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小米冲高:雷军的勇气VS小米的心结

原创 作者:沈思涵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8-02/ 浏览次数:0

“年轻人的第一台徕卡,你值得拥有。”这是职业摄影师王彦看完小米发布会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的一句由衷的赞叹。
 
2022年7月4日,小米12S系列手机正式发布,全系机型均搭载徕卡光学镜头和徕卡双生画质。对于这场与徕卡官宣独家合作之后的首场重头戏,小米自然将宣传重点放在手机的影像能力提升。
 
虽然作为影像旗舰的小米12S Ultra单机5999元的起售价并不便宜,但是能够以这个价钱体验到徕卡镜头的魅力,在王彦看来也是物有所值。不过,对于小米能否借助跟徕卡的合作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他依旧持着怀疑的态度。
 
“比起以往的任何时候,此刻的小米无疑更加具有冲击高端的技术实力,不然雷军也不会有这份自信喊出对标苹果的口号。在硬件配置上,小米可以说不输苹果,但是小米要在高端手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总感觉还缺少了点什么。”王彦说道。


 
联手徕卡,小米借势上探


 
小米希望借徕卡打造手机摄影、摄像功能强大的公众认知,更需要通过徕卡来拉升自身手机整体品牌形象。
 
自从小米在5月份官宣与徕卡达成战略合作后,不少人都在期待两家品牌联手能够创造出怎样的惊喜。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预热和宣传,小米可谓是吊足了公众的胃口。
 
在7月4日这场吸引眼球的发布会上,小米带来了两大“重磅卖点”。一是将小米12S系列的手机处理器全面切换到由台积电代工的“高通骁龙8+”移动平台;二是将徕卡百年沉淀下来的摄影理念、技术和风格,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手机上。
 
按照雷军的说法,双方的深度合作主要体现在全链路的深度联合研制,例如共同研发的专业光学镜头。而徕卡则带来了其光学技术和审美经验,并在小米新机中融入了徕卡的影调画质和影像使用体验。
 
联名合作为的是共赢和互利,双方都有各自的需求和目的。对此,TMT产业时评人张书乐曾指出,小米和徕卡联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互相借势。
 
“徕卡作为相机界的顶流品牌,其主要认知建立在专业摄影师以及摄影发烧友群体当中,但对普通用户则没有太多的覆盖。因此,徕卡需要小米这种在中低端消费群体有相当号召力的品牌来实现破圈。而对于小米来说,同样渴望有徕卡这样的高端品牌,为其站稳高端市场背书。”张书乐表示。
 
有意思的是,就在徕卡与小米步入“蜜月期”的同时,其前任合作对象华为也并没有沉溺于昔日合作的种种回忆,反而是苦练内功,练就了一门“新技艺”。
 
7月2日,华为发布全新品牌“华为影像XMAGE”,这意味着华为的移动影像拥有了专属标识。对此,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颇为自信,称其是华为影像卓越能力的标识,将会给华为用户带来更专业、更愉悦的摄影体验。
 
如今,在手机厂商纷纷追求与相机品牌联名的潮流下(如vivo与蔡司、OPPO与哈苏、小米与徕卡),华为能够独辟蹊径自创影像品牌,也证明了坚持自主研发道路的可贵。
 
“华为放弃与徕卡的合作后,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光学影像技术,转而深耕自家的数字影像技术。在数字影像方面,华为走的比其他厂商要早得多。之前华为曾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NPU芯片的麒麟970,并且在2017年发布的Mate 10手机也借助这颗芯片在AI能力上的飞跃,实现了AI摄影带动移动影像能力的进步。所以即便没有徕卡,华为利用数字影像技术,也可以完全弥补传统光学影像技术缺失的不足。”王彦对此认为。
 
回顾与徕卡的合作历程,华为在产品销量和品牌影响力上取得了双赢。2016年2月,华为与徕卡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年4月,两者合作的首款产品华为P9系列正式诞生,这是全球首款采用徕卡双镜头的智能手机。
华为P9的发布在当年掀起了一股畅销热潮,仅用8个月时间,华为P9在全球的出货量就突破了1000万部。对此,余承东曾表示,这是华为首款出货量突破千万部的高端产品。
 
此后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旗舰机型也凭借着徕卡镜头的加持,在消费市场建立了相当广泛的品牌认知和高端形象。那么作为徕卡的“新欢”,小米能否像当初的华为一样在口碑、形象和销量上大获成功,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
 
在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看来,从小米对外释放的信息来看,其对与徕卡合作抱有较高的期待。“一方面,小米希望借徕卡打造手机摄影、摄像功能强大的公众认知,毕竟此前有华为与徕卡成功合作的先例;另一方面,小米也需要通过徕卡来提升手机整体品牌形象,毕竟从目前来看,小米的品牌形象还是偏弱,中高端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认可度不高。小米要想改变公众这一认知,并提升自身在高端市场的销量,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立足高端,远非一日之功


 
在华为受制裁影响淡出市场后,反而被苹果品牌吃掉了原属于华为的市场份额,至于小米,并未在高端手机市场拿到多少红利。
 
必须承认的是,小米近年来在产品和研发上的投入有目共睹,逐步摆脱了以往刻意追求“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当初那套性价比的打法,则交给旗下的Redmi品牌(即原先的红米品牌)继续发扬光大。
 
小米在2019年初就树立的“双品牌”发展策略。彼时,Redmi品牌正式独立,其主打大众市场坚守基本盘,而小米品牌从那一刻起正式向高端市场发力。
 
为了打好高端化这场战役,小米在最近三年多的时间里可谓是煞费苦心。先是在2019年,小米砍掉了之前的MAX、Note和数字+X系列,精简产品线布局;紧接着2020年,随着小米10、小米10 Pro和小米10至尊纪念版三款机型发布,小米在中高端战线上建立起良好口碑。
 
到了2021年,小米更是加快步伐,连续推出数字旗舰小米11、小米11 Pro、首款折叠屏旗舰MIX Fold以及搭载屏下前摄技术的全面屏旗舰MIX 4。同年年底,新一代数字旗舰小米12系列纷至沓来。
 
从以上诸多的产品罗列不难看出,小米对于推进品牌高端化的执念和决心逐年增强。那么,经过这三年时间的努力,小米是否已经在高端手机市场打好基础?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也就是华为受制裁影响之前,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中,华为占比达到44.1%,略高于苹果的44%,华为也是唯一能够与苹果在高端市场分庭抗礼的手机品牌。
 
而在过去的2021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的手机市场,苹果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6%。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苹果的这一数字已经提高至71%,小米在其中占据的市场份额只有4%。
 
换句话说,在华为受制裁影响淡出市场后,反而被苹果品牌吃掉了原属于华为的市场份额,至于小米,并未在高端手机市场拿到多少红利。为什么小米在产品力得到有力提升的情况下,却依然无法承接华为的高端市场份额?针对相关话题,《商学院》记者联系采访小米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产经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此认为,“华为能够在高端手机市场与苹果、三星同台竞技,中间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和磨练,直到华为用一系列自主可控的硬科技形成品牌声量之后,才被市场所认可。可以看出,品牌的高端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即便华为主动让出市场,其他国产品牌在近期一段时间内也很难补上,反观苹果,因为其自身就有高端品牌认知,因此可以很快吃下这些市场。”
 
然而,高端化是一场持久战,小米依然还在为此而努力。2022年2月8日的晚上,雷军组织内部团队召开了一场高端化战略研讨的会议,会上正式组建高端化战略工作组。在这场别开生面的会议上,雷军给全体员工传达了一个信号:“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发展的生死之战。”
 
按照雷军的计划,小米将在三年手机销量全球第一的基础上,让产品和体验全面对标iPhone,争取未来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这个“新年Flag”一出,顿时引起外界的热议。在众多的声音当中,支持者有之,嘲讽声同样不少,甚至还有不少人觉得这个说法只是雷军一时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小米的这一目标细想之下,仍然是有实现的可能。“首先,小米在计划中提到的主要目标指的是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而‘国产’两字,就已经将苹果、三星这两大高端势力的外企排除在外。也就是说,小米其实是将这三年高端之路的对手,局限于华为、荣耀、OPPO和vivo等国内友商身上。”
 
为了在高端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小米已经做好了准备。目前,小米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从原先5年的500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而持续的研发投入,也让小米在包括影像、快充、屏幕、电池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对标苹果,仍需正视差距


 
既然要对标苹果,那么小米在造芯道路上也必须做出一番成绩,才能摆脱公众对其缺乏核心技术的质疑。
 
“对标iPhone在小米内部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细节!”从2021年开始,雷军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要对标苹果,当然也包括这次的小米12S系列发布会。虽然喊出这样的口号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但必须承认的是,小米和苹果始终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想要对标如日中天的苹果,小米在研发上必须有长年累月的投入。按照小米最近三年来的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4.9亿元、92.6亿元和132亿元。从数据上看,小米研发投入金额逐年显著提升,已经不再像早年被外界诟病为毫无技术含量的“组装厂”。不过,如若对标苹果,小米的研发强度仍然远远不够。
 
财报显示,自2016年苹果研发投入突破100亿美元后,2017年至2021年期间,苹果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9.5亿元)、14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8.6亿元)、16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1.9亿元)、18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2.2亿元)和2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4.2亿元)。
 
苹果之所以在研发上有如此大的支出,主要原因就在于苹果在自研芯片上的不惜成本。毕竟,自研芯片资源投入大,研发周期长,跨领域开发难度高,各项成本高到不可估量。正是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苹果自研出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芯片才如此不易。
 
既然要对标苹果,那么小米在造芯道路上也必须做出一番成绩,才能摆脱公众对其缺乏核心技术的质疑。但回顾小米的造芯过程,其一路走来也并没有设想的那么顺利。
 
2017年2月,经过长达28个月的研发,小米推出了自家首颗自研SoC芯片(SoC即系统级芯片)澎湃S1,这款芯片的诞生一度让雷军激动不已。但好景不长,随着搭载澎湃S1的小米5C手机出现不太成熟的调教和发热问题,这款芯片并未在其他手机上复用,且后续的澎湃S2也被传出多次流片消息,使得小米自研SoC计划难产。
 
而且由于手机SoC研发和制造成本极高,小米短时间内不得不放弃了SoC芯片的自研,开始在造芯策略上转向开发相对复杂程度没那么高的专用芯片。2021年3月,小米发布自研图像信号处理芯片澎湃C1;同年12月,小米自研快充芯片澎湃P1推出;2022年7月,小米带来了自研的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并将该芯片搭载于小米12S Ultra身上。
 
虽然小米在自研SoC芯片上宣告失利,但在专用芯片上,小米总算是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这也能够看出小米造芯已经从过去的激进向务实方向转变。
 
张孝荣指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消费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高端品牌形象有赖于底层技术的创新,通过对核心零部件的掌控来建立新的品牌认知。专用芯片上的开发仅仅是小米造芯的第一步,如果小米要真正跟苹果对标,也必须在底层技术创新与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苹果在产品体验上的完整性,是以自研SoC芯片和自研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况且,苹果是目前全球唯一同时拥有成熟的移动操作系统和桌面操作系统的厂商,比如在手机上的iOS系统、电脑端的Mac OS以及平板电脑端的iPad OS系统。
 
在手握全平台系统开发能力的基础上,苹果目前已经开启了对采用X86架构所构建的系统的攻势,其中在自家Mac系列产品线用上基于ARM架构的M1、M2系列芯片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而对于以上这些,小米短时间内并不具备强大的软硬件开发实力。
 
目前,小米已经明确表示,会继续回到手机SoC芯片的设计制造上。在小米12发布会上,雷军表示,技术为本是小米的铁律,近两年小米已经具备了超过16000人的工程师团队,投入了220个亿。未来5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将提升到1000亿元。
 
事实上,1000亿元的经费对于苹果只是不到一年的研发费用,但是对于年轻的小米来说,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研发投入的不断加码也让外界看到小米对于摆脱“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决心。随着小米逐步缩短与苹果之间的实力差距,小米对于品牌高端化才能有更多的自信。
 
“我认为国产手机应该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不比一下?我们必须在产品和体验上要旗帜鲜明,正式提出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一定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一步一步超越苹果。”雷军对此说道。
 
未来小米多久会超越苹果,时间上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小米挑战苹果的战鼓声才刚刚擂响。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