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与“工匠精神”的浪漫主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为打造中国品牌指出了方向。为更好讲述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国家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人民日报社在2017年发起新时代品牌强国计划;2019年,品牌强国战略联盟成立,“中国品牌强国盛典”和品牌强国示范工程也在随后启动。几年时间,中国品牌建设飞速发展,逐步实现从被动建设到自觉行动的转变,也更加注重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消费者体验。
品牌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服务、价值和文化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是无形资产,只有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成熟品牌有价,可交易可并购。如要从零开始,那就不能不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于2016年被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逐渐为更多组织和个人所认同和倡导。
讨论“工匠精神”不应拘泥于浪漫主义。香奈儿首席鞋匠马萨罗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这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匠心值得尊重。不同于日本匠人对精神专注和极致用心的重视,德国匠人倾向于在追求精确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标准化。意大利的服装、家具等在业界口碑极佳,其工匠精神体现在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对文化与用户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瑞士钟表享誉世界的背后,是历代钟表工匠对每一个细小零部件的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早已植根于瑞士钟表业中。
可见“工匠精神”在各个国家的内涵并不相同。其中,日本“匠の精神”尤其突出,甚至将其引申到“一生只干一件事”,其精神层面,却接近孔子所提倡的“执事敬”、“事思敬”。然而,日本这种代代相传的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参考和学习。
全球百年企业,日本有25321家,美国有11735家,德国7632家 、英国3435家。就日本而言,500年以上的有147家。由于中国过去两百年的内忧外患,多种技艺已经断代,老字号寥寥无几。经营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5家。就算加上超过100年的青岛啤酒、泸州老窖、全聚德、吴裕泰等,也不过是10多家。
不少品牌的传承是商业秘密,比如可口可乐。但是,随着专利权的普及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执行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知识在史无前例地广泛传播,造就了一批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如今,活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有一百多家中国企业, 从上世纪90年代联想等国产品牌的兴起,到近年来华为、小米、大疆等占据大份额市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引领互联网浪潮,品牌建设之路已经有了一定成效,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但谈“工匠精神”,也要谈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与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在品牌强国建设过程中,大到正面积极的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输出,良好经济环境、社会氛围的营造;小到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的倾斜都值得专家学者们慎重去思考,企业家努力去实践。
除中经传媒智库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经传媒智库立场,本站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关于智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
158012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