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刚
日期:2022-09-29 浏览次数:0次
而数字化对银行而言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其转型的性质就像从骑自行车转到开汽车,不光是硬件技术的替代,更重要的是对驾驶的理念、方法和能力的全面重塑。
数字普惠金融是过去一段时间普惠金融发展当中的一个亮点,中国目前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为什么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取得这种成绩呢?
虽然普惠金融仍有很多难点,在此我不再展开。我想分享的是为什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普惠金融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并且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我们认为核心就是数据要素的使用。数据要素这个提法在中国是有全新意义的。古典经济学中,传统生产有三种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2019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的五个要素,除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外多了两个,一是技术,一是数据。数据是数字化基础,五要素把数据和技术分列为两个不同的要素。今天大家经常把科技和数字化混为一谈,实践当中可以看出两者是有区别的。数字化需要技术,但是技术不等于数字化。现在很多人把数字化当成科技化,觉得加大科技投入,多建系统,就能完成数字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数字普惠金融之所以能够在金融领域中应用,因为数据要素的挖掘和使用对普惠金融有了赋能,赋能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客户识别和画像;二是产品的创设,基于数据,可以很好地获知客户的偏好、需求,并及时感知;三是赋能内部的管理,基于数据化的基础,更好的提高金融机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这个赋能过程,是和普惠金融或者金融传统模式不一样的。传统金融模式是:有了产品再找客户,线下普惠金融如同银行采用“扫街”的模式,前提是先有产品,再通过“扫街”找到客户,把产品卖给客户。这是传统的金融模式。如果银行有网点,更是等着客户上门,把产品给他。但是在数字化时代,在数字金融的模式中,我们首先要感知客户的需求,以及相应的产品创设的过程,都是围绕客户在场景当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对客户需求进行感知、发掘、挖掘,创设的。从数字化的角度来讲,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是以数字化的各种场景、数据作为基础的。你会发现,这种业务服务模式和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信息化只是为了提高效率,采用的还是传统业务模式,只不过是用技术提高了某一个流程效率,降低差错率。就好像还是自行车,我们只是把自行车造得更加流线一点,空气动力学更优化一点。而数字化对银行而言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其转型的性质就像从骑自行车转到开汽车,不光是硬件技术的替代,更重要的是对驾驶的理念、方法和能力的全面重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数字化时代的载体是不一样的,在传统金融中所有技术应用在基础之上,现在技术是应用在新的场景和逻辑之上。数字金融实际上是对金融形态、生产方式重塑。现在很多银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很痛苦,这是因为用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只是一个技术改造的过程,未必很好适应客户的需求。要想真正适应客户需求,意味着从头到尾改变,从前端物理网点开始改造,到业务流程、组织架构重塑,这个重塑就是传统金融方式彻底改造的过程,就如同不再是骑自行车,而是开汽车。这时候所要的是新的技术,以及相应驾驶技能,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并不是传统普惠金融简单用了一些技术,实际上是基于数据,对于传统普惠金融模式的重塑。其中有两个核心,一是要有数据平台基础,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很重要,但是基础设施并不是全部,光有了基础设施,不见得把它用得很好,如同有了马路,不见得你开车就很好。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基础设施就是马路,普惠金融就是汽车。如果说数字化是把传统交通方式升级,那么数字化的核心就是两个,一是搞好基础设施,二是提升自身驾驶技术。说到底,就是数据要素使用的能力。实现构建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就是打造这两个核心能力:一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当然要强,才能支撑新的生态模式的发展,二是光有技术能力,不见得诞生这样的生产模式。这不仅是技术的应用,而且是生态服务模式的变化,包括在传统金融无法触达的很多领域,降低了风险成本,降低了运营成本,更好的匹配客户需求,做到触达,不光是效率的提升,还是一个模式的转变。这就如同让我们的行驶速度从原来一小时15公里加速到60公里,或者160公里,这绝不取决于你提高技术效率、运行效率,而是转换了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好比你骑自行车时,极限速度就是20公里每小时,而开车极限速度是200公里。要触达更多的客户,确实是技术所带来的,但是重要的不只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而是换了一条跑道。但目前很多机构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地以为是纯粹靠技术就能实现这种变化。
接下来我想简单讲讲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难点和挑战。
一是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既然这是个新的模式,不同机构也在探索。未来当然需要把数字技术或者数字生态模式更多地应用在金融机构的普惠服务当中,更好的发挥金融作用。现在普惠金融的重点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已经完全实现脱贫攻坚了,未来要更好地用普惠金融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未来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攻克的方向要有所改变,逐步从原来的小微企业逐步扩张到更大的领域,未来普惠金融规划当中会有新的重点内容,这都是未来用数字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当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难点。尽管目前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挑战。外部挑战表现在,虽然数据已经作为要素,但是要素市场本身还在建设过程当中。资金是一个要素,金融市场很规范;土地是一个要素,土地市场也是很规范的;数据是一个要素,但是数据要素相关的规则现在并不清晰,数据交换的市场都没有,定价以及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法律约束等等刚刚才有,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这些和数据要素基础设施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现在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调整压力。原来很多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最近在新的监管政策下都面临调整。方向是确定的,只不过新的监管环境下,以及数字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需要更加规范的运作模式,等等。
三是从金融机构内部角度来讲,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数字普惠最大的挑战是来自金融机构自身的认识问题。如果只是把它看作是技术性问题,我采购一些设备,搞点软硬件就够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花钱买点设备很容易,但是数字普惠金融是对传统金融彻底改造升级的过程。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是从骑自行车到开汽车的变化,过程不仅花钱,而是要学驾照,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首先接受它,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开法拉利的,还要苦练驾驶技术。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文化、金融机构战略,数字计划的调整,驾驶能力的提升。真正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根据曾刚在“科创中国”第五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上的发言实录整理。
文章来源:CIC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专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