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五点思考

原创 作者:金占明 日期:2022-12-29 浏览次数:0
摘要:虽然钱老离世已经10多年了,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也归于沉寂,但回答钱学森之问仍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长期
摘要:虽然钱老离世已经10多年了,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也归于沉寂,但回答“钱学森之问”仍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长期挑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后来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所谓“钱学森之问”。[1,2]
 
有人说“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来破解。解决“钱学森之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笔者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第一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各级各类的学校都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的任务,使学生毕生都能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正义和社会良知,勤于思考和质疑,富于挑战和创新。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没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懂得尊重科学和坚持真理的人,不可能为科学事业和追求真理而孜孜以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必定会动摇自己的信心,而且可能会因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不敢质疑和挑战的人,当然很难发现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也不会发现现实世界中的新问题与新现象,他们一般会墨守成规,对上层人物和学术权威顶礼膜拜,他们很难提出新颖的想法和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当然,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希望所有的学校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做出创新的成果。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好基础,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这一阶段的另一培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会多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应对种类繁多的考试上,尤其是学生家长不能给孩子报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让孩子在不同的学校和特长班上往来穿梭,这样做不仅无助于他们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危险的是让他们过早地接触一些不适合在该年龄段接触的问题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总是碰到超过自己能力的过难和过于复杂的问题会损害自己的自信心。学生家长和教师都不要拔苗助长,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在大学阶段,除了要继续深入学习系统的数、理、化、外语和计算机等通识教育科目外,也要掌握一门专业化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本科生培养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上,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而在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需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养成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在这一阶段,应当鼓励学生勇攀学术高峰,敢于创新和富于创新,而不是畏手缩脚,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要培养杰出的人才,学校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质疑精神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严格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我们的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整个培养体系和计划,而是在以前多年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某些环节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例如,作者认为在博士培养阶段,不应该开设越来越多的基础理论课,更不能开些与博士生研究课题毫不相干的课程抢占他们宝贵的科研时间,而是应该根据研究的需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去强化哪些方面理论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他们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二,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后期、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及工作以后,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当努力创造和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大胆地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尝试由他们领军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对其中有培养前途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敢于破格提拔和使用,要将各种奖励和荣誉向他们倾斜,而不能奖励那些没有创新思想和激情的人。事实上,后一种人最多只能充当“看家护院”的角色,决不可能成为科学和艺术的大师和承担披荆斩棘的重任。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权威人士尤其不能把自己领导和管理的单位当作封建的领地和单一品种的培养皿,根据自己的好恶决定奖励和处罚,要鼓励和允许年轻一代挑战自己的成果和权威,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新上不设禁区和单行线,甚至允许他们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只有这样,那些勤于思索、敢于创新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毫无疑问,新的思想和观念必定要突破原有的认识和旧思想的禁锢才能孕育,而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也一定要超越现有技术的障碍和旧方法的藩篱才能绽放新的光辉。
 
第三,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兴趣、志向、教育背景和阅历不同,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和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的差异,要培养的造就大批的杰出人才,党和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领导者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不要让善于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去做具体产品开发的工作而是鼓励他们围绕基础科学问题去做前瞻性的研究,同样,也不要因某些人在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上做出了突出成就就一定认为他们也一定能承担理论创新的工作,甚至不顾他们的反对做出工作岗位上的调整。事实上,一个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未必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个能干的校长或研究所长也未必是某一具体重大课题的合适承担人。所谓人尽其才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有天赋、有兴趣、有能力也有需要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做出相应的业绩和贡献。人尽其才的时候自然也是杰出人才得以大量涌现的时候,人尽其才实际上是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证。

要实现人尽其才和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目标,除了根据他们的需要和能力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外,还必须建立合适的薪酬和激励体系,要对他们对科学事业和技术进步以及艺术创造所做出的巨大付出给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补偿和激励,须知科学和技术以及艺术的创新不仅需要巨大的努力,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失败的风险。必须防止优秀人才因引导不利或薪酬与激励制度不合理而流向那些工作轻闲却薪酬丰厚的岗位和职业,既浪费了难得的优秀的人力资源,削弱了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又助长了人们避重就轻和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事实上,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首先就是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并做出合理决策的一项系统工程。
 
第四,创造任人唯贤的工作环境。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杰出人才的涌现与工作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会鼓励人心思齐,追求正义与公平,并会为科学、艺术和人类进步事业忘我奋斗与献身,而恶劣的工作环境会让人心涣散,追求享乐与虚荣,并会为私利和虚荣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可以认为: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上政府和各学术机构的领导和企业家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因为他们控制着资源的分配、职务晋升和以及物质和荣誉奖励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的方向和进展,如果他们不能做到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不正之风和腐败之风就会在整个组织和社会扩散开来,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人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溜须拍马和曲意逢迎上,而不是向科学和艺术的巅峰勤奋攀登。依作者的观点,要创造任人唯贤的工作环境,首要的任务就是选拔那些尊重科学、坚持正义、不谋私利和知人善任的人担当大学校长、学术研究机构的领导,只有这样,任人唯贤才会成为可能,才真正有了抓手和依托,希望利欲熏心的人来营造任人唯贤的环境无疑是负薪救火,水中捞月。
 
最后,要培养和造就杰出的人才,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如前所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关键是要尊重首创精神;在体育等竞技领域,主要要抓好体育队伍和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而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学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要创造好的实验条件,对研究项目要有充足的经费和财力支持,并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同时,有效保护发明和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在思想文化方面,必须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和崇尚真理而不是愚昧和盲从,要鼓励创新和创造而不是教导年轻人循规蹈矩和惟命是从,要勇于借鉴和吸收各民族思想和文化上优秀的成果,而不是在封建文化的故纸堆里寻找安贫乐道的借口。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出杰出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条件,我们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第1期《教育改革问题刍议—兼答钱学森之问》
 
参考文献:
[1]沈正彬等,给袁贵仁部长的一封信,新安晚报,2009年11月11日
[2]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至12月2日,求解“钱学森之问”系列文章
[3]百度百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