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如何用“绿色思维”重新设计公司

原创 作者: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0
 
2022年进行的一项全球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了数字化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些数字化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质量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管理;二是90%的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盈利能力高度相关,数字化是企业推动可持续变革的途径;三是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是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ESG报告旨在披露涵盖组织在环境管理、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领域的运营和风险信息。投资者通过ESG评级来评判并且管理投资风险。
 
据彭博行业研究预估,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规模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在管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监管机构正在加强ESG信息披露要求,此举将会促进企业将信息披露纳入企业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的ESG报告,企业能够实时集成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报告,增强可视化、分析和用户体验,增强管理透明度。
 
数字化工具将帮助企业追踪公共承诺和新法规,以便管理与下游加工相关的运营成本,并更好地了解整体物流。这些洞察力可以用于更好地决策,以管理可持续产品组合。通过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将循环原则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帮助企业消除浪费并创造新的价值。
 
数字化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变得如此重要,那么有哪些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实践值得借鉴呢?对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吴海宁,以其在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出了他的一些见解。
 
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业务流程和数字化系统
 
如果没有坚实的企业数字化基础,为企业提供可衡量的、可追溯、可信的碳排放数据以及分析、披露等数字化支撑体系的话,要实现碳中和只能是“无源之水”。
 
德勤中国与SAP发布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引领,打造智能低碳企业》探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时,需要重新思考的管理方式。
 
比如在思考愿景与目标时,需要定义可持续发展愿景与双碳使命,既紧贴业务目标也充分将环境与社会影响最大化。制定量化的双碳目标与可执行的碳中和路径,该承诺在深度与广度上符合行业特性并获得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愿景与目标决定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走得多快以及走得多远,接下来还要明确竞争领域、如何致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及需要构建怎样的管理体系。
 
例如,苹果公司在全新Apple Watch系列表款中推出首批碳中和产品。设计和清洁能源上的创新使每一块碳中和Apple Watch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75%以上。这一举措标志着苹果公司远大的2030年气候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即在2030年底前,让每一件产品都实现碳中和,包括全球供应链和每台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
 
那么,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有着明确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企业,是如何衡量其进展并对结果进行考核的呢?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坚实的企业数字化基础,为企业提供可衡量的、可追溯、可信的碳排放数据以及分析、披露等数字化支撑体系的话,要实现碳中和只能是“无源之水”。
 
苹果公司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其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成果。它通过将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可再生电力(包括储能技术)、产品低碳设计、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供应链效率等几个方面推动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苹果公司及其产业链也会进行绿电绿证的采购和管理。电力服务商通过数字化创新技术,以精益化的电碳账本平台为基础,结合环境管理能力、产品碳足迹追溯能力、产品合规监管能力、供应链碳追溯能力等,帮助企业构筑全方位的精益电碳账本核算体系。通过电碳交易、电碳账本等电碳融合解决方案,运用创新技术实现企业碳排放的精益核算,以此逐步优化降低碳排放量。
 
最近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发现,企业采取更多环保行动的最大障碍是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业务流程和数字化系统。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可持续的产品以及绿色低碳产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可视化逐渐成为企业业务流程的关注重点,也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德国食品配料厂商德乐(Dohler)是全球领先的天然配料、配料系统和配料一体化解决方案制造商、营销商和供应商,其客户遍布130多个国家。面对消费者对安全、环保和低碳的要求,德乐集团供应链复杂,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成为食品和饮料行业的数字化领导者,以保持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领导地位。为此,德乐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来帮助企业实现碳足迹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进行优化运营。
 
在公司复杂的运营结构和供应链结构下,德乐能够跟踪碳排放情况,分析产品、工厂和利润中心的碳排放情况,并揭示导致高排放的生产步骤和原料。他们还能够识别减碳的机会,例如选择碳排放较低的供应商,更新设备以降低碳排放,购买绿电等。
 
在数字化系统的支持下,德乐能够为其5000多种原料和2万多种产品分析碳足迹,以满足130个国家的合规要求。当市场需要低碳产品时,德乐可以灵活调整生产布局和采购组合,进行生产成本测算、供应商重新采购议价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成本核算,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随着全球供应链变得愈加数字化,企业也在利用ERP软件确保所有运营的合规性,并优化企业运营。ERP软件能够将企业的核心流程(如财务、人力资源、制造和供应链)整合至单一系统,从而让实时信息在部门之间流动,让企业能制定由数据驱动的实时决策。
 
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企业能够利用包括流程自动化在内的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环境绩效。比如,ERP软件能够优化生产流程,帮助工厂管理人员发现并解决低效环节或瓶颈,进而优化工厂运营和财务结果,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同时消除浪费。拥有大型供应链的企业能够实施系统,跟踪各个层级的可持续性合规情况,提高产品成分透明度。此外,通过优化供应链,企业能够大大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以及废弃物和碳排放。例如,借助ERP软件,企业能确保易腐品不会因为变质而被浪费,能源和资源能得到高效利用,以及企业运营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数字化转型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碳的管理将成为企业一个新的管理维度,会嵌入到企业的端到端流程中,通过持续优化碳的管理,企业运营成本将得以优化,商品出口的碳税影响也会随之降低。
 
企业在制定自身数字化战略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如何与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协同,包括流程协同和数据共享,以此来构建企业供应链周边的商业网络。企业可以在供应链网络中共享经过验证和认证的碳排数据,实现网络化的碳足迹追踪,同时维护数据所有者的数据主权,满足不同地区的法规监管要求,共建公平可信的可持续发展网络。
 
例如,在欧洲,由戴姆勒、宝马、保时捷、SAP等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和技术厂商共同发起建设的Catena-X就是这样一个全球产业联盟,旨在推动形成数字化和数据共享的汽车行业全球生态系统。
 
Catena-X为汽车行业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使企业能够利用这个数据网络交换安全、可靠和标准化的数据信息。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数据网络,Catena-X可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享碳足迹数据。并为整条汽车价值链的信息和数据共享创建统一标准。Catena-X所搭建的基于数据空间技术架构的汽车数据流通共享平台,可在从汽车材料、零件到整车的整个生产工序中,实现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数据的积累、分析以及溯源。 
 
2022年12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建立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欧盟提出的一项新政策,其本质是为进口产品设立一个虚拟的碳定价机制)。2027年,欧盟将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铝、化肥、钢铁、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等产品征税。根据相关研究模型显示,中国钢铁、铝、化肥、水泥的碳税成本将分别达到出口额的17%、20%、17%、31%。要顺应欧盟CBAM的实施,企业将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测和合规机制。进口商需要提供可靠的碳排放数据,并进行监测和报告。
 
根据CBAM的规则,欧盟的收税取决于碳排放量和欧盟与进口国碳成本的价格差。这里也意味着,CBAM一方面促进生产企业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具备与国际统一的碳数据管理体系,才能走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延续未来的业务,包括碳资产等价物交易过程中匹配最优采购方案。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企业所排放的碳正在走向一个“资产化”进程,碳的管理将成为企业一个新的管理维度,会嵌入到企业的端到端流程中,通过持续优化碳的管理,企业运营成本将得以优化,商品出口的碳税影响也会随之降低。
 
企业也应尽早建立碳账本和碳资产管理体系,搭建数字化平台进行碳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归集、整理、转化、计算与互联互通,动态衡量与分析历史及当前碳排放水平,并基于此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和管控,为将碳排放权作为企业资产加以管理与运营奠定基础。同时,基于碳成本的评估,确定可能需要缴纳的碳税或购买的碳配额,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财务和战略决策,例如调整产品定价、改进能源效率或寻找低碳替代品等,以应对碳市场和碳关税即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碳交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能服务更多的行业,包括碳资产公司、工业园区以及与碳市场有交易的公司。让所有的出海企业、欧盟供应链中的企业、高排放企业都能在这个能和全球碳交易体系接轨的解决方案中,收获减碳、精益核算碳资产等诸多回报。
 
(吴海宁为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担任联合国全球契约青年SDG创新者项目评审导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青年创新加速营评审导师。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业界规范制定方面具有专业地位和较高影响力,曾参与编写国际标准ISO21378:2019《审计数据采集》、GB/T 24589《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曾作为特邀专家为国际机构提供专业意见和指导。)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