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安徽CEO葛皖镝:制造“更有乐趣”的新能源汽车

作者: 日期:2023-04-14 浏览次数:0
大众安徽是大众集团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公司。大众安徽成立于2017年,是由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
大众安徽是大众集团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公司。大众安徽成立于2017年,是由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2020年5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简称“大众汽车”)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江淮大众75%股权以及100%的运营权,在中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合资合作体系。
 
大众汽车从江淮汽车拿到合资公司100%运营权,利益重新分配背后是大众汽车面对汽车行业百年之未有大变局—— 专注投入电动化的决心。大众汽车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并计划在2030年将纯电动车型的份额提升至50%。
 
作为大众汽车在华布局的唯一一家掌握控股权的合资企业,大众安徽在集团电动化转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使命?在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一众造车新势力虎视眈眈的围攻下,大众安徽如何向上突围?就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专访了大众安徽 CEO 葛皖镝。
 
专注新能源车型
 
《中国经营报》:大众汽车在中国有三家合资企业,大众安徽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有哪些不同?
 
葛皖镝: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都是大众汽车的合资公司,在集团业务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最大的不同:第一,大众安徽主要是关注新能源车型的生产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不会生产内燃机车型;第二,在技术层面上,大众安徽未来的车型会更多关注车联网技术,包括信息娱乐技术、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等。
 
《中国经营报》:您提到大众安徽不会生产内燃机车型,对于混动车型,大众安徽是否有规划、布局?
 
葛皖镝:混动车型靠内燃机发电去提高行驶里程,从全球或从中国市场来说,关于纯电还是混动技术的选择,大家还没有一个定论。大众安徽关注的是纯电动汽车,至于未来混动技术会有什么新的发展,暂时还没有答案。我们的关注点是希望借着充电设施的完善,延长车型的行驶里程,让纯电动车型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让它成为可靠的选择。
 
《中国经营报》:您认为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突出需求是什么?
 
葛皖镝:我认为,中国消费者更加希望他们未来的电动汽车是一款能够带来乐趣的车。那时,汽车就是一个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能进行工作和学习,所以未来我们会进行类似人工智能助理的特殊设计,而这也得到了德国总部的高度支持。
 
不少汽车的设计过度完美,比如经久耐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等一系列优点,但缺乏一些“灵性”。“灵性”是指车主在汽车里能否获得乐趣,我们希望未来的汽车能够与车主有更多互动,让汽车空间更具有生活感。我们的想法是大众不仅要做量产车,满足大众客户的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并满足客户提出的独特需求。
 
大众安徽希望尽早地参与到产品的定义和开发中。以前的传统路径是在德国进行产品的原型研发,把概念和车型带到中国来实现落地。现在,我们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希望以中国为核心,研发出一些适合中国消费者和本土需求的本地车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去发现全新的中国本土需求,包括互联互通、数字化、数字服务、自动驾驶技术等,这些都是中国本土消费者向我们提出的非常明确的要求。
 
在中国,为中国
 
《中国经营报》:大众安徽未来是否会基于大众安徽打造全球性的产品,即从中国研发、生产,分享给全球市场?
 
葛皖镝:对于未来的研发职能,要分两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在中国,为中国”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希望在中国的研发基地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观察力,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变化,对于车联网、智能驾驶,以及对整车的需求。
 
第二,从全球层面来看,我们会为集团在全球提供研发支持,但具体是什么形式,什么产品,是否会落地到实车的状态,还没有具体决定。
 
此外,可以明确的是,未来大众安徽将导入大众汽车研发SSP 平台。这个SSP平台,我们在集团层面的研发过程中提出了非常多的诉求和意见,要保证 SSP 平台以后在大众安徽落地使用时,能满足和兼容中国消费者和未来市场的要求。
 
从相关研发工作方向和职能来看,我们还处于探讨阶段,比如是拿全球一套研发标准放在大众安徽去做中国车型,还是把中国研发的经验反哺到集团去做全球研发,还没有决定。
 
《中国经营报》:您提到大众安徽在研发方面扮演着“在中国,为中国”的角色,这是不是意味着在研发部门里中国本土化的人才占比也会更高一些?
 
葛皖镝:是的,我们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的员工很多都来自于中国,甚至是来自于合肥市、安徽省。因为对于大众安徽来说,使命和愿景非常清楚,就是既要满足集团和企业高质量生产和研发的要求,又可以帮助合肥市和安徽省提升研发型和制造型人才水平。所以,我们非常倾向在合肥及周边地区招募研发及生产人员。
 
在培养机制上,我们已经在大学招募了很多工程师,并送到集团在德国和欧洲的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学成之后,学员们会把这些先进的知识带回到大众安徽。
 
研发有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经营报》:对于大众汽车来说,大众安徽的定位是什么?
 
葛皖镝:谈到大众安徽在整个集团层面上的角色,要分两方面来讲:生产和研发。从生产角度来看,大众安徽是大众汽车中国三家合资企业中的一家,我们的独特优势在于专注新能源车型,这一决定其实是为了在中国更好地执行集团电动出行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同时,我们会帮助集团完成在中国“碳中和”方面的目标,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另外,希望用大众安徽的生产去推动大众汽车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从研发角度来看,刚才反复谈到“在中国,为中国”,也就是说要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把他们的诉求快速转化为功能并落地到我们的车型当中。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只要是跟中国市场相关的功能性方面的一些诉求,我们在总部研发的话语权会更大。
 
《中国经营报》:大众汽车在北京也有研发团队,但中国车型的研发主要还是放在“狼堡”(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中国主要做一些细化的工作。您提到大众安徽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否透露具体是在哪些方面的自主权?
 
葛皖镝:我认为不应该把大众安徽的研发中心和北京、狼堡研发中心做比较。集团在北京的研发团队其实不承担车型、电池系统等的研发工作,更多是在法规和监管层面上去了解未来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规范发展的方向,从战略层面制定、调整在这些领域的做法和战略。
 
而大众安徽是实实在在运营的实体,既有厂房,也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有电池系统的供应商和生产基地。
 
与狼堡研发中心对比,从我们的规模和分工也有非常大的不同,狼堡研发中心负责全球车型,而且更多是平台技术的开发。谈到中国本土化的研发工作,就应该是大众安徽的优势了,无论是全球车型,还是针对中国推出的车型,在功能化方面,我可以确定的是大众安徽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中国经营报》:合肥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新能源车企,江淮和蔚来,但蔚来的供应链主要在江苏,大众安徽会在合肥或安徽其他城市建设供应链,还是会沿用周边省份的供应链?
 
葛皖镝:我们会围绕生产和研发中心来打造大众安徽的供应链战略,发挥协同效应。我们会采取多元化的供应商结构,包括大众(中国)的供应商、合资企业的供应商、大众安徽的供应商。
 
目前,我们已经有千家供应商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有些伙伴落户在我们的供应商园区里。在工厂 5 到10 公里范围内,为我们做好配套和供应。因为大众安徽 MEB 工厂未来的生产区域和范围是非常大的,在供应商园区和生产基地做好紧密的协同与整合,才能保证未来的工作效率。
 
葛皖镝,曾分别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和格拉茨技术大学获得公共经济学和机械工程学双科博士学位,主攻经济工程方向。于2015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总部担任“mach18工厂项目”负责人。任职期间,基于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带领大众汽车品牌全球20家工厂全面实现产能优化。其后,他出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企业战略副总裁兼秘书长,负责集团和品牌在中国的战略规划,并推进落实集团“携手同心2025 ”战略。2021年6月,葛皖镝正式出任大众安徽CEO,全面负责大众安徽业务战略和运营管理工作。
 
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