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苏宁易购“戴帽”,何时能“止血”?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6-08/ 浏览次数:0

 
30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 27 岁的年轻人掏出10 万元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 200 平方米的门面房,专营空调。这就是苏宁易购的前身,那个年轻人就是张近东。
 
30 多年后,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24.SZ,ST 易购,以下简称苏宁易购)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还是衰颓下去,不仅靠转让股权求生,而且“戴帽”变身“ST 易购”。59 岁的张近东进一步丧失了对他的“苏宁帝国”的控制。
 
“戴帽”近一个月,大大小小的暗流在苏宁易购和它的新股东之间涌动,各种人员变动、业务调整、股权变革不断,“失血”已久的苏宁易购努力走在“止血”的路上,不仅业务瘦身聚焦 3C 家电,而且大力挤压账面利润的水分,计提减值近 300 亿元……
 
曾经辉煌一时的零售巨头前路依旧未知,阿里巴巴以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的加入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苏宁易购接下来走向何方?自我造血能力要如何恢复?
 
《商学院》记者就上述问题向苏宁易购方面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获得回复。


 
易购“戴帽”


 
4 月 30 日,苏宁易购连发 30 多条公告,包括2021 年年度报告等。在大量的公告当中,人们发现,总市值不过 300 亿元的苏宁易购竟然巨亏 433 亿元,且更多坏消息接踵而来。
 
财报数据显示,2021 年,苏宁易购营收 1389亿元,同比下滑 44.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33 亿元,同比暴跌 912.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 -447 亿元,同比下跌556.23%。
 
令人咋舌的亏损直接让苏宁易购“戴帽”。因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苏宁易购 4 月 30 日发布关于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告,宣布股票简称将于 5 月6 日变更为“ST 易购”,股票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为 5%。
 
据了解,上述一系列的公告发布当日正值“五一”假期,等到 5 月 6 日苏宁易购开盘,公司股价立刻跌停,且连续 6 个交易日收盘价格跌幅偏离值累计超过 12%(下跌)。为此苏宁易购一周内两次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到 5 月 19 日,距离苏宁易购公告“戴帽”的消息已经过去了 20 天,其股价仅剩 2.46 元,市值 229 亿元。相比于苏宁易购在 2015 年 1598 亿元的市值高点,如今的苏宁易购甚至达不到巅峰时期零头的一半。
 
对此,艾媒咨询 CEO 张毅指出,苏宁易购最主要还是战略布局上出了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大股东(张近东)表现出放弃和出走的心态;股东内部也 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造成战略意图不明确,战略方向混乱,从而导致整个经营决策出现混乱、人员流失以及业绩的巨大亏损。
 
“在资本市场里,因为这样的业绩、团队、战略目标而被市场抛弃,我不觉得是太遗憾的事情。”张毅表示,但值得反思的是,苏宁易购过去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曾经叱咤风云,它的案例非常值得国内外商业巨头思考。
 
张毅指出,零售业正在出现巨大的市场变化。在过去 1 年里,整个零售电商或者零售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消费群体方面,年轻的消费者逐步成为主体,国潮国牌的兴起,对于一些不同群体以及产品的需求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同时,传播手段和购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等新业态扑面而来……但是对于苏宁易购来讲,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和面对这些变化。
 
市场看到的是曾经的零售巨头“戴帽”,短短20 天里(10 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 60 亿元,叱咤商场的创始人以并不体面的方式退离自己一手打造的“苏宁帝国”。


 
叱咤商场


 
苏宁诞生于 1990 年的冬天,张近东从国企出来“单干”,在南京宁海路 60 号创办了苏宁交电集团公司(也称“苏宁电器”),那时它还只是一家 200平方米的专营空调店。
 
短短两年,张近东就崭露头角,并且掀起了一场中国商业史上的经典战役——“93 南京空调大战”。1993 年,张近东创造性地在淡季大肆采购空调,几乎将当地空调产能“包圆儿了”,然后在南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广告战和价格战,让彼时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南京商厦等 8 大国营商场措手不及。
 
没有备货的南京 8 大国营商场选择联合封杀这股新势力,但结果显而易见,声势浩大的“联合军团”不敌苏宁,苏宁一战成名,轰动南京。这是当时少有的民营企业战胜国营企业的商场战役,被誉为“苏宁现象”并写入各大高校营销教材。
 
之后,苏宁电器继续在中国家电市场搅动风云,逐渐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1994 年,苏宁以年销售亿元的佳绩,荣登全国空调销售第一;1999 年,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转型到综合电器全国连锁经营;2003 年,张近东在全国首创“3C 模式”,成为“中国家电零售行业一哥”;2004 年,苏宁电器(即后来的苏宁易购、ST 易购)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彼时阿里巴巴、京东尚未长成,苏宁易购一时风头无两。
 
中国家电行业的新变化或许发生在 2012 年。彼时,名不经传的京东对苏宁易购发起价格战,就像 19年前苏宁易购对战 8 大国营商场一样,连手段也有些类似——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价格比国美、苏宁便宜 10% 以上”,于是“京东苏宁大战”名噪一时。
 
那一年,苏宁易购营收 983.57 亿元,净利润26.76 亿元;国美营收 510.97 亿元,净利润 -7.28亿元;京东营收 413.81 亿元,净利润 -33.17 亿元;阿里巴巴营收 200.25 亿元,净利润 42.28 亿元,其中苏宁易购营收依旧遥遥领先,阿里巴巴则“暗中”盈利颇多(图 1)。


 
此后,属于电商的时代来临了,阿里巴巴、京东迅速崛起,苏宁易购也快速向新零售转型,发力线上。
 
老牌零售巨头苏宁易购并没有落后时代,反而在互联网行业频频翻起浪花。到 2019 年下半年,苏宁易购的版图延伸至多个领域,线上零售自是不必说,苏宁智慧门店、家乐福大卖场、3C 家电乐购仕、母婴用品商城苏宁红孩子、生活服务平台生活帮、社交电商苏宁拼购、二手房服务平台苏宁有房、社区便利迪亚天天和 OK 便利店等等遍地开花;物流方面有苏宁物流、苏宁帮客、天天快递;金融方面有苏宁金融、苏宁保险、苏宁银行、苏宁消费金融等。
 
苏宁易购甚至连汽车、体育、影视领域也没有放过,加码了苏宁汽车、苏宁体育、PP 体育、PP 视频、龙珠直播、苏宁影城等。
 
正是如此高速的扩张,引起了市场的讨论与担忧:“阿里巴巴都和恒大一起玩一家俱乐部(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苏宁竟然一个人玩两个俱乐部 (江苏足球俱乐部、苏宁电子竞技俱乐部)。”


 
积重难返


 
当苏宁易购的规模不断扩张、业态愈发多元,危机其实已经在路上了。
 
从业绩上看,苏宁易购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 年突然陷入亏损,即便在 2019 年盈利近百亿元。但实际上苏宁易购已经连续 8 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一直走在卖资产扭亏的路上。
 
苏宁易购卖门店、卖子公司、卖股权等行为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数据显示,仅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2015年、2016 年分别达到 14.48 亿元、13.04 亿元。2017 年、2018 年,苏宁易购靠卖阿里巴巴股权分别获益 32.85亿元、110.12 亿元。
 
到 2019 年,苏宁易购处置苏宁便利超市获益42.62 亿元,处置 5 家易达物流公司获益 8.58 亿元,出售苏宁金服股权获益 98.57 亿元,以 4.84 亿元转让南京禄昌等 3 家资产管理公司……再加上苏宁小店、苏宁金服“出表”,这些业务给苏宁易购的账面带来了 217.9 亿元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的 149.31%。
 
接下来,苏宁易购继续处置子公司等资产,但卖资产带来的收益骤降。与此同时,苏宁易购 2020 年巨亏 43 亿元;2021 年巨亏 433 亿元,而且高负债率、股权质押、股权出售等问题如影随形。
 
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指出,从最近几年的整体财务数据来看,苏宁易购整体利润几乎全部来自各种各样的资本性收益,其在主营业务端持续“造血”能力受到质疑。因为这些账面变动带不来任何现金流,通过这种方式去“制造利润”,只能得到账面的盈利,不可能因此产生持续盈利能力,关键还是看企业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
 
在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苏宁从电器专营店开始做“品类杀手”和国美竞争,一直都很稳健。“但到了 2010 年之后,由于京东的快速崛起给苏宁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 2015 年,苏宁和阿里巴巴换股之后又有了激进的资本,所以整个战略和经营思路就出现了一种激进发展的状态。”庄帅表示。
 
庄帅认为,在 2015 年苏宁和阿里巴巴进行股份合作的时候,资金压力就已经比较吃紧。苏宁获得阿里巴巴的资金支持以及股权之后,又进入了高速的、多业态的、全场景的拓展期,不仅持续推动购物中心、苏宁超市、苏宁小店等线下业务,而且在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线上领域也不断拓展,与此同时,苏宁金融、苏宁物流已经布局,收购案不断。
 
“目前看来,之前的一系列动作并没有让苏宁易购走上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轨道,反而拖累了成熟的业务,新兴业务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增长。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对苏宁易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庄帅总结道。
 
总之,苏宁易购是积重难返,曾经的零售巨头在巨大的盔壳之下慢慢沉疴难愈。


 
曲折“卖身”


 
走进新零售时代的苏宁易购像一个由盛而衰的老人,从前的种种辉煌似乎正随着张近东的老去而老去,风雨欲来。
 
曾经一次以股权转让为代价的合作一度被认为是苏宁易购“翻身”的突破口。
 
2021 年 2 月底,苏宁易购进行股权转让事宜,拟引入国资。这个消息一下子将一场债务压力、盈利压力的舆论转变为国资入股的发展期待。
 
不过,“卖身”的对象最后却变了人。
 
2021 年 7 月初,原本的国资企业与苏宁易购未能就商业条款形成实质性正式协议,最终终止协议。而“接盘者”则是由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华泰资管、阿里巴巴以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组建的联合体——新新零售基金二期。值得一提的是,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也带有国资色彩,其“由江苏省、南京市国资联合各方参与,遵循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履行属地责任,积极支持苏宁易购平稳健康发展”。
 
股权转让后,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持有苏宁易购15.79 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股份转让价格均为5.59 元 / 股,涉及金额超 88 亿元。而苏宁易购则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目前,苏宁易购持股 5% 以上的四大股东分别是: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持股比例 20.35%;淘宝中国仍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9.99%;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为新晋第三大股 东,持股比例 16.96%;第四大股东为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持股比例 5.59%。
 
苏宁易购方面公开表示:本次股份转让有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整合优质资产和优质业务,与国有资本、产业资本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其中,国资的参与将为苏宁易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阿里巴巴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与苏宁易购将发挥紧密的协同效应,在用户、技术、服务、供应链、仓储物流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
 
苏宁易购方面强调,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充分发挥联合授信机制的积极效应,为苏宁易购提供紧急授信,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时、足额恢复授信至正常经营时的合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恢复良性循环。
 
在如此境地下,苏宁易购以转让股权为代价的合作,很难说是强强联合还是“卖身”求存活,但对于苏宁易购来说,未必不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亏损加剧


 
从 2021 年 7 月引入新股东至今,阿里巴巴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入驻”苏宁易购已经 11 个月,苏宁易购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一方面,“张近东时代”落幕。这位创始人不仅不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而且在苏宁易购“卖身”之时辞去董事长、董事以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如今,张近东仅仅作为名誉董事长,不享有董事会董事的相关权利,不承担董事相关义务。
 
另一方面,苏宁易购人员大变动。公开信息显示:董事孙为民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董事孟祥胜辞去董事、高级副总裁、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同时,苏宁易购改选董事,提名多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正是在引入新股东之后,苏宁易购史无前例地巨亏 433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史上最糟糕的业绩”当中,大部分亏损实际都来自于计提亏损。2021 年, 苏宁易购计提减值 280 亿元。其中包括对天天快递物流相关商标及域名等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约 13 亿元;对家乐福中国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 10 亿元;对联营公司上海星图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约 82 亿元等。
 
另据 2021 年财报,苏宁易购受计提减值准备、投资损失、递延所得税转回等因素影响,合计减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47 亿元。若不考虑前述因素的影响,苏宁易购 2021 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 85.63 亿元。
 
尽管苏宁易购实际亏损可能并不像账面上的 433亿元那样惊悚,但其自我造血能力依旧令人担忧。况玉清指出,这些计提减值不应该只在 2021 年 突然出现,而是在苏宁易购过去很多年对利润的持续包装过程中出现。
 
“因为此前苏宁易购的利润很多都是靠着各种公允价值、投资收益等来实现。在这些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就导致其长期股权投资、商誉和一些账面价值出现比较大的水分。”况玉清表示,年年往财报里注水,这些有水分的利润都会进入资产负债表里面,造成账面资产的浮高水肿。这些水分堆积最后一次性计提减值的时候,就是对前期“利润”的一次性摘除。
 
况玉清认为,此次利润“抽水”也与苏宁易购2021年的股权变动有关。这些水分和泡沫如果不挤掉,就会永远成为苏宁易购实现扭亏的巨大负担。越早挤出水分,就越早给其脱困留下更大的空间。


 
“止血”路上


 
体形庞大的苏宁易购已经走在努力“止血”的路上。除了计提减值近 300 亿元的“抽水”行为,2021年以来,苏宁易购还在不断推进业务结构调整。
 
2021 年财报显示,苏宁易购制定了聚焦核心业务、围绕核心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率的工作主线,进一步明确了家电 3C 业务是公司现阶段的核心业务,并以巩固在家电行业的地位与提升价值作为目标。
 
具体而言,苏宁易购关闭调整天天快递小件业务、红孩子线下店以及部分亏损的家电 3C 门店;优化调整苏宁易购主站、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的经营策略;加大坪效较低的店面、仓储的降租、转租、招商力度等。
 
此外,苏宁易购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强调:公司追求有效率的规模、有规模的效益,集中精力聚焦 零售主业,实现公司轻装上阵。推进业务结构调整,聚焦核心家电 3C 业务,加快亏损业务的调整,大幅控制线上业务的投入,大力发展零售服务商业务。
 
数据显示,2021 年全年关闭门店 685 家(其中家电 3C 家居生活专业店 505 家、红孩子母婴店 143家)。截至年末,公司拥有线下门店渠道 11281 家,其中自营门店 2103 家,零售云加盟店 9178 家。
 
对于苏宁易购的“止血”之路,况玉清认为,虽然在计提减值等方面挤掉了水分,甩掉了包袱,正在努力恢复“造血”能力,但不幸的是,目前家电行业还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苏宁易购的模式对线下渠道的依赖比较严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比较大。所以从目前来看,“止血”效果并没有显现出来。
 
至于苏宁易购未来的“翻身”之路,庄帅认为,苏宁易购的亏损业务和门店应继续关停并转,而陆续被地方和国有企业收购或并购的相对盈利性好的门店和业务或迎来重生。
 
况玉清则直言,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因素、遗留隐患风险,以及苏宁易购自身主营业务模式还存在很大的转向问题,短期内想要成功转身,难度非常大。
 
“未来可以预期的是新股东进来之后,能不能整合一些资产和业务,进行现有业务的协同整合。如果有一些整合空间,到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方向,否则的话,仅靠目前苏宁自身的体系和原有的业务很难做到比较让人满意的扭亏。”况玉清表示。
 
张毅认为,苏宁易购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恢复,但是前提和关键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有话语权的领导者,否则就无从翻身。
 
“我强烈建议所有的企业,尤其是针对 C 端消费者的企业,不管是零售金融还是其它行业,都要盯紧大数据,用数据去观察消费者细微的变化,用大数据去观察整个市场行情、竞争态势、发展趋势、资本布局等等。”张毅表示。
 
“现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意图、消费期望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企业越大,就越是如履薄冰,越是高处不胜寒。”张毅感慨道。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