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怀谈乡村振兴之五:从问题导向看方法路径

原创 作者:彭真怀 日期:2024-01-02 浏览次数:0
把小城镇作为乡村振兴的真正抓手,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标志着清醒和务实的治国理念。我认为必须从概念上防止片面化和简单化,澄清对小城镇发展的错误认识。

什么是城镇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农村人口成为小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城镇化每年都会出现,我建议更加精准表述,把小城镇作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并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不同点在于小城镇能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国内结构性转变和国际周期性调整双重挑战,从启动国内需求的角度出发,只有小城镇才能有效回应外部冲击,使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影响,真正走向复苏。在对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山市港口镇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初步梳理了小城镇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

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地方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中央各部委的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政策措施偏好大中小城市,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小城镇规划水平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有的规划可操作性不足,乡村振兴缺少有效实施手段。

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从1994年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省对市、县(市、区)两级的财政分配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大部分县(市、区)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讨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省实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乡村振兴的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小城镇发展资金缺,本质上是农村金融体系制度弱。金融体系象毛细管一样渗透到农村,把钱收上来,但返回小城镇用的是少数。小城镇传统管理模式的体制性难题有待突破,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等措施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难适应改革所带来的资金来源变化,很难适应乡村振兴对人、才、物管理模式的变化。

五是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改制为民营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通过乡镇政府办企业、以工哺农、以工兴镇的机制已经衰退,但新的乡村振兴增长机制并没有同步形成,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普遍。

 当然,造成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乡村振兴的落实,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我非常担心的是,许多地方对城市发展依然十分偏爱,还在拆了旧城建新城,搞了小城搞大城,这样做当然容易出成效,容易让上面看得见。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小城镇比较效益低,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有限,难以规范和管理。由于财力、认识、决心等原因,他们对落实乡村振兴很可能喊得多做得少,执行不力。

我认为,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落实乡村振兴的所有政策,都应当指向这个落脚点。小城镇相对有条件加强水利、能源、电力、通讯、信息和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基础教育、科技推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品的服务平台。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顺势形成以小城镇为抓手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增加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就可以调整农村利益格局,释放农村创新能量,为内需型经济奠定长期的利好基础,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在怎样应对疫情后发展这个问题上,一些地方还在拼凑上亿甚至几十亿的大项目,很容易造成灾难性的重复建设。相比之下,小城镇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是启动消费的推进器,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的道路、桥梁和房屋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材、冶金和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可以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国形成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

还应当看到,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很多人都意识到,“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状况,对国家长期繁荣稳定正在构成风险,但又找不到乡村振兴的关节点。其实,以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就能够增强对农民就业的承载力和居住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传播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经济基础,逐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做法,逐步扭转“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的现状,对乡村振兴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我想强调的是,小城镇还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农民占我国人口总量的 70%,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 50%。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大部分人口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村,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还不可能出现人口从大中小城市向农村倒流,而只能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就业。在这种形势下,小城镇最终要发挥蓄水池作用,把发展小城镇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不能搞两张皮。推动城乡由二元变一元,由分割到融合,我认为只有通过小城镇才能实现。如果就农村谈农村、就城市谈城市,不讲农村人口城镇化,乡村振兴就难以取得实效。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