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助力

原创 作者:季为民 日期:2023-03-22 浏览次数: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在理论界引发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探讨,本文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讨论并解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选择这一角度,是因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诸如技术“卡脖子”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等,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助力和引领。
 
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作为产业发展前沿主力军的中国企业亟需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以指导实践,中国企业家尤其需要重新思考经营哲学、文化建设的底层逻辑,重构文化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准确把握现代化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为国家发展提供方向和力量,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引领和定向的作用。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受益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更新和思想先导。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或复兴都离不开新思想、新认识、新发明的推动,离不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进步。无论是原始文明,还是农耕文明,抑或工业文明,都与之前文化复兴有着重大关联,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引领和定向的作用。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为基础,以其制度模式和道路模式定义现代化的内涵,凭借技术和平台优势向全世界传播,西方现代化一度成为人类现代化的标杆和方向。同样,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领中国人民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终结了“历史终结论”,超越了“文明冲突论”,走出了一条根本区别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历史、哲学、文化、思想、制度、实践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和引领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指引、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特色总结,也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探索。
 
对应和服务于中国的现代产业发展逻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肩负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企业经营哲学和文化建设需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更多站在人民至上和“国家战略”的境界、立场和层次进行筹谋和判断;需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事业,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企业的文化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将为中国企业更好地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建构发展模式,配置资源,从而进行预判并制定前瞻性的商业决策。
 
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纠偏定向。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中,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从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质文明建设也好,经济建设也好,社会发展也好,这些探索的重点更多是从物质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准备、谋发展。相对而言,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它既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又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和熏陶滋养,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的协调发展。那么,我们要怎样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纠偏定向。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现实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并解决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的一系列理论、道路和方向等时代之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三次飞跃,为破解人类现代化和文明形态迷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两个结合”的提出,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意义,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世界意义,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制度的探索贡献了新的方案。
 
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看,一方面,它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需要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它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想、信念和担当,这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关切,反映了“解放全人类”的愿景追求,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赋予了共识追求和价值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彰显全球责任,蕴含着智慧与自信,中国企业也应该确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和天下胸怀,以更高远的视野和格局为企业谋长远、划未来。
 
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式发展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化代也离不开全世界文明支持下的融合和推动。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超越式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引领,离不开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的滋养,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助力。众所周知,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打造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和制度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要想实现超越式发展,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突破。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宣扬,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个预言在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面前破灭了。事实证明,如果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中国式现代化,而是西方化或者全盘西化,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局面,更不可能有美好未来。
 
具体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模式和制度模式,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选择。
 
不同国家选择不同道路模式和制度模式并不天然矛盾对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来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经验。西方现代化是西方国家在自身历史、文化、文明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资本逻辑实现的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的深刻变革,由于其根植于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具有侵略性、残酷性、排他性的特征而受到质疑。
 
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反映中国历史、文化、文明和实践的独特特征,历经百年求索,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资本中心和物质主义的目标,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双重属性,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提供科学理论工具。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在弘扬文化精神、打造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发挥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作为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它需要关照不同国情的独特要求,凝聚不同文化的主张共识,吸纳各种进步文明的创新成果,要随着时代、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恰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了这一理论品格,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吸收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营养,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提供理论指导、更新知识体系、优化解决方案。同时,按照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改革和建设进程中,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进行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完善升华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一系列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需要通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炼和传播推广,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它们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制度模式相互融通,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让人们感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命力,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人类文明的智慧贡献。
 
可以说,中国式现化化的每一步探索和成功,都是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追求梦想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结果,更是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成果标志。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