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是复利之后的第九大奇迹
人类历史上曾经不断出现“七大奇迹”,最早是指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七个古文明建筑,即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由于这些古文明早已凋零,最早的“七大奇迹”除了胡夫金字塔尚在之外,其余也尽皆消失。随后,人们又不断提出“中古七大奇迹”“七大自然奇观”“七大建筑奇迹”“新七大奇迹”等名目。
虽然年代背景不同,但“七大奇迹”的说法,也逐渐被接受为一种描绘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的代名词。
而传说爱因斯坦曾经告诉媒体,“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复利”,股神巴菲特也被公认为是“复利”的代言人。
为什么复利能位列世界第八大奇迹
为了更好理解复利的含义,先来看两个已经被“滥用”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和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关,也被称为“棋盘麦粒问题(The grain problem)”。
传说,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西萨回答:“陛下,请您在这个棋盘(指国际象棋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指西萨自己)。”
国王一听,认为这是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你所要求的并不多,当然会如愿以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出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
第二个小故事,和纽约的曼哈顿有关。
1626年,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Peter Minuit花了大约24美元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到2000年1月1日,曼哈顿岛的价值已经达到了约2.5万亿美元。以24美元买下曼哈顿,看起来Peter Minuit无疑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但是,转换一下思路,如果当时的印第安人拿着这24美元去投资,按照11%(美国近70年股市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投资收益计算复合收益,那么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到2000年,24美元将变成1.93E18美元、即193万万亿美元(24乘以1.11的373次方),远远高于曼哈顿岛的价值2.5万亿。
这两个小故事,形象说明了复利的魅力和威力,而巴菲特之所以被称为股神,并非因为他的每一笔投资都回报不菲,甚至有人统计过其在1965-2014的年均回报率只有21.97%,甚至不如一些A股的散户抓三个涨停板,但是复利的秘密在于时间和稳定。
巴菲特的成功不仅仅是每年都可以获得21.97%的回报率,还坚持了49年(1965-2014),不考虑通胀因素的总体回报率是将近17000倍!
投资股票的多数人,即使“赚”到了钱,但考虑到复利的情况下,其实仍是亏损的,比如10年赚4倍,年均复合收益率是15%,扣除通胀影响,实际收益率就低的可怜。如果再考虑机会成本,恐怕就更加惨不忍睹。
对于复利,收益周期和收益率是两个负相关的重要因素,当收益一定时,前者越长、收益率越低,反之亦然。无论是在一级市场,亦或是二级市场投资,如果没有复利观念,很可能就会得不偿失。
假如一个公司正在准备邀请你作为新的投资者,预期三年后公司会引入中介机构辅导上市(1年),而从申请到正式获批大概需要1年左右,请问你会要求这笔投资的总体回报率在多少?
从你签字投资开始,到最终条件允许将投资变现,理想情况下大概是6年的周期,其中准备期三年、辅导期一年、申请期一年、锁定期一年,假定你要求年化复合收益率是40%,那么6年后的总体回报率就是653%(1.4的6次方减去本金1)。
这时候,你就可以拿出计算器,算一算按照公司提供的业绩增长预测表,6年后能不能达到你的总体回报率。
所以,用复利与时间做朋友,真的可以成就不亚于任何世界奇迹。
为什么预期可以是复利之后的第九大奇迹
前面介绍了复利,足见其魅力和威力,预期的实力能和复利相提并论吗?
如果说巴菲特是复利的代言人,那么美联储(Fed)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就都是操纵预期的行家里手。
美联储作为美国的央行,控制着美元的供给和成本,并通过美元的国际地位,实质影响着全球的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而美国能源信息署虽然只是一个美国国会成立、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机构,但是其定期公布的美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报告,也同样时刻扰动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神经。
美元是货币之王,石油是商品之王,不仅仅体现在其使用范围的广泛,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现代经济的基础要素,短期内难以撼动。因此,无论是美联储的议息政策,还是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库存报告,都会影响全球市场诸多品种、价值数十万亿美元规模的交易。
从过往的经验看,如果美联储或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数据超出预期,那么就非常可能造成全球市场的大幅动荡。所以,为了缓和这种“硬”冲击可能引发的“硬”着陆,美联储和美国能源信息署,都开始玩起操纵“预期”的游戏。
比如在2021年下半年,美国本土开始出现通胀飙涨的迹象后,市场已经开始猜测美联储是否会调整货币政策,采取加息措施抑制通胀,而一旦加息,就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负担增加,无论是对于实体经济(借贷等)、还是虚拟经济(对冲基金等)都可能陷入流动性困境。
所以,为了减缓加息对经济的“硬”冲击,降低经济“硬”着陆风险,美联储官员开始以演讲、采访等各种方式向市场传达未来加息的可能性,强化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加息的预期毕竟不是加息,并不会对实际经济活动造成影响,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就可以提前为加息的落地进行充分准备,无论是锁定长期融资成本,还是削减杠杆比率,都减缓或抵御加息的冲击力。
2021年6月的议息会议后,美联储关于加息的点阵图,就开始与前次3月议息会议时出现明显变化,之后的12月议息会议,美联储又加强了对于加息预期的立场,但美联储真正加息动作却是发生在2022年3月,加息幅度也只有小幅的25个基点。可见,美联储对于市场预期的管理提早9个月开始,对于美联储而言,加息并不是目的,对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注才是重点。
如果在美联储进行的加息预期管理中,市场提前缩减杠杆水平,把即将失控的通胀率或失业率重新拉回可接受的区间内,美联储还会不会真的落下加息的大锤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同样,美国能源信息署定期公布的能源库存报告,也存在类似的迷因。首先,美国的能源储备分为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前者是政府管理、后者则是各企业控制,作为难以精确量化的固体(如煤炭)、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想要真正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报告,其实并不容易,比如美国的原油战略储备,部分是采用自然形成的地下空穴,而地下洞穴并不可能像人工建筑一样标准,再加上地质结构细微变化等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依靠人力或技术快速统计出准确的结果。
所以,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库存报告,就经常会出现很奇妙的现象,比如当国际油价高位有利于美国利益时,往往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的库存数据就是处于悲观的(即库存量减少),当国际油价低位有利于美国利益时,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的库存数据就是处于乐观的(即库存量增加),而美国能源库存数据向好(即增加),就会影响投机于国际油价的机构对于需求走势的判断,反之亦然。
虽然金融市场云集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们,但是他们却经常在玩基于预期的猫鼠游戏。如果能够更好操控预期,其威力绝不亚于复利。
一位已经去世的著名宏观经济学者,作为中国康波周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从2008年次贷危机到2016年大宗商品年度反弹,多次成功预测了全球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拐点,被人们誉为“周期天王”。
其推崇的康波周期理论,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最早提出的,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
在这个周期里,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
经典的康波周期是长达50-60年的长期波动,在康波周期的基础上,从宏观层级向中微观层级转移, 经济就处于嵌套的大小周期之中。
但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和独立于人或群体意志的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周期无论大小都和经济或市场主体有关,而市场主体最终是可以穿透到人。而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任何经济决定都是基于理性客观的最优解。不过,如果所有决定都是基于理性客观的最优解,为什么还会产生周期性波动?周期性波动,或者说市场兴衰波动,很明显不属于理性客观的最优解。
如果说周期性波动不是基于理性客观的最优解,那么会是基于什么?答案:预期是周期波动的罪魁祸首,大小周期波动是不同阶层群体的行为差异造成,越是偏向客观现实的群体所造成的周期越大,反之亦然。
如果市场中的所有主体都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那么每个经济决策都应该是绝对理性的,就不会出现任何供求不平衡,每一类供求关系都是精准匹配。当然,这种精准匹配是不存在的,任何经济决策都会多少受到决策者个体行为因素的影响,所以也促使研究人的行为对经济影响的行为经济学在近年逐渐兴起的原因。
绝对理性就像极限,虽然能够无限逼近,但却始终无法触及,因此所有市场主体都是相对理性,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程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存在大小周期,宏观周期往往是由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经济菁英的决策影响,而中观周期是受各行业、各地方负责人的决策影响,微观周期则是与普通人的决策息息相关。
一般理解,经济理性的阶层基本与经济决策阶层保持一致。也就是,宏观周期之所以更长,是因为影响宏观周期的人的经济理性更趋近绝对理性,反之亦然。
同样可以解释的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股市冒险去炒垃圾股,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秘密,而是他们有强烈的预期、垃圾股不会被抛弃的预期,这也就让他们失去理性判断,完全遵循自己的预期作出决定。
为什么很多人会在明明供应充足的时候,还要去抢购?也是基于自己的预期,认为物资可能出现断供的预期。
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手段,去有意识引导、形塑目标群体的预期,那么并不需要施加更多额外推动,他们就会自然按照被设计的预期行动。引导或形塑他人预期的人,甚至都不需要为他人被预期推动造成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预期就是这样厉害!
除中经传媒智库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经传媒智库立场,本站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关于智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
158012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