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国式现代化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 作者:卜希霆 /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文化+驱动经济动能转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来不断向前发展的最佳写照。十年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增长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文化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 2012 年的 18071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44945 亿元,年均增速 12.1%,占同期 GDP 的比重从3.6%上升到 4.43%。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 3.6 万家增长到了 6.5 万家,年营业收入从 5.6 万亿元增长到 11.9 万亿元。

 

文博文创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消费场景。博物馆在中国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来博物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博物馆文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开发中已成为行业标杆,其将故宫打造为文化 IP,借助 IP 的力量构建起规模宏大的文创商业模式和立足于文化 IP 价值开放互动的产业链,让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公众生活,并赋予年轻化表达,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为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化 +”塑造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数字化进程加快,“云看展”、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文化 +”使文化产业覆盖面日益广阔,产业间边界日趋模糊,文化产业正深入融合到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之中,成为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百年变局下校准时代锚点

 

重大机遇与多重挑战并存是当前时代的显著特征,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扩大内需,激发消费需求,在保持文旅产业韧性生长的前提下,激活并释放国内大规模市场成为关键。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之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受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影响,中国文旅产业持续遇冷,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短板,尤其缺乏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引领与带动;其次,在文化传播方面,影视产业“出海”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仍然存在数量少、传播渠道单一、海外影响力不够与文化折扣高的问题;再次,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同时由于受疫情影响,各国经济压力增大,文化贸易需求明显下降,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受到严重制约。

 

高质量发展彰显文化韧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风险与挑战,一是以“文化 +”顺应、适应时代与人民的新期待与新需求。“文化 +”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未来中国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新业态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助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积极运用文化与创意的力量赋能其他产业,扩大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广大人民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

 

二是通过文化“走出去”,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华文明五千年所积淀的文化资源是进行故事创作的不竭源泉,是文化产业实现对外开放的文化基础,但是以往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时存在着文化折扣高的现象,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中国文化产品时存在一定障碍,无法产生共鸣,由此影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因此,在对外传播时要注意采用国际化语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译,培养国际翻译人才,搭建对外传播队伍体系;在传播渠道方面,突破过往单一的官方传播渠道,鼓励民间力量加入,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平台;在传播方式方面,可以与海外合作,在充分沟通中探索海外人民喜闻乐见的叙事策略与方法,打造具有中华文明辨识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除此之外,积极扶持本土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原创作品、产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对于文化产业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有重要意义。

 

三是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构筑中华文明传播张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发挥文化IP的带动性,构建具有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文化 IP,用原创文化 IP助力文化传播;积极发挥文化新业态的带动性,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用产业融合赋能文化企业实现体量化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定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文化产业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生梅兰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