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怀谈乡村振兴之九:新生代农民工往何处去

原创 作者:彭真怀 日期:2024-01-02 浏览次数:0
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我多年来思考的一件大事。乡村振兴需要正视这个新情况新问题,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大局。

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上属于城市边缘群体,他们是没有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他们不被承认为工人,他们缺乏基本的劳动福利保障。我认为,当落后的农村与发达的城市并存时,新生代农民工自然会选择发达的城市。如果在政策硬约束下不能进入城市,就会把小城镇作为首选之地,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

应该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1984年以来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状况。我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都按现有人口分配耕地,一定30年不变,新增的不分配,去世的也不退还。这就造成了新增人口在农村没有属于自己名下的耕地,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往返于城乡之间的流民。没有年轻人参与认同,乡村振兴就失去了吸引力。

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约为1.5亿人,其中0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大约有1亿人。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认为依靠城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很不现实,这就要求小城镇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吸纳作用。据调查,71名回乡创业者有 23人在县城或城郊投资;有21人在小城镇所在地投资;25人在所居住的村里投资;有两人的投资地点没有给出有效回答。

近年来,由于农民就近转移就业不充分、部分失地农民利益补偿不到位所导致的上访,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大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以小城镇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首选之地,我认为对乡村振兴至少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由于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我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与过去相比,现行的城镇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已有了较大改进,但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小城镇仍存在种种限制。我认为,应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他们在小城镇提供平等的居住和就业机会,享受平等的失业保障制度、低保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公共保障制度,切实做好由土地保障向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的衔接。

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在短时间内改变很不现实。就广大农村而言,无论是“治穷”还是“致富”,都要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找准突破点。据我了解,有20个以上的部委给乡村振兴注入资金,形成了100多个工程或计划。这个局面与过去相比是一个进步,但仍不能解决小城镇进得去、进得起和留得住的现实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允许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镇落户,并纳入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人口转化为小城镇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问题。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