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西门子念好“在华经”
原创 作者:王雅迪 /
发布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0次
文|王雅迪
从152年前向中国提供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并在19世纪末交付了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再到1985年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西门子成为第一家与中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德国企业。
2024年是中德两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今年上半年,德国在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3亿欧元。其中,第一季度德国在华直接投资近25亿欧元,第二季度猛增至48亿欧元。穿越150余年的时光,在德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当下,西门子正以数字化和低碳化的“双轮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日,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在西门子创新日活动上表示,“科技创新只有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西门子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加速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试图在中国积极践行“Siemens Chinaa”发展战略。
2021年7月,西门子定下了“Siemens Chinaa”发展战略,其中,a指的是Accelerate(加速)。加速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西门子未来战略的基本底色。西门子在中国正加速构建以Xcelerator为支点的,无边界、去中心化的创新生态。
跨世纪合作,从电报机到孪生城
西门子正在尝试打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体系、工业生态和工业模式。
1847年,维尔纳·冯·西门子与合作伙伴精密机械师约翰·乔治·哈尔斯克共同成立了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制造公司,即西门子股份公司的前身。
1872年,西门子进入中国,带来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开启了中国的电信时代。
1881年,全球首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诞生,西门子由此开创了交通领域的新纪元。
1899年,西门子交付了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至今西门子交通进入中国已超120年。1985年,西门子与中国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成为第一家正式与中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外国企业,并于2017年进一步深化了在数字化和创新领域的合作。
至今,包括轨道车辆及产品、干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及产品、轨道电气化、交钥匙系统工程等业务在内的西门子交通,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仍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2024财年第三季度,西门子交通营收在可比基础上增长2%,达26亿欧元。
不过,西门子在中国的真正落地要追溯到30年前。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在中国的第一家由外资企业组建的控股公司。这一年,运输行业制造商大陆集团、零件供应商伍尔特、宝马汽车等多家德企进入中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成为西门子中央研究院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目前,超过300名研究人员在多个城市的创新实验室中工作。 从150多年前在中国撒种,到30年前扎根中国,通过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开发的核心技术,西门子已形成数字化工业、智能基础设施、交通、西门子医疗在内的实体业务,以及西门子艾闻达(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转型服务)、金融、房地资产管理等服务业务。
目前,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正在积极探索工业“元宇宙”,力求通过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结合,创造一个虚拟协作空间,旨在为企业提供沉浸式体验和实时交互,以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效率。
9月4日,在西门子创新日活动上,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大中华区副总裁李志明表示,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看待元宇宙转型,西门子尝试对工业物理世界高度复杂的机理系统进行描述。通过数字手段描绘人、事物、上下游协作单位,使其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协作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以尝试打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体系、工业生态和工业模式。
工业4.0开启合作新常态
智慧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而数字孪生则是实现智慧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
十年前,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概念被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力求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2014年,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包含了4项关于工业4.0的合作条款。可以说,工业4.0使中德两国之间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西门子很早便把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并于2013年促成了在德国境外建立的首家数字化企业于成都投产运营。
智慧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而数字孪生则是实现智慧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孪生能够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多物理场、多学科的工程模型,以此驱动数字化转型,这正是西门子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所在。
李志明指出,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不局限于单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初级产品再到单件成品,以及整个成套工程的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在整个体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知识的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建模。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就是利润最大的地方,因此对于供应商而言,也可以通过元宇宙超越供应商的定位以接近客户。
2022年,西门子全球首家原生数字化工厂——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新工厂投运,成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典范。该工厂全流程应用西门子自身数字化理念和技术,投产后,新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0%,柔性生产能力提升30%,产品上市时间缩短20%。
据悉,该工厂建造了两次,一次是在虚拟世界中,无论是建筑、暖通、供电、车间布局还是产线调试,西门子都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充分优化,然后在现实世界中再建设一次。上中下游合作伙伴通过虚拟世界互相协作,促使产品创新的速度加快,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李志明将数字化转型形象地比喻为“三明治”。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并非数字技术的单向应用,而是包括业务、人员、流程以及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类似于“三明治”,每一个均要包含这三个要素。利用数字主线则可以为企业实现初步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过去5年,西门子提出行业的数字主线,基于航空航天、汽车、能源、机械、半导体等13个行业构建了65条数字主线。西门子选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产品组合,集成所需的全部数据、信息和功能,建设专属的数字路线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在接受《商学院》杂志访谈时表示,中小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和智慧化升级的过程中,引入自动化面临普遍难题。例如,前期往往需要较大的投资,中小企业可能资金不足;缺乏实施自动化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性能技术的适配性能力较差,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具有特殊性,需要定制化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这增加了技术适应和集成的难度;此外,自动化系统需要定期维护和升级,且关键核心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中小企业可能难以跟上最新的自动化技术发展,导致投资的自动化系统很快过时。
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遨博智能”)是一家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研发制造的企业,目前在国内协作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西门子创新日活动上,遨博智能董事长魏洪兴坦言,近两年产品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内部工程正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柔性化。以协作机器人为例,它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的关节设计,目前产品可承受从3公斤到50公斤负载,共有7种不同的模块。遨博智能一直希望将这7种模块整合在一条产线上,以实现柔性化制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西门子的工易魔方(由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工业数字化融合开发工具)合作以后,遨博智能找到了一条可以实现柔性化制造的路线,并搭建了全部柔性化的协作机生产线。同时,人力成本节约了将近70%,生产效率也有了较大提升。如常州的生产工厂虽然只有2000平方米的组装车间,但其产能近1万台。
邹德宝认为,在工业4.0时代,工业元宇宙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生产过程,企业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测试和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实际生产中的测试成本,并促进跨区域协同,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工程师和相关产业专家可以实时解决工艺流程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有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产品设计和定制过程中,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进行生产,满足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用生成式AI降碳
生成式AI不仅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更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技术。
肖松透露,在柏林,西门子正在利用数字孪生和AI技术,将原来的老工厂打造为新城,未来将有35000人在此工作和生活,这个城市将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年6月,西门子明确了公司在ESG方面的重点领域和宏伟目标。同年9月,西门子在中国启动“零碳先锋计划”,力争至2025年在中国帮助超过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不论是上述提到的数字化工厂,还是孪生新城,背后都离不开生成式AI。
生成式AI不仅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更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技术。建筑所需能源约占总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为了解决建筑行业的节能问题,西门子开始使用大语言模型。
时序数据基础模型和大语言模型是两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都是基于统计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它们在处理数据和应用领域上有所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时序数据基础模型主要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通常用于金融、经济、气象等领域,用于预测未来的数据点或识别数据中的趋势和周期性模式;大语言模型则专注于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文本,通过大量文本数据进行预训练,能够理解和生成连贯的文本,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文本摘要、问答系统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尽管两者在应用上有所区别,但在某些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邹德宝指出,时序数据基础模型对解决工业AI难以规模化落地的痛点至关重要。例如,其擅长处理和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适用于工业领域常见的连续监测和预测任务。它能够帮助工业系统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分配和优化,如在能源管理、库存控制和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需求和供应,以减少浪费。另外,时序数据模型的可扩展性使其能够适应从小型工厂到大型工业集团等不同规模的工业应用。
创新日活动期间,西门子首次展示其全球首款搭载西门子时序数据基础模型General Time Transformer(GTT)的工业产品——智冷魔方AI盒子,可通过相关参数预测建筑物未来15分钟的冷负荷需求,并通过有效的机理控制实现系统能耗最低。现推出的GTT版本基于 350亿时序数据点训练而成,模型参数达3亿。
据悉,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在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有限公司1.5万平方米园区内,帮助制冷机房系统实现节能约26%。预计搭载GTT功能的下一代智冷魔方AI盒子会在2025年第二季度面向市场发布。
AI在能源效率、资源效率和减排三个重要领域发挥作用,为了将西门子的数字化和低碳化能力分享给更多合作伙伴,2022年,西门子面向中国市场发布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西门子Xcelerator,赋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实现数字化和低碳化转型。
肖松认为,未来的创新生态是无边界去中心的开放生态,一方面技术、数据和知识跨越边界,甚至跨越人与机器的壁垒;另一方面,开放生态意味着没有引领和跟随,生态中的每个人和企业都是发起者和受益者。Xcelerator平台便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生态,让每个人和企业都能在平台上找到最新的数字化和低碳化知识解决方案,以及合适的合作伙伴。
该平台的发布成为西门子在中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开始,为国内4800万家缺乏数字化技术、人才和经验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路径,将其沉淀了多年的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转型经验的产品和方案上线到该平台。例如,西门子面向工业AI预测性分析软件SiePA,以及智慧能碳管理平台Smart ECX等产品均已上线。
Smart ECX平台采用工业物联网架构,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专业能力,帮助企业规划减排路径并落地减排项目。例如,西门子成功帮助国家电网北京环球供电服务中心打造“光储直柔”能碳管理解决方案,助其成为北京市首个“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预计用能效率较传统营业厅提高近20%。
日前,西门子宣布Xcelerator平台生态合作伙伴数量突破100家。同时,Xcelerator API World已进入公测阶段,预计2024年年底面向市场发布。
德企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超九成的德企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在肖松看来,产业发展和企业增长的出路是“让科技更加有为,让创新更加有质”,这意味着创新要具有颠覆性和产业化,能够让千行百业受益,所谓“有质”,不仅意味着创新要高效,还意味着实现绿色和低碳,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
这不仅是西门子的在华经验,也符合中国市场的当下需求,为德企在华投资提供了借鉴。中国德国商会此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受访德企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2024年以来,众多跨国德企纷纷加码在华投资。邹德宝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外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增强了外企的投资信心。此外,我国正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为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提供了参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机会,通过投资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市场趋势。
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是外资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据悉,我国在全国建设了115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备案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超过了5000家,提供了与国内企业同样的快速协同保护服务。2023年,外资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达到了80.55分,比2022年提高了1.44分。
值得注意的是,西门子等外国工业制造商在华发展仍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本地化程度要求高、政策法规适应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邹德宝建议,为了在中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外企需要注意加强本地化战略,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市场需求特点,与本地企业合作,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本地适应性。严格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时适应政策变化,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自身技术与品牌不受侵犯,同时尊重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环境。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点赞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