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姜朝晖:推动教育公平,应怎样持续发力?

原创 作者:姜朝晖 / 发布时间:2022-09-01/ 浏览次数: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姜朝晖

教育是民生之基,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当前,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必然是民生保障的重点。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公平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改善和保障民生”部分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具体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发展在线教育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期教育部门正在通过大力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推动中小学教师轮岗、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等举措,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
 
近年来,通过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在教育公平方面,有些工作成效非常明显。比如在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学段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阶段。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均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这是继全面实现“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面对党和政府作出的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新论断,面对新阶段新技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以及面对教育自身改革发展还存在的新问题,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方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除了教育部门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营造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内企业界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应该率先示范,发挥企业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作出企业界应有的贡献。
 
一是坚决拥护支持“双减”政策。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在学生减负方面最高规格的文件。该意见明确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之后对教育培训行业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和规范。截至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超过90%以上的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得到了有效治理。从未来发展来看,企业界要坚持高度政治自觉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严防资本对教育公平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助力教育数字化行动战略。教育数字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特别是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让贫困地区和乡村学校的孩子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自2022年以来,教育部门正在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行动战略,全面升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平台建设是一个长线工作,企业界特别是信息行业的龙头企业应该积极支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保障。
 
三是全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7.8%,伴随而来的是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及疫情“三期”叠加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非常之难。根据有关统计,2022年7月份中国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19.9%,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因此,企业在大力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加大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力度,特别是要向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和农村大学毕业生倾斜,也为企业后续发展储备一批优质的人才资源。
 
四是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继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的重大国家战略。从2020年收官的教育脱贫攻坚战来看,“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五个一批”之一,同时“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一保障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教育在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对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主要是聚焦乡村教育振兴,以教育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支持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信息技术资源供给、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采取定点帮扶等多种方式进行参与,以此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赋能乡村振兴。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