提供稳定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打破过去单一的产业依赖,增强乡村经济抗风险能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物质基础。
 
其次,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城乡融合。随着县域经济的壮大,县城以及周边乡镇逐渐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城市资源向乡村辐射的前沿阵地。比如在浙江,“千万工程”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大促进浙江全域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据悉,浙江累计吸引超过3000多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带动近百万农民就业,使得浙江城乡收入差距连续多年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再次,县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了条件,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比如云南丽江古城等地区,通过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旅游将成为县域发展的显著亮点之一。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4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2万亿元。
 
“因地制宜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深刻而重大的现实意义。”杜志雄说。
 
县域发展的难点与堵点
 
尽管近些年国内县域经济的发展重要性不断提升,取得的成就也十分明显,但对标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等要求,仍存难点和堵点。
 
首先,我国县域的产业结构目前仍比较单一,且转型有一定困难。不少县域仍高度依赖传统农业、资源开采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附加值比较低,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薄弱,想要实现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其次,我国县域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杜志雄提过一个重要观点,即人才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生产力。而乡村不及城市的收入水平、有限的职业发展机会、偏低的公共服务水平导致乡村人才乃至人口逐渐流失,同时难以吸引外来人才进入,进而使得县域的产业转型缺乏人力资本支撑。
 
最后,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在运输、信息搜寻等方面的成本面临高企局面,使县域在吸引发达地区或城市产业进入时,承接能力有所下降;营商环境包括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程度、投融资渠道的丰富性、行政效率水平、法律环境等多方面,营商环境不佳,不利于乡村发展民营经济。
 
破局县域经济发展
 
面对上述错综复杂的发展难题与堵点,杜志雄指出,县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改革,打造良好的县域发展环境,他提出三个要努力解决的方面。
 
第一,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推进乡村产业适度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精准施策,挖掘本地优势产业和产业链节点,推动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创造性发展,拓展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崇礼因地制宜发展冰雪经济,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第二,强化县域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核心要做好乡村人才的“引、育、用、留”,即吸引、培养、用人、留人工作,为愿意在县域发展的人才制定有吸引力和激励作用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
 
第三,改善县域的营商环境。只有为县域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政策环境,才能吸引企业家或创业者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时发挥更积极更有力的作用,在产业发展舞台上更好地发光、发亮,培育和产生新的乡村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更有效地激发我国经济的活力。
 
总之,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杜志雄表示:“对于上述问题的讨论和关注非常重要,企业、媒体、地方政府应共同携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路径,提供新鲜多样的思路、想法,为县域的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