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怀谈乡村振兴之十:打出政策工具组合拳

原创 作者:彭真怀 日期:2024-01-04 浏览次数:0
2008年,我写过一篇在职博士研究生论文,系统提出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上升为奥运后国家战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统揽全局,扩大国内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型可持续增长。我认为,把小城镇作为乡村振兴的真正抓手,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是更加清醒务实的治国理念。

作为大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结合部,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我认为是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及时跟进配套的政策措施,突出重点,示范引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支持,农民为主;创新机制,形成合力。优先发展小城镇不是为了做给人看的,而是要实现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农村发展能力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功能。

1、支持城关镇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我国县(市)的城关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我认为应当明确城关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步骤上,建议2024年重点抓10%的城关镇(约200个)进行试点,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周边城关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关镇建设;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城关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发达且城镇密集区域的城关镇建设。用一年时间积累乡村振兴试点经验,2025年全面启动。

2、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和卫生等部门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落实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中,从中央到地方应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和计划,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我认为,应当围绕推进人口城镇化,放宽小城镇农转居的户籍政策,允许新生代农民工自主选择城镇户籍,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还应当尽快研究城乡社会保障接轨的具体途径和办法,确保进入小城镇的农转居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3、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应当根据先城关镇、重点镇,后一般镇的次序,对小城镇规划修编进行严格界定,照搬套用城市模式、浪费资源的应坚决修改。我认为,有关部委每年200亿元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建设应放缓一步,与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和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可以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和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4、加大小城镇投入,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我建议对现行的贷款政策应进行调整,在方便、易行的前提下,扩大小城镇资金贷款范围,做到“投得出、收得回”。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小城镇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或采取BOT方式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对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5、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幅射。我认为,应从农民最关心的小城镇改水改厕、危房改造和道路硬化等方面入手,对来自生活的污染,要着重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要首先在小城镇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来自工业企业的污染,要考虑建设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废弃物集中处理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给他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真正把乡村振兴办成合民意的“民心工程”。

6、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以自身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小城镇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二是积极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吸引过来;三是围绕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和观光旅游业,推进小城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基层政权能否正常运转。我认为,农民不认可的改革不能强制推进;农民一时不接受的改革,要先行试点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接受,避免由于乡村振兴的工作失误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上,可以从9年制向12年制发展,延长3年的职业教育培训。

8、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提倡使用新型实用技术。为了解决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我认为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对镇中村,主要采取拆迁新建的办法,建设以多层公寓为主的新村,集中安置农民;对规划的中心村和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平原村,主要采取合并组建的办法建设组团型的农村新社区;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村,主要采取整治改建的办法,整治环境,改造旧房,拆除违章建筑和违房;对地处偏僻山区、海岛的贫困村、小型村和“空壳村”,主要采取移民迁建的办法,异地安置农民。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建议推广使用小型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沼气化粪池,按照一个居住小区为单位,集中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国内结构性转变和国际周期性调整双重挑战,从启动国内需求的角度出发,只有小城镇才能有效回应外部冲击,使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影响,真正走向复苏。乡村振兴的政策意图十分清楚,关键看如何落实。我非常担心的是,许多地方对城市发展依然十分偏爱,还会拆了旧城建新城,搞了小城搞大城,对落实一乡村振兴很有可能喊得多做得少。我认为,推动城乡由二元变一元,由分割到融合,配套的政策工具一定要及时跟进,确保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