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从“东盟”走向世界,上汽集团“全球车”加速出海

原创 作者:哀佳 朱耘 / 发布时间:2023-05-04/ 浏览次数:0

 

2001 年 10 月 27 日,一艘货轮从天津港起航,开往叙利亚。货轮上搭载着中国第一批出口海外的乘用车,当时只有10辆,运输的是奇瑞“风云”轿车。21年后,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了311.1万辆。

 

20世纪80年代,丰田章一郎带领丰田汽车出海轰动一时。如今,以上汽集团、长城汽车、比亚迪、奇瑞等为代表的中国车企陆续走向世界,在海外的布局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以泰国、印尼等为代表的东盟市场,凭借着可观的人口消费潜力和市场前景,正成为中国车企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发力东盟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到东盟去”开始成为车企们出海的目标,陆续涌现了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中国车企的身影。

 

作为东南亚第一汽车制造国,号称“东方底特律”的泰国,是车企们第一个瞄准的目标。根据全球汽车信息平台Marklines的数据,2022年泰国本土销售前十品牌分别为丰田、五十铃、本田、三菱、福特、马自达、上汽名爵、日产、铃木、日野。日系厂商合计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经过多年的积累,日系车在泰国市场积累了极强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相继进入泰国,中国汽车品牌在泰国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比如上汽名爵就挤进了2022年泰国销量前十榜单。以前,走在泰国街头,满大街跑的都是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品牌汽车,而现在开始有了中国汽车的身影。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哪吒汽车以及北汽集团分别向泰国出口了5070辆、3142辆、2502辆、1809辆以及14辆新能源汽车,上汽集团出口量继续拔得头筹。

 

相比其他车企,上汽集团是最早一批进入泰国市场的国内车企,2012年与泰国知名企业正大集团合资办厂,旗下的名爵品牌在2014年正式进入泰国市场。目前,上汽集团在泰国共布局了名爵和大通两大品牌系列,投放了SUV、轿车以及皮卡等车型。

 

除了上汽集团之外,2021年初,长城汽车正式面向泰国市场推出GWM品牌,已先后在当地推出了哈弗H6 HEV、欧拉好猫、哈弗JOLION HEV等多款车型,并计划2023年在泰国进一步推出四款新电动汽车。另外,2022年下半年,比亚迪布局东盟市场的步伐也明显快了起来。2022年9月,比亚迪宣布签约泰国WHA工业园,在泰国建设乘用车工厂。该工厂预计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约15万辆,生产的汽车除了投放泰国市场,同时也会辐射周边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

 

寻找出海的价值洼地

 

对于东盟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评价:东盟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大、最好的战略市场。首先,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接近,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可以极大提升沟通效率。其次,RCEP协定里汽车零部件关税在减免,中国汽车品牌可以在东盟建厂,对未来发展东盟市场非常有好处。此外,未来供应链会分化和转移,而东盟正是美国与欧盟成员国的目标之一,中国有很多的供应链可以转移到东盟,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2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5%,欧洲总体新能源渗透率达到19%,包含东盟在内的亚洲其他国家的渗透率仅为4%,但增长趋势比较明显。

 

从国内出口量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数据来看,2017~2022年,上汽集团在东盟地区的渗透速度明显加快,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销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泰国地区销量从2017年12151辆增长到2022年的32581辆,印尼地区销量从2019年25001辆增长到2022年的30037辆。

 

这主要得益于过去两年,以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东盟国家,纷纷出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各种扶持政策,以此来促进各地新能源汽车转型,并吸引更多的投资。随着这些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和落地,车企纷纷加大了对这块价值洼地的布局。
 

在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钟师看来,东盟本土市场还没有具备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且部分东盟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基数大,是车企们青睐的市场。中国在智能化和电气化方面的先发优势,无形中让国内新能源车企在东盟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日系车在东盟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不会马上改变,它们深耕多年,中国车企短时间内无法与它们平分秋色,国内车企在东盟市场的渗透率不会提升得特别快。

 

针对未来中国车企在东盟地区的发展,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新能源车产品方面要做本土化适应改进的大量工作,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与此同时,我们在销售维护方面也要做一些相应的努力,在海外要建立良好的使用环境,不管是充电设施还是售后维护等方面都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用车满意度提升,防止出现以前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烂尾现象,前期出口的承包式维修比较差,口碑也相对比较差,需要改变汽车出口‘打游击战式’的被动情况。”

 

造一款“全球车”

 

国内车企除了在东盟扎堆,也同样在努力寻找其他的增量市场。

 

比如,上汽集团已经形成了欧洲、澳新、美洲、中东、东盟、南亚六个重要的区域市场;长城汽车自2021年以泰国为起点推出GWM品牌以来,已陆续在文莱、老挝、马来西亚等市场发布GWM品牌并实现了产品上市。

 

在谋求出海的过程中,长城掌舵人魏建军曾表示,希望“造一辆开往世界的车,让世界认可中国汽车的品质。”这与燃油车时代的高尔夫、卡罗拉、福克斯车型相似,无论是上汽集团还是长城汽车,都希望能打造出一款“全球车”来统领市场,以此来承载品牌口碑和全球销量。

 

但是,在汽车行业,“全球车”三个字是有门槛的,打造一款全球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全球车”意味着一款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重要市场都有销售的车型。比如在国内售卖一款车,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泰国以及其他市场同样可以看见。不同于部分专为国内用户打造的特供车型,“全球车”在设计的时候,标准更为严苛,需要适应更广泛的市场和用车环境。

 

2022年9月,上汽集团旗下的“全球纯电超能跨界车” MG MULAN(海外定名为MG4 ELECTRIC,“MG FOR ELECTRIC”)全球上市,重点在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近20个欧洲主要国家同步上市。2023年,MG MULAN还将进军澳新、中东、墨西哥、南美等地区,覆盖全球六大洲重点区域市场的80余个国家,全球销量目标为15万辆。上汽集团方面表示,2025年要将MG MULAN打造成中国首款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级”的全球车。

 

在产品定义之初,上汽集团就想把MG MULAN打造成为一款“全球车”,其眼光放在了全球消费者的身上。在前期研发过程中,以全球各国市场需求为导向,力求打造出适合当地用户需求的车型。“不同于国内一块屏幕控制车辆的体验,在海外,我们经过反复调研,保留了9个按键,根据主驾操作习惯,每个按键的分布排列都有讲究。”上汽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爱民曾表示。

 

在“全球车”打造上,钟师表示:“通常,车企出海不可能把产品全线出击,这意味着高成本且失败率很高,所以选择一款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车去打市场最为稳妥。”

 

然而,一款“全球车”需要满足不同国家消费群体的需求,那么具体以哪个国家为参照标准?

 

钟师认为,具体以某个国家为参照系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是要参照出口时必须要满足的两个基本指标——“环保标准”和“安全标准”。相比其他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两个指标上有着最严格的标准,如果这两个指标过关了,进入其他国家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再针对当地消费者的心理,对配置、颜色和设计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

 

赵爱民曾经举过一些例子,比如:英国不要天窗和摄像头,澳大利亚要天窗和摄像头,两国用车理念、用车场景很多都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在细节上需要进行大量调研和磨合。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表示,中国乘用车品牌在出海过程中对各国家市场的业务定位各有侧重,通常以欧洲等主流市场作为品牌向上的锚点。相比东盟市场,欧洲市场消费者的准入门槛更高,通常来讲,如果能被欧洲市场认可的车型,在其他市场也不会太差。
 

反过来说,能打造出“全球车”的公司也能树立全球汽车公司的形象。由于我国市场足够大,很多国内车企虽然销量很高,但事实上还不是全球公司。要真正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全球公司,不仅要看销量,还要看供应链、研发、物流、本地建厂采购等“体系化”的综合能力。

 

“墙内开花才能墙外香”

 

另外,通过梳理上汽集团的国内外销量情况可以发现,出海不单是“增量”,也逐步开始“反哺”国内业务。
 

据上汽集团2022年三季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团营业总收入5274.09亿元,同比下降4.5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37.84%,达到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商学院》记者梳理2017~2021年年报数据发现,上汽集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已连续五年呈现下滑趋势。

 

从销量上看,2017~2022年,上汽集团国内整车销售情况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4月,上汽集团总市值为1666亿元人民币,排在汽车整车排行榜中第三名。同期,排在第一和第二的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市值分别为7163亿元和2349亿元,上汽集团与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在市值表现上拉开了明显差距,市场并未给其高估值。

 

相比国内萎靡的数据,上汽集团国外整车销量反而呈现欣欣向荣的增长趋势。从2017年的17万辆,逐年攀升至2022年的101.7万辆。截至最新发布的2023年3月份产销快报中的数据,上汽集团海外累计出口25.7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9.56%。
 

针对上汽集团国内、国外的销售表现,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导致车企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对于上汽集团这种老牌企业来讲,很难做到压价,或者通过减配来打价格战,因此在国内竞争优势不大。另外,受新冠疫情影响,汽车供应链受阻,芯片及零部件短缺,欧洲、北美的大量汽车工厂停工停产,国外大量的市场空缺给中国汽车出海带来了大量的机会。

 

“如今,中国汽车企业完全有能力生产并供应符合当地需求的汽车,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二、三年,几乎每个国家都经历了供给短缺问题,但只有中国可以提供高质量且有吸引力的产品。”张君毅说。

 

对于上汽集团来讲,钟师认为:“从目前来看,上汽集团的海外业务反而增长喜人,对集团发展会有比较好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集团也需要反思国内业务的发展情况,在国内发展不好,但在国外发展好的案例非常少见,毕竟‘墙内开花才能墙外香’。”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